首頁 > 詩詞

王勃的兩首送別詩,為何情感和心境有天壤之別?

作者:由 葉楚橋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2-07-25

亂煙籠碧砌的下句是什麼

王勃的兩首送別詩,為何情感和心境有天壤之別?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前四句很平常,無非是常見的宦遊送別之語。

後半段則翻舊題出新意,格局更大,境界更闊。

僅就技巧而言,詩歌情感的“翻轉”,和小說情節的“反轉”一樣,很容易出彩,也很討巧。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如此,“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如此,“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更是如此。

千百年來,這兩句話已經成為使用頻率最高的離別贈語,不存在之一。

毫不誇張的說,學生時代的明信片和畢業留言冊上,如果沒有寫上王勃的這兩句詩,就等於承認自己是個學渣。

好吧,暴露年齡了。

但這不是重點。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這是1500年前,南朝文學家江淹的一句名言。

很多古詩人,對此表示極度認同,他們筆下的離別,不是“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就是“朝朝送別泣花鈿,折盡春風楊柳煙”。

即便豪邁、灑脫如李白,也是“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正當今夕斷腸處,驪歌愁絕不忍聽”。

但王勃的送別之語,卻毫無兒女之態,雄渾開闊,大氣磅礴。

這顯然不僅僅是技巧上的問題。

再來看他的另一首詩: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

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江亭夜月送別》

煙朦朧、月朦朧,山朦朧、樹朦朧。

讓詩人感到切膚之寒的,不是冰冷的夜色,而是寂寞的離別。

一個“寒”字,就可以確認,此詩的感情基調,與上一篇截然相反。

為何同一個作者,同一類題材,情感和心境卻有天壤之別?

當然與詩人的經歷有關。

王勃十六歲時,便及第幽素科,被授職朝散郎。又憑藉一篇主旋律作品《乾元殿頌》,深得皇帝認可,得以進入沛王府,擔任侍讀,一時名動京師,風頭無二。

心情一舒暢,筆底就生花。《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裡的樂觀與昂揚,正是少年王勃春風得意的模樣。

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出名要趁早”,都是一句毒雞湯。唐朝也不例外。

就在大家都認為王勃光芒萬丈、前途無量的時候,他犯了一個足以致命的政治錯誤。

或許是年少無知,不懂官場險惡,被王爺當成了槍使;也或許是錯把平臺當能力,以為自己可以代表王府發聲;又或許是藝高人膽大,想用自己的特長,替王爺吶喊助興……

在王府待了兩年後,王勃寫了一篇《檄英王雞文》,觸怒高宗,被趕出了京城。

《江亭夜月送別》正是寫於漫遊四川之時。

境由心生,言為心聲。

仕途失意,前路渺茫,筆下的文字,自然變得蒼涼。

此時的王勃,再也不是當初躊躇滿志、意氣風發的模樣,甚至已經斷了躋身朝堂的念想。

不信你看,“宮闕”和“三秦”,已經換成了“亂煙”和“離亭”,這是眼中所見,也是心中所念。

葉楚橋,優質文化領域創作者,已出版《唐朝詩人的快意人生》《宋朝詞人的詩酒年華》。

楚橋讀詩詞,只寫最走心的文字。

不復制貼上、簡單搬運;不堆砌辭藻、破壞原詩意境;不無病呻吟、借古人之口胡亂抒情。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葉楚橋 ,每天一起重溫最美古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