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四扇潼關開曉日,一江湘水動悲風”————“北大之父”張百熙

作者:由 鋒哥說史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2-08-01

日出潼關四扇開形容什麼動物

1898年,在百日維新運動中建立的京師大學堂,是北京大學的前身。

創立時由梁啟超擬定的辦學章程中,京師大學堂不僅是全國的最高學府,且是全國教育最高行政管理機構,實際上具有了原來國子監的性質。

所以說京師大學堂的管學大臣,除京師大學堂外,統管全國教育,相當於後來的教育總長。

“四扇潼關開曉日,一江湘水動悲風”————“北大之父”張百熙

1900年庚子之亂,八國聯軍攻進北京,京師大學堂停辦。

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的簽訂,引起全國人民極大憤慨,“迫於時變,維新之論復起”,清政府於是宣佈逐步廢除科舉制度,興辦現代學堂。

1902年1月10日,恢復京師大學堂,任命湖南長沙人張百熙為管學大臣。

張百熙受任以後,苦心孤詣,殫精竭慮,為辦好京師大學堂傾盡全力。

他認為辦教育,首要在人才,認為“大學堂之設,所以造就人才,而人才之出,尤以總教習得人為第一要義,必得德望具備,品學兼優之人,方足以膺此任”,為請“桐城派”名家吳汝綸出任京師大學堂總教習一職,張百熙以從一品大員身份,不惜“跪請”吳出山(“跪請”一事雖《北京大學校史》上有記載,但向來有爭議,主要分歧在〈清史稿。列傳二百三十〉中的“拜”是否一定是“跪”的意思。反對者以為“跪”是“拜”的諸多詞義之一,但不一定就是“跪”,因此不能確認正史中有明確“跪”的記載。筆者以為,張百熙雖說是封建官僚,卻屬“洋務派”,頗為開明,又加上求賢若渴,不一定拘泥於封建禮法,“跪請”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張百熙還聘請當時著名的翻譯家嚴復為京師大學堂譯書局總辦,林紓(林琴南)為副總辦,孫詒讓、蔡元培等為經史教習。

張百熙非常重視西學教育,外籍西學教習裡也是人才濟濟。

當時都說“近人所知名士,皆在張百熙網羅之列”。

為引進西學,張百熙還通過出使美國的欽差大臣,取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耶魯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等13所學校的課程、書目,作為編定京師大學堂課程、教材的參考和依據。

1904年,京師大學堂選出47名優秀學生派往外國留學,這是京師大學堂、也是我國大學歷史上派出的第一批留學生。

“四扇潼關開曉日,一江湘水動悲風”————“北大之父”張百熙

張百熙

清末統治者倒行逆施,革命風潮四起,京師大學堂學子出於愛國熱情,響應革命,清政府於是加強對學生的控制和管理。

做為管學大臣的張百熙,對學生的愛國活動,採取預設的態度,引起慈禧太后的極大不滿。

但張百熙以年邁之身,左支右絀,苦力支撐,終於使京師大學堂得以儲存下來。

1907年張百熙去世時,“舊日師徒會祭者,皆痛哭失聲”。

張百熙在京師大學堂重建時期為管學大臣,所掌款項甚巨,但為官清廉,死後家無餘財。

張去世後,他的門人弟子籌銀七千兩,本想為張鑄一銅像,後因其家“饘粥不繼”,就沒有鑄像,而是將這筆款子存在一家京號裡生利息,接濟其家人的生活。

但不久後這家錢莊倒閉,這筆錢也就沒有了。

張百熙去世後,輓詩有五十多首,京師大學堂輓聯:“有成德者,有達材者,有私淑女者,先後屬公門,鹹欲鑄金酬范蠡;可為痛哭,可為流涕,可為長太息,艱難值時事,不堪賦鵬吊長沙。”

唐紹儀與張百熙時有互相攻訐之事,唐紹儀輓聯:“好我同車,太息藺廉成往事;斷金攻錯,誰知韓範本交親。”前面將自己與張比作廉頗、藺相如,有自誇之嫌,後面也有致歉、欽佩之意。

林琴南輓聯:“以培植英賢為己任,仰酬皇帝殊知,憶扈蹕西行,四扇潼關開曉日;舍零星圖史無餘財,可想我公貧況,送銘旌南下,一江湘水動悲風。”

“四扇潼關開曉日,一江湘水動悲風”————“北大之父”張百熙

“精神自由,相容幷包”的北大精神,民國時期歷任校長保護學生愛國熱情及愛國行動的精神基因,在張百熙時代便已奠基,是名副其實的“北大之父”。

張百熙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無論學識人品,更是古往今來士人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