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孟浩然:我們終其一生,不過是找到真正的自己

作者:由 詩詞世界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2-08-03

惟有幽人自來去的幽人是什麼意思

所有的情感,在唐詩中,都能找到共情,

是“春風得意馬蹄疾”的欣喜,

是“三春三月憶三巴”的思念,

是“一寸相思一寸灰”的深情。

親手寫一首格律詩,抒發心中的真實感受。

《向上吧詩詞》冠軍楊強老師,教你學填詞。

點選下方圖片,看免費課程吧!

在網路上,流傳過這樣一個統計:

在唐朝綿延300多年的歷史中,有名有姓的詩人約有2536位。其中仕途坎坷、懷才不遇者大有人在,然而終其一生未曾做過一官半職者,只有孟浩然一人。

他的一生以歸隱開始,以歸隱告終。

他也曾有過鴻鵠志向,渴望用才華做出一番事業。但無奈,一顆自由的靈魂,終究不願被官場的條條框框所束縛。

當他放棄了近在咫尺的功名富貴,選擇迴歸田園,那顆曾流離飄蕩的心靈終於有了歸宿。

孟浩然:我們終其一生,不過是找到真正的自己

01

青年隱居山野

公元689年,孟浩然生於襄陽城中一戶書香之家,家裡雖然算不得地方豪強,卻也略有一些薄產。

少年時的孟浩然,豪邁自信,樂觀曠達。他曾寫下一首《洗然弟竹亭》,寄託自己的鴻鵠志向。

吾與二三子,平生結交深。俱懷鴻鵠志,共有鶺鴒心。逸氣假毫翰,清風在竹林。達是酒中趣,琴上偶然音。

然而天下局勢,卻不是個人能夠掌控。公元705年,武則天去世,還位於唐中宗李顯。中宗性格懦弱,在帝位僅五年多,便被人毒害,唐睿宗李旦登臨權力頂峰。

在孟浩然由少年成長為青年的重要時期,皇權幾度更換,世道也趨於混亂。

孟浩然:我們終其一生,不過是找到真正的自己

也許是深受儒家“天下有道則見(xian),無道則隱”的薰陶,孟浩然做出了一個大膽的舉動——拒絕參加科舉考試,並在公元711年,同好友張子容一起隱居鹿門山。

山野生活清淨而自在,孟浩然漸漸愛上了這樣一種生活。

山寺鳴鐘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人隨沙岸向江村,餘亦乘舟歸鹿門。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

這首《夜歸鹿門歌》,主要描寫了孟浩然從老家澗南園迴歸隱居處途中看到的情景。

暮色降臨,山寺的鐘聲悠悠迴盪。漁梁渡口是一派喧鬧的場景,人們爭先乘船,想要快些趕回家中。

詩人卻遠離人群,獨自乘著小舟向鹿門山行去。朦朧的月色下,連樹都彷彿被蒙上了一層輕煙。那些巖扉松徑不知寂寞了多少年,看著那些甘願摒棄塵俗的人在山中往來穿梭。

02

中年坎坷求官

公元712年,李隆基即位,是為唐玄宗,大唐政治走向清明。

也是在這一年的冬天,好友張子容要去應考進士,孟浩然寫下一首《送張子容進士舉》,依依惜別。

也許是受朋友的影響,彼時已23歲的孟浩然,那顆功名之心又開始蠢蠢欲動。

孟浩然:我們終其一生,不過是找到真正的自己

從25歲到35歲間,他開始辭親遠行,在長江流域一帶漫遊,四處交接朋友,並干謁公卿名流,希望能夠得到進身仕途的機會。

公元717年,孟浩然來到洞庭湖,並深深被那種雄渾壯闊的氣勢所打動。

在這裡,他寫下了一首此後流傳千古的《臨洞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前兩句寫洞庭湖的磅礴氣勢,雲蒸霞蔚、巨浪排空,涵容天地。尤其“蒸”字與“撼”字,更是新奇警拔,有如畫龍點睛之筆。

後兩句,則是孟浩然迫切入仕希望得到張丞相引薦之意。他比喻自己就像一個想要渡河卻沒有船槳,想要釣魚卻沒有魚竿的人,只能徒然羨慕那些在仕途上春風得意的人。

丞相張說為他的才華歎服,答應向上舉薦。但也許運氣不到,也許命運如此,孟浩然並沒能因此一舉登臨朝堂。

他只得開始了第二次吳越之旅。

公元727年,孟浩然第一次趕赴長安,準備參加科舉考試。那一年,他39歲,卻慘遭落榜。

那時的他,已經在外飄零了數十年。鹿門山裡“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的閒適隱居生活,已經遙遠得如同一場故夢。

孟浩然:我們終其一生,不過是找到真正的自己

眼看鬢邊白髮漸生,自己滿臉風霜卻仍是一事無成,他忽然覺得很累,覺得疑惑: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麼?

即便考中了當了官又能怎樣?他這樣一個愛慕自由、嚮往閒適生活的人,真的能夠應對權力鬥爭的詭譎嗎?真的願意從此規行矩步,接受名利場的種種束縛和種種汙濁嗎?

他一遍遍地想,不,他做不到!

因此當那一年,他苦苦尋求的登臨仕途的機會終於近在咫尺時,他卻神差鬼使般地選擇了放棄。

落榜後,他結識了王維。在王維的勸說下,他決定兩人一起留在長安獻賦,謀求賞識的機會。

一天,孟浩然在丞相張說府中飲酒時,玄宗皇帝突然到來。在當時,平民百姓是不能親見皇帝的。

情急之下,孟浩然藏到了床底,卻還是被皇帝發現了。當他知道,眼前這位就是憑藉著“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一句名動京師的孟浩然時,不僅沒有怪罪,反而十分高興,要孟浩然當即賦詩一首。

孟浩然原該欣喜若狂的,可他竟在這時有片刻恍惚,沉默半晌,他緩緩吟出了《歲暮歸南山》: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這是一首很明顯的牢騷詩,抒發懷才不遇的憤懣和年老歸隱的哀傷。

表面上似乎是在為“明主”、“故人”開脫,因為自己“不才”和“多病”,而遭棄用、疏離,實際上卻是隱含了對朝廷不用人才、故人不加援引的怨憤。

孟浩然:我們終其一生,不過是找到真正的自己

玄宗皇帝聽到“不才明主棄”一句,大怒,說:“你自己不去求取功名,我從來沒有棄用你,為什麼要誣陷我?”說罷,便拂袖而去。(至“不才明主棄”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新唐書·孟浩然傳》)

得罪了皇帝,仕途之路似已再無著落,但孟浩然卻感到了內心期盼已久的釋然。

自由,自由,他想,是多麼珍貴的一種東西。他已經浪費了許多時光,餘下的歲月就去做些自己喜歡的事吧!

03

晚年任隨自然

回到故鄉襄陽,做了短暫停留後,孟浩然開始了第三次吳越之旅。然而此時的他,心境已然大變。

曾經,他四處飄蕩,尋求當官的機會,內心始終被焦灼苦悶佔滿,再好的風景也無心賞玩;而如今,逃脫心靈的牢籠,他終於可以痛痛快快地“窮極山水之勝”。

公元730年,孟浩然沿著浙江西遊來到了建德縣境內。在這裡,他寫下了一首沖淡到極致也雋永到極致的《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落日莽蒼,江流宛轉,一葉輕舟在江天一色的蒼茫中飄忽不定。在這暮色四合、萬籟俱寂的時刻,濃烈的思鄉的愁緒忽然湧上詩人心頭。

前兩句寫詩人心中鬱結,後兩句卻是透過對江上夜景的細緻描摹,抒發詩人在寂寞中求得解脫的豁達心境。

曠野蒼茫無垠,放眼望去,遠處的天空顯得比近處的樹木還要低;月華籠罩,倒映在清澈江水中的月影彷彿近在咫尺,觸手可及。

在這暮色蒼茫的秋江之上舉目四望,雲淡江闊,只有詩人一人,是何等清冷、荒涼!但詩人並不寂寞,因為他發現,至少還有一輪明月會永遠陪伴著他。

孟浩然:我們終其一生,不過是找到真正的自己

詩句到此,戛然而止,但那開闊蒼茫、千秋邈遠的意境卻如一抹月光,溫柔著詩人曾備受創傷的心靈。

宇宙是那樣廣袤,天地是那樣悠遠,千年歲月也不過彈指,一時的失意、人生的落寞又算得了什麼呢?

公元738年,孟浩然因患背疾,終於重新回到了襄陽。

兩年後的一天,詩人王昌齡因遭貶官路過這裡,就去特意拜訪了孟浩然。兩人相見交談甚歡,孟浩然很高興,便忘了大夫的囑咐,吃了不該吃的海鮮,背疾復發,就此離世。

如果要用一個字來形容孟浩然的詩歌特色,那便是“淡”。

作為山水田園詩的開啟者,孟浩然擅於以心靈體悟自然,然後用極其平淡的筆墨書寫出來。

南朝謝靈運的山水詩是“以雕琢求自然”,而孟浩然卻是深受陶淵明的影響,無論在內容、感情還是在詩的興味上,都力求境界渾融,純是天然。

而他的人,就如他的詩,沖淡平和,嚮往自由自在、與自然合一的人生境界。

孟浩然:我們終其一生,不過是找到真正的自己

青年時隱居山野,中年時坎坷求官,晚年時任隨自然,孟浩然的一生算不得得意,他用大半生的時光,在浩淼的人世中打撈真正的自己。

幸運的是,他做到了!

參考文獻

陶文鵬《王維孟浩然詩選評》

《新唐書·孟浩然傳》

孟浩然:我們終其一生,不過是找到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