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中元節,給遠方逝去的親人,送去一盞明燈

作者:由 有溫度的語文知識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2-08-09

慎終追遠和無違以禮有什麼不同

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節,因為七月剛剛過半,所以叫“七月半”。中元節,也叫鬼節,盂蘭盆節,在湖南一帶特別盛行。在我國其他地方習俗也不盡相同,之所以叫鬼節。是為祭奠逝去的人的。為什麼有這麼多的名字,是因為有儒釋道三家的影響。儒家慎終追遠,佛教稱之為盂蘭盆節,道家稱之為中元節。中國傳統習俗上稱之為鬼節。

這一天,除了進行燒紙錢,請寺廟裡的和尚做法事,超度亡人,道士又有齋醮儀式等。現在形式的中元節,具有儒釋道三家融合的特色,展開來說,儒家講求慎終追遠。佛教也是修孝順,道教有齋醮。

中元節,給遠方逝去的親人,送去一盞明燈

從儒家文化來看,忠、孝是儒家倫理中很重要的部分。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中元節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孝文化的主要體現。

中國的文化很注重孝。《論語》中就有經典的論孝的經典片段。我們將其分為以下幾個層次。

一、養老送終,管吃管喝。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為政》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為政》

二、“孝”是由內心而發的“敬”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為政》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為政》

中元節,給遠方逝去的親人,送去一盞明燈

三、繼承父母遺 志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學而》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里仁》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在《中庸》裡面又有所表述:“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中庸》第十九章

四、對於“孝”還體現在祭祀上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學而》

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泰伯》

中元節,給遠方逝去的親人,送去一盞明燈

對於祖先神的祭祀,潔衣豐食之祭祀,可以看出其中的祭祀中的敬意來。對祖先的祭祀,就是如此。我們對祖先的祭祀,表現出我們由內而發的一種敬意來。敬意後來就以祭奠,齋醮的形式表現了出來。

中國的這種孝文化,正是它的核心因素。為什麼要強調孝呢?因為孝是大倫,這種天地之大倫。是治理天下的大經。全國人都講求孝,國家就會得到有效治理。

中元節,給遠方逝去的親人,送去一盞明燈

五、“孝”通向為政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為政》第二十句。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孝就是這樣的。一個懂得孝敬父母的人,做其他事情也會有分寸。有良心。現在,孝敬父母也成為社會公德。對於中元節,我們不必燒紙錢,放河燈,但是我們總是要對失去的親人與先祖們留一份溫情與敬意。

中元節肇始於華夏,遠在日本,新加坡等國家也非常流行。可見其有豐富的內涵。

關於中元節,您還知道哪些習俗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告訴小編哦。

圖片來自網路,若有侵權,請聯絡小編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