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喚醒”古蓮與先人共賞,“跨界”園丁講述蓮子長壽並保持萌發力的原因

作者:由 京報網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2-08-11

蓮子不可得什麼水中生

出水芙蓉,清香襲人。

蓮花,又名荷花,自古在我國廣為種植,至少有2700年的栽培歷史。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蓮花的清麗身影——“山有扶蘇,隰有荷華”“彼澤之陂,有蒲與荷”。

“平池碧玉秋波瑩,綠雲擁扇青搖柄。水宮仙子鬥紅妝,輕步凌波踏明鏡。”距今大約一千年前,宋代詩人張文潛寫下這首《蓮花》,向世人呈現了一幅蓮花綻放的醉人畫卷。

千年之間,滄海桑田。蓮花結出的蓮子,被埋藏於地下,靜靜沉睡;千年後,幾代科研人員接力培育,將它們一一“喚醒”,讓我們得以和古人共賞“一枝蓮”。

“喚醒”古蓮與先人共賞,“跨界”園丁講述蓮子長壽並保持萌發力的原因

張會金

“跨界”園丁

初冬的午後,香山腳下,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園裡一片靜謐,一場初雪過後,換上樸素冬裝的園子別有一番韻味——少了夏日繁花的熱鬧,褪去仲秋層層疊疊的色彩,唯有雪松、油松等依然蒼翠挺拔,玉蘭枝頭,綠意尚濃;荷塘中,斑駁的葉盤隨風搖盪,幾株殘荷雖已凋零,仍堅挺著花柄……

張會金一身深藍色工裝,揹著黑色登山包,沿園中小徑一路走走停停,仔細觀察每一種植物,彷彿在和老朋友一一打招呼,“一踏進園門,就算是進了我的地盤兒,這裡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葉,都是我的朋友、我的孩子。”望著滿園的植物,張會金眼裡閃著光。培育這些珍稀的植物,是這位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高階實驗師主攻的領域,在與植物打交道的38年裡,他成功破解了全國植物栽培領域的多個難題,培育出多個木本、水生植物新品種。

天氣轉冷,園區裡的3000盆蓮花已經被張會金運到溫室保育,等待來年春天再翻盆栽種。除了盆栽蓮花,植物園內還有一方古蓮池,“這個池子栽植了7株古蓮,都是植物所的‘鎮園之寶’,我們不僅是全國最早培育古蓮的單位,也是‘復活’古蓮數量最多的單位。”站在古蓮池旁,張會金臉上寫滿自豪。

迄今為止,以張會金為代表的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工作人員已成功“復活”了9種古蓮,最久遠的已超千年。然而,回憶起1983年剛踏進植物所的自己,這位“愛蓮人”卻打趣地說,自己其實是個“跨界”的園丁。

“打小兒我就好動,對種花栽樹這類事特別感興趣,高中畢業有機會考進植物所,成為一名正式職工,我特別開心。”回憶往昔,已不再年輕的張會金很是感慨,機會來之不易,他因此倍加珍惜。

剛進植物所,張會金主要負責園區管理的工作。“那時候,大到所裡的園林、花卉,小到辦公樓前後的草坪,都是植物所的職工負責管理,我也因此得到很多學習機會。”張會金說,帶他的師父就有三位,分別教授園林綠化、植物栽培和組織培養,他跟著師父們跑遍所裡各個角落,學習種植培育各類植物,“師父爬樹,我就跟著爬;師父進實驗室,我也進實驗室;師父能幹的活兒,我也必須會幹。”

張會金的園林師父,是我國著名樹木專家、北京市園林綠化專業顧問董保華先生,他跟著董師父進行野外調查、認識植物,親身實踐,學習了大量植物引種栽培的知識。

不善言談的張會金,談及植物引種栽培的奧秘,卻如數家珍。他舉例說,當時,很多植物專家認為火炬樹的種子難以發芽,董師父透過反覆試驗發現,火炬樹種子種皮堅硬,表層有一層針刺毛和蠟質,播種前需要用鹼水揉搓去掉針毛,再用85℃的熱水浸燙,將蠟質融化,這樣不僅不會損傷植物,還大大提高了火炬樹種子的發芽率。基於這一發現,董保華帶領團隊向西北、華北地區推廣火炬樹,起到了良好的固沙保土、綠化荒山的效果。

“搞園林的如果不熟悉野外情況,不親身實踐,就很容易走彎路。”師父的這句話,張會金一直牢牢銘記,吸納師父傳授的經驗,他一路成長,植物所園區內幾千個植物類群均由他負責管理,各個展區、溫室裡,都能看到他辛勤勞作的身影。

上世紀90年代之前,全國範圍內可以與國外交換活體植物或種子的單位只有三家:農業部、林業部和中科院植物所。因此,張會金得以接觸到許多珍奇植物,“國外引種、太空育種,什麼都見過。”正是從這時起,他開始研究各地植物栽培領域的難題。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全國雪松種子的出苗率極低,雪松種子的萌發難倒了全國各地的苗圃園,這個難題落在了植物所頭上。

張會金帶領團隊採集了雪松種子進行多次發芽實驗,反覆研究種子的特性,最終發現雪松種子是沒有儲藏期的,“採集的種子要及時播種,儲存不能超過一個半月。”張會金說,他將這個經驗反饋給各地的苗圃後,大量雪松成功種植,到上世紀90年代末期,雪松已不再是“稀有品種”,至今仍在為各地增綠貢獻力量。

每當像這樣解決了一個難題,或是培育出一個新品種、種活了一種瀕危植物,張會金都會感受到收穫知識與傳播知識的興奮,“前輩們留下了一套完整的經驗,我在做的,是更好地理解、創新。”

“喚醒”古蓮

“一千多年的古蓮子啊,埋在普蘭店的泥土下,儘管別的雜草已變成泥炭,古蓮子的果皮已經硬化,只要你稍稍砸破它,種在水池裡依然迸芽開花!”

1955年仲夏的一個清晨,中科院植物所北京植物園裡,一株不平常的蓮花初展新顏,12片紫紅色的花瓣,在陽光映照下鮮豔欲滴。時任中科院院長的郭沫若此後為它賦詩一首,道出了這株蓮花的特別之處。

“植物所與古蓮的緣分,要從我師父的師父那輩兒說起。”張會金說,上世紀50年代,工人修建鐵路時在大連市普蘭店區發現了大量古蓮子,得知此訊息後,植物所的專家們立即前往當地考察,帶回的古蓮子有近1000顆。經碳-14同位素測定,這批古蓮子在泥炭層中已埋藏千年。

在地下靜靜沉睡了一千多年的古蓮子,還能不能發芽?中科院植物所的研究人員開始攻堅,嘗試用各種方法喚醒古蓮。“當時,研究人員對古蓮子進行了水處理、硫酸處理等一系列實驗,將古蓮子浸泡了20個月之久,卻一點兒發芽的跡象也沒有。”張會金說,一位姓王的老先生查閱古書後發現,研究人員都忽略了最基本的一點——蓮子其實是果實,去掉黑色果皮的部分才是種子,古書中記載的種蓮方法是用瓦片摩擦蓮子,磨破一層果皮後再進行播種。

“喚醒”古蓮與先人共賞,“跨界”園丁講述蓮子長壽並保持萌發力的原因

普蘭店古蓮

借鑑古人培育蓮花的方法,王老先生等老一輩園藝家想出了一個妙招:在古蓮子的外殼磨一個小洞,或者將古蓮子的兩頭用銼刀磨短1至2毫米,再浸泡在25℃至30℃的清水裡進行培養,栽入花盆中,奇蹟出現了,這些古蓮子都抽出了嫩綠的新芽,長出了幼小的荷葉,一個多月後,沉睡千年的古蓮終於綻蕾“初醒”,重獲新生。

這是國內第一次成功“復活”古蓮,這一訊息在當時被譽為植物史上的奇蹟,對我國開展古地質、古氣候研究均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繼普蘭店古蓮之後,植物所又成功引種培育了多個古蓮品種,如太舟塢古蓮、北孫各莊古蓮等,然而這些古蓮長年盆栽,需要更廣闊的生長空間。

“喚醒”古蓮與先人共賞,“跨界”園丁講述蓮子長壽並保持萌發力的原因

北孫各莊古蓮

“喚醒”古蓮與先人共賞,“跨界”園丁講述蓮子長壽並保持萌發力的原因

太舟塢古蓮

2000年以後,張會金開始負責管理園區的水生植物。剛接手,一盆“普蘭店古蓮”就引起了他的注意。“這盆蓮花長勢喜人,花量大,植株小,並不符合野生蓮的性狀。”張會金解釋,古蓮其實都是野生蓮,它們更喜歡寬闊的生長環境,呈現的性狀應該是植株高大、花為單瓣,在一般的養殖盆中不易開花或開花量很少,“一盆‘古蓮’開十幾朵花,我當時就感覺不太對勁。”

怎麼證實這盆“古蓮”不對?張會金當即決定,重新種一盆,做對照實驗。

說幹就幹,從種子標本室領來3顆普蘭店古蓮子,張會金一頭鑽進實驗室,按照前輩流傳下來的培育方法進行種子萌發、栽培等。

“古蓮子要想重生,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破殼。”張會金說,古蓮子外殼堅硬,為了保證發芽率,人工培育時往往要給蓮子打一個小孔,幫助蓮子吸收水分,快速發芽,這也是前輩們留下來的經驗。但實際操作中,張會金髮現,古蓮子外殼較脆,破殼時一個不慎就可能導致種子破碎,與此同時,如果孔打得太深,會傷及蓮子的內部結構。為此,張會金改良了原先繁碎的破皮方式,直接藉助修枝剪等工具在古蓮子上剪出一個小口,“用原來的方法,要花半小時的時間在種子破殼上,這種方法更省時、易操作,也一直被沿用至今。”張會金說。

對於古蓮子的萌發流程,張會金早已輕車熟路,成功“破殼”後,接著讓蓮子泡在水中吸水膨脹,不出幾天,種子脹大,黑色果皮裂開,露出淺黃色的胚乳,小孔處也抽出綠色的細芽。種下的這3顆古蓮子成功發芽,荷葉一天天長大,然而一兩年過去,就是不見開花。

張會金又查閱了大量文獻資料,當讀到東北蓮品系的特性時,他一拍腦瓜兒,恍然大悟:“把古蓮移到池塘裡去!”原來,普蘭店古蓮的“老家”在東北地區,習性自然也和東北蓮相似,在溫度偏高的環境下長勢會變弱。

功夫不負有心人,當年夏天,一株紫紅色的蓮花在園區西門的古蓮池裡綻放,引來眾多遊客駐足拍照。望著古蓮高大、亭亭玉立的身姿,張會金笑了:“它們終於可以盡情生長了!實驗證明之前的那盆可能已不是‘古蓮’。只要肯下功夫,技術革新其實就像捅破一層窗戶紙。”

此後,張會金又陸續培育了多個地區的古蓮,並將它們成功種植在植物所園區內的古蓮池裡。

傳承“衣缽”

張會金的辦公室,在植物所一個隱秘的小院裡。辦公室內,滿滿當當地擺放著各種書籍、種植工具、實驗器具等,大大小小的容器裡,浸泡著各類植物種子。

“平時我們就拿信封或者密封袋把種子一裝,放在辦公室冰箱或者抽屜裡。”說話間,張會金從口袋裡掏出一袋古蓮子,幾枚黑黢黢的種子裝在密封袋裡,不像是文物的待遇,“其實培育古蓮不是特別難,主要是讓它們吸水膨脹,創造比較好的環境讓它們萌發。讓古蓮開花沒有壓力,這是輕車熟路的事情。”

古蓮子放在手上並不重,表皮光滑,黑得發亮。張會金解釋,古蓮子一般埋藏在水分停滯或僅微弱流動的泥炭層當中,土壤平均溫度10℃左右,含氧量極低,在這種條件下,蓮子不具備萌發的能力,但可以保持休眠狀態。隨著埋藏時間增加,表皮逐漸碳化,時間越久,外皮越光滑、越硬,種子敲擊在一起的聲音也越脆。

“喚醒”古蓮與先人共賞,“跨界”園丁講述蓮子長壽並保持萌發力的原因

梁山古蓮

為什麼如此古老的蓮子還能發芽呢?

“能在地下存活百年以上,古蓮種子的結構功不可沒,其外表皮具有一層既厚又緻密的柵欄組織,使種子內部不易受外界腐蝕。同時,蓮子長埋於地下,不會受到空氣干擾,溫度恆定,便於長期儲存。”張會金說,蓮子所含的抗壞血酸和谷胱甘肽等化合物,比其它植物高若干倍,這類化合物的存在也是蓮子長壽並保持萌發力的重要原因。

此外,蓮子裡還有一個小氣室,裡面大約存貯著0。2立方毫米的空氣可以維持古蓮子的生命。古蓮子所含水分極少,只有12%。在這種乾燥、低溫和密閉的條件下,它過著長期休眠的生活,新陳代謝幾乎停止,因而可以歷經千年仍能萌芽、生根、開花。

正因為休眠多年,古蓮子相較於普通蓮子成活率更低、培育難度更大。因為蓮子發芽的前提是吸收充足的水分,但是古蓮子生命力減弱,吸水能力變差。同時古蓮子營養條件較差,要像普通蓮子一樣發芽開花,有一定難度。另一方面,蓮子被埋在地下時可能被水分滲入或已經發芽,但發育過程在新芽衝出外殼前就停止了。這種情況下,蓮子的外殼雖然依舊完整,但蓮子內部已不具備延續生命的能力。“而且被埋在地下的時候,蓮子的內部結構很可能已經發生了斷裂。”根據張會金的經驗,這樣的蓮子在出土後即使可以萌芽,生命力也是不足的。“長不大,差不多半個月就夭折了。”

迄今為止,張會金所在團隊收集並“復活”了9種古蓮,分別為普蘭店古蓮、梁山古蓮、開封古蓮、中南海古蓮、太舟塢古蓮、北孫各莊古蓮、章丘古蓮、圓明園古蓮和丹東古蓮。其中,讓這些幕後“護蓮者”被公眾熟知的,便是近些年最新發現的圓明園古蓮。2017年秋,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工作人員在圓明園長春園東南隅的如園遺址考古發掘時,在鏡香池內發現了11顆古蓮子。張會金根據圓明園和如園的歷史推測,這些蓮子至少已在地下埋藏百年。

為了盡最大可能保護、培育這些古蓮子,2018年5月,圓明園管理處把它們送到了中科院植物所,11顆古蓮子中的3顆被送到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進行碳-14檢測,另外8顆被交到張會金手中,開啟了新生之旅。

萌芽、培養、移植……兩個多月後,經過悉心培育,8顆古蓮子中有6顆成功蛻變成可孕育蓮花的種藕。“不同於可與孩童手臂相比較的普通蓮藕,圓明園古蓮子長出的種藕只有筷子粗細。”張會金說,圓明園古蓮也屬於自由繁育的野生蓮,營養條件較差,為此,他挑選了4株個頭相對大、營養好的種藕送還圓明園。在圓明園荷花基地工作人員的精心培育下,於2019年7月開花,百年古蓮綻放的奇觀吸引了大批遊客。去年,圓明園又對開花的古蓮種藕進行擴繁,共擴繁出80平方米的蓮花。

近年來,張會金帶領團隊開展了荷花品種的觀察、收集、整理、登記工作,所裡還引進了博士生繼承他的“衣缽”,工程師吳倩就是張會金的得意門生,“徒弟特別能吃苦,跟著我一起一盆盆地搬運荷花,下水池種花,記錄花色變化,採集樣品。”今年,張會金團隊申請了國家荷花品種資源譜,目前已收錄300餘個荷花品種。

“喚醒”古蓮與先人共賞,“跨界”園丁講述蓮子長壽並保持萌發力的原因

中南海古蓮

透過連續多年的觀察,張會金對不同地區的古蓮特徵娓娓道來:中南海古蓮顏色最特殊,偏粉白;開封古蓮的葉片非常大,生物量大適合做茶;普蘭店古蓮與梁山古蓮的花高於葉面,適合觀賞;北孫各莊古蓮的藕口感偏糯,適合食用……池邊,一株睡蓮悄悄綻放,這是師徒倆引種的耐寒新品種,張會金拍了拍吳倩的肩,笑著說:“現在咱們得鉚足了勁兒,盼來年,清香沁滿池。”

(原標題 “復活”古蓮)

記者 李祺瑤

製圖 吳薇

流程編輯 u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