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端午特輯】端午節中的古詩詞‖張學東

作者: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2-08-12

香蒲切玉是什麼意思

【端午特輯】端午節中的古詩詞‖張學東

端午節中的古詩詞

張學東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五節、天中節等,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因端午節是漢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重要傳承和標誌,千百年來,許多詩人騷客在端午節吟詩作賦,有許多詩詞歌賦流傳至今,讓我們得以一窺豐富多彩、底蘊深厚的端午文化。

一、端午節是歌詠愛國詩人屈原的詩詞大會

端午節在國人心目中,就是紀念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羅江自盡,因此後人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漢民族是一個非常看重愛國情懷的民族,把忠孝作為做人的根本,把盡忠報國作為人生價值的最高體現。因此,歌詠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一直只端午節文人墨客的主旋律。

【端午特輯】端午節中的古詩詞‖張學東

蘇軾有首著名的《六么令·天中節》,詞曰:“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弔祭江誦君賦。感嘆懷王昏聵,悲慼秦吞楚。異客垂涕淫淫,鬢白知幾許?朝夕新亭對泣,淚竭陵陽處。汨羅江渚,湘累已逝,惟有萬千斷腸句。”蘇軾一生坎坷,几上幾下,最後客死異鄉,與屈原不無一些相似之處。全詞在上片極力渲染當下“端午”諸種盛況,卻重在下片“感懷”,以感懷屈原悲苦仇怨的往事為由,實及自己,慨古人之憂,發今人之嘆。

【端午特輯】端午節中的古詩詞‖張學東

而作為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學家、民族英雄的文天祥,更把屈原作為自己追求愛國盡忠價值的人生偶像,他在《端午即事》中慷慨高歌,表明要要學屈原以身殉國的碧血丹心:“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見,新知萬里外。丹心照夙昔,鬢髮日已改。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文天祥所處南宋晚期,遭遇著政局巨大的變更,更直接與元兵進行著不屈不撓的抗爭。所以文天祥對於端午的感觸,也不是歡樂的,而是悲憤、沉鬱的。整首詩浸潤著文天祥特有的感情,令後人回味無窮。

二、端午節是展現賽龍舟古老運動的詩歌舞臺

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昇於正南中央,處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經·乾卦》第五爻:“飛龍在天”。端午是“飛龍在天”吉祥日,龍及龍舟文化始終貫穿在端午節的傳承歷史中。

【端午特輯】端午節中的古詩詞‖張學東

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競渡曲》中,描繪了他任朗州刺史期間,主持沅江上賽龍舟活動一幅精彩熱鬧的場景,繪聲繪色,讓人激情澎湃,如臨其境。其詩曰:“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楊桴擊節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蛟龍得雨鬐鬣動,螮蝀飲河形影聯。刺史臨流褰翠幃,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鳴餘勇爭鼓舞,未至銜枚顏色沮。百勝本自有前期,一飛由來無定所。風俗如狂重此時,縱觀雲委江之湄。彩旂夾岸照蛟室,羅襪凌波呈水嬉。曲終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東注。”

【端午特輯】端午節中的古詩詞‖張學東

在宋朝詩人黃裳的《喜遷鶯》詩中,同樣讓我們觀賞到了宋朝時期一場精彩的龍舟大賽:“梅霖初歇。乍絳蕊海榴,爭開時節。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處玳筵羅列。鬥巧盡輸少年,玉腕彩絲雙結。艤彩舫,看龍舟兩兩,波心齊發。奇絕。難畫處,激起浪花,飛作湖間雪。畫鼓喧雷,紅旗閃電,奪罷錦標方徹。望中水天日暮,猶見朱簾高揭。歸棹晚,載菏花十里,一鉤新月。”

【端午特輯】端午節中的古詩詞‖張學東

三、端午節是體味吃粽子傳統美食的詩詞大餐

端午也叫端五,端午節吃粽子,據唐代歐陽詢等編撰《藝文類聚》引晉代周處《風土記》記載:“‘仲夏端五,烹鶩角黍。’端,始也,謂五月初五日也。又以菰葉裹黏米煮熟,謂之角黍。”這表明,據周處的記載,粽子原先的說法是叫“角黍”。

【端午特輯】端午節中的古詩詞‖張學東

宋朝著名文學家歐陽修在詞作《漁家傲》中,以歡快優美的筆調,書寫了在風光宜人的端午節蘭湯沐浴、掛菖蒲、飲美酒、食粽子的歡樂場景:“五月榴花妖豔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裡黃驪時一弄。猶瞢忪。等閒驚破紗窗夢。”

【端午特輯】端午節中的古詩詞‖張學東

其實,端午節吃粽子,在民間有一個更暖心的傳說,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屈原遭陷害投汨羅江自殺後,楚國人民為了不讓江裡的魚蝦鱉蟹吃屈原的屍體,就往江裡投好吃的食物,為了防止食物衝散,人們用竹葉把飯包起來,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因此,宋朝詩人張榘在詞《念奴嬌》中,有沉落粽子祭奠忠烈的吟唱:“楚湘舊俗,記包黍沈流,緬懷忠節。誰挽汨羅千丈雪,一洗些魂離別。贏得兒童,紅絲纏臂,佳話年年說。”

【端午特輯】端午節中的古詩詞‖張學東

對於端午節吃粽子這一食俗,到了明朝,竟然演化體現皇恩浩蕩的盛舉。明代代莊昶的詩作《端午食賜粽有感》有曰:“大官角黍菰蒲香,彩繩萬縷雲霞光。天恩敕賜下丹陛,瓊筵侑以黃金觴。”可見,在明代,端午節有皇帝賞賜粽子給大臣的禮制。

四、端午節是描繪採藥、蓄蘭、沐浴傳統習俗的詩詞畫廊

據我國最早的天文曆法著作《夏小正》記載,端午要採藥、蓄蘭、沐浴。因此,端午節更多的風俗與禳毒避疫有關,端午節也由此被認為是中國古代的衛生防疫節。

北宋大文豪蘇軾在《浣溪沙·端午》中,有對端午習俗的真情體驗:“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詞的上片寫蘭湯沐浴,是端午節習俗之一。南朝梁代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下片的“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意思是說,五彩的絲線輕輕地纏在紅玉一般的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斜斜地掛在濃黑的髮髻上。而結尾一句打動多少情深之人的芳心:一見傾心,願相知相愛千年!蘇軾的這首詞,更有一個讓人為之動情慨嘆的典故,上片第二句裡有“朝”字,下片第二句裡有“雲”字,而他愛人的名字就叫“朝雲”!這簡直就是大文豪在端午節裡對知心愛人的真情表白。

【端午特輯】端午節中的古詩詞‖張學東

有明代“後七子”之稱的代表詩人王世貞在《端午二首·其一》中,則以沉痾之體抒寫了與妻兒共享端午節習俗的深情:“亦自酬佳節,何當病故侵。彩絲從女競,蒲酒賴妻斟。時序他鄉物,風塵倦客心。放舟吾舊侶,應向越江潯。”這一年的端午節,王世貞生了病,但是,端午節的習俗還是要遵守的,他在女兒的幫助下在手臂上纏上了彩色的絲線,在妻子的幫助下喝起了菖蒲酒。這首詩主要反映了生病中王世貞的那種想要回到鄉間的心態,為我們揭示了明代人過端午節的一些風俗,讓人看到了古人過端午節的喜怒哀樂。

作者:張學東(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高縣作家協會第一屆主席,供職於高縣文廣旅局。出版散文集《愛在家園》《這方水土》《且行且歌》《風景在遠方》)

配圖:方誌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