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以儒家倫理為準則:《聊齋志異》裡的商人形象

作者:由 讀史品生活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2-08-14

行止與俱的俱是什麼意思

《聊齋志異》中有不少篇幅涉及到商人形象,其所從事的商業領域也是形形色色,如賣酒、賣糧、賣布、賣油等等,雖然大多篇目沒有對其進行詳細的描寫,但從其總體數量來看,商人也是作者重點描繪的一類形象,涉及商人的篇目大概在七十篇左右。

以儒家倫理為準則:《聊齋志異》裡的商人形象

書中的男性商人大致分為兩種,正面的和反面的。作者所欣賞的正面商人形象多是棄儒從商或深受儒家思想影響,並時刻以儒家思想來指導規範自己行為的男子形象。

他們有的是接受過儒家文化教育的商人,在經商之前,大都有過一段學習、攻讀的經歷。如《雷曹》中寫到,“樂雲鶴、夏平子二人,少同裡,長同齋,相交莫逆。夏少慧,十歲知名。樂虛心事之。夏相規不倦,樂文思日進,由是名並著。”

《羅剎海市》中的馬驥也是少負盛名,“十四歲入郡癢,即知名。”《劉夫人》中“廉生者,彰德人。少篤學。”《任秀》中的任秀在經商之前,也是如此,“任子秀,年十七,方從師讀,由此廢學。”

以儒家倫理為準則:《聊齋志異》裡的商人形象

這些人在經商之前,都接受過儒家教育,都是曾經將科舉作為人生目標的儒生,即使在經商之後他們身上的文人氣質仍時時展現。

如《劉夫人》中的廉生,在經商過程中仍“嗜讀,操籌不忘書卷,所與遊皆文學士”。《白秋練》中的慕蟾宮“從父至楚,每舟中無事,輒便吟誦。”《羅剎海市》中的馬驥更是因為在龍宮中作了一篇《海市賦》,受到了龍王的賞識,不僅將龍女許配給她,而且很快“顯榮富貴”。

有的商人雖未接受過儒家的教育,但其行為規範卻是以儒家的倫理道德為準則,具備純樸善良、樂善好施、執著不畏艱難的精神,並秉承著誠信、義利合一的經商之道。

以儒家倫理為準則:《聊齋志異》裡的商人形象

《雷曹》中的樂雲鶴因“恆產無多”,又要照顧逝友夏平子的家計而棄儒從商,在行商的過程中,看見雷曹黯淡的戚容,便以食盡其餐。

《王成》中的王成雖然家境貧困卻能拾金不昧,把金釵還給狐仙;到都中販葛,虧了十幾兩本銀,當囊中金亡時,也未聽信他人之言,向官府告發店主來獲取賠償,而是認為這是命運使然,於主人無干。而店主也在王成失竊後,主動拿出銀子讓王成回家,體現出了店主的“仁義”。後來,王成售鶉於王府,得銀五百兩,將其擲於案上,讓店主自取,足見其毫不吝財,知恩圖報的本性。

《真生》中的賈子龍,得到金子之後,履行施捨的諾言,且為了能夠長期行善,“且施且賈”,這樣誠信、善於佈施的品質都是作者所贊同的。

《義犬》中的商人,見人縛狗欲殺之,便出金將狗救下,可見其仁善之心。

以儒家倫理為準則:《聊齋志異》裡的商人形象

這些商人雖在經商前有著不同的經歷,甚至有些是被逼無奈或受父親衣缽而棄儒從商的,但他們的共通之處則在於對行商之事有著自己合理的見解,他們不掬於儒家的傳統思想,認為透過自己的努力,走不務求貧、不苟求富和誠實守信經營的行商之路也並無不妥,這也反映了當時商業思想的興起,體現了作者的另一種人生理想。

如《雷曹》中樂雲鶴感嘆:“人為富貴須及時,慼慼終歲,恐先狗馬填溝壑,負此生矣,不如早自圖也”。《黃英》中的陶生也認為“自食其力不為貪;販花為業不為俗。人固不可苟求富,然亦不必務求貧也。”

對於作者所認同的這類商人形象,作者往往賦予他們美滿的結局,他們大多最終榮顯富貴,或得以佳人,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如雷曹(《雷曹》)因感念樂雲鶴的一飯之德,在樂沒江中時將其及貨物救出,使樂“無亡失”;王成(《王成》)因其純樸善良、不吝錢財又懂得知恩圖報的本性而終置“良田三百畝,起屋做器,居然世家”;馬驥和慕蟾宮也因才學而得到了完滿的姻緣。

以儒家倫理為準則:《聊齋志異》裡的商人形象

而與此相對,在《聊齋志異》中,作者還用辛辣的筆墨,描寫了一批重利輕義、冷酷無情的商人,並對他們進行了無情的諷刺和批判。

《任秀》中的申竹亭,與任建之“盟為弟昆”,二人赴陝行商,“行止與俱”。卻不想任建之到陝後“病不起”,垂危之際對申說:“吾家故無恆產,八口衣食,皆恃一人犯霜露。今不幸,姐謝異域。君,我手足也,兩千裡外,更有誰何!囊金二百餘金,一半君自取之,為我小備礆具,剩者可助資斧;其半寄吾妻子,稗輩吾棕而歸。如肯攜殘骸旋故里,則裝資勿計矣。”卻沒想到,對於這樣的生死之託,在任死後,申竟“以五六金為市薄材,礆己。主人催其移槽,申託尋寺觀,竟遁不返”。

以儒家倫理為準則:《聊齋志異》裡的商人形象

《雲翠仙》一文,作者刻畫了一個忘恩負義、貪婪卑鄙的小商人形象梁有才,他初作小負販時,無田產,家裡十分貧窮。後與翠仙結為夫妻,以妻之力,過上了“溫飽”生活,“服食器具,布一室滿之”。而後卻“惟日引裡無賴,朋飲競賭,漸盜女郎答餌佐博,女勸之,不聽”,竟又產生賣妻的邪念。

《金陵乙》中“金陵賣酒人某乙,每釀成,投水而置毒焉;即善飲者,不過數盞,便醉如泥”,顧客中毒後,還以為是酒醉的作用。

《宮夢弼》中的吝音富商,“居積取盈,搜算入骨”,“衣敗絮,吠糠砒以示貧”,聽見別人說他家不窮,便不依不饒,最終落了個莫葬的結局。

以儒家倫理為準則:《聊齋志異》裡的商人形象

《種梨》篇稱“有鄉人貨梨於市,頗甘芳,價騰貴。有道士破巾絮衣,丐於車前。鄉人咄之,亦不去;鄉人怒,加以叱罵。道士曰:‘一車數百顆,老鈉止丐其一,於居士亦無大損,何怒為?’觀者勸置劣者一枚令去,鄉人執不肯。”鄉中小販對丐者又是趕又是罵,吝音到連一隻爛梨也不肯施捨。

作者十分痛惡這樣無情無義、自私貪婪、行徑卑劣的惡商,因此他們的結局多是遭到失財殺身之禍,認為是他們罪有應得的結果。

撰稿/張聰【讀史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