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王維詩歌對《桃花源記》的接受及正規化建構

作者:由 小鴨子的成長史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2-08-14

桃源迷漢姓 什麼意思

晉宋之際,政權交替、社會動盪,陶淵明以清逸之筆寫作了《桃花源記》,向世人描述了遠離戰亂、質樸安寧的美好田園生活,滿足了人們對平和、安樂生活的嚮往,開啟了後世對“桃源”這一主題的歌詠和不斷建構。

然而,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下,人們以自身的主觀印象對“桃源”主題進行了一次次加工,後人眼中的“桃源”逐漸呈現出與陶氏筆下之景觀同源異趣的現象。

至盛唐,整個社會呈現出積極進取、宏闊壯麗的盛世景象,身處其中的王維將盛世之音以及個人獨特的生命經驗融入了“桃源”,使其突破了“避世”“理想國”等意義的藩籬,賦予了“桃源”新的內涵,建構了新的理想正規化,對後世產生了重要影響。

王維詩歌對《桃花源記》的接受及正規化建構

王維的價值取向與處事原則與陶淵明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其在高棲林泉、追求真醇方面可謂是盡得陶氏精髓。在隱居輞川時期,王維創作了不少物件明確的田園詩,其間接受了陶淵明田園詩的基本精神,大量借用了陶詩的代表意象,營造出與陶詩相似的基本意境,“桃源”作為一個典型意象,多次出現在王維這一反映現實田園生活的創作中。

然而,王維並不是一個純粹的隱士,與陶淵明的棄官歸田相比,其亦官亦隱的生活顯然表現出更加富足的生存狀態。在這樣衣食無憂的半隱生活的觀照下,王詩少了陶淵明詩歌中所反映的安貧樂道的人生態度,卻呈現出一種世家貴族的富貴體態,“桃源”所指逐漸具體化、世俗化。

王維詩歌對《桃花源記》的接受及正規化建構

採菱渡頭風急,策杖林西日斜。杏樹壇邊漁父,桃花源里人家。(《田園樂·其三》)《田園樂》又稱《輞川六言》,是王維歸隱輞川時期所作的一組描寫與大自然親近的六言詩,意在描寫田園生活的樂趣。

七首詩從不同的角度展示了輞川的個人生活與自然景緻,同時也集中體現出詩人山水田園詩歌創作的藝術境界與歸隱自然之後的心跡軌道。第三首是直接使用了“桃源”意象的詩作,“渡頭”“樹林”“落日”展示了山居環境的舒適怡人,“採菱”“策杖”又突出了個人生活的自然閒淡,詩人將自我代入為杏樹壇邊的漁父,輞川於他猶如武陵人之遇桃源。

王維詩歌對《桃花源記》的接受及正規化建構

其在陷賊時期仍對這一桃源式的生活表示懷念與追求,“悠然策藜杖,歸向桃花源”(《口號又示裴迪》)。此處王維將自家別墅景緻稱作桃花源,“桃源”已經具體到了個人的棲隱之地。在後人的體認中,多用王維棲隱的輞川比作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蓋輞川之鄉社,而桃源氏之別業也”②,也從側面印證了王詩中桃源意象的具體化。

此外,王詩中還有不少將“桃源”作為稱賞酬唱現實園林美稱的用法。如其送錢少府還藍田時道“草色日向好,桃源人去稀”(《送錢少府還藍田》),酬贈比部楊員外時也指涉其棲隱處“桃源迷漢姓,松樹有秦官”(《酬比部楊員外暮宿琴臺朝躋書閣率爾見贈之作》)。

王維詩歌對《桃花源記》的接受及正規化建構

在與友人的酬唱過程之中,隨著引用頻次的增加,“桃源”的現實意義逐漸增強,更加趨於世俗化,其與裴迪訪呂逸人後的詩作更能反映這一點。

王維詩《春日與裴迪過新昌裡訪呂逸人不遇》道:“桃源一向絕風塵,柳市南頭訪隱淪。”裴迪憶此事亦稱:“聞說桃源好迷客,不如高臥眄庭柯。”(《春日與王右丞過新昌裡訪呂逸人不遇》)二人均用“桃源”指代呂逸人居處,桃源已經不再是縹緲虛化的世外之地,反而在文人的個人園林中得到具體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