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漢王劉邦和蜀漢皇帝劉備,為何都與漢中有不解之緣

作者:由 春水山流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2-08-14

漢水谷地是漢江嗎

關中平原是陝西省最大的平原,面積約有3。9萬平方公里。從地理角度看,關中平原其實也是可以稱為谷地的,符合“兩山夾一河”的標準。關中平原北部是黃土高原,南部是秦嶺,渭河穿中間而過。以這個標準看,陝西省還有一個同樣是東西走向的谷地,這就是漢水谷地。

漢王劉邦和蜀漢皇帝劉備,為何都與漢中有不解之緣

漢水(漢江)是長江的支流,全長1570多公里,在武漢匯入長江,而源頭就在陝西省西南部的漢中市。漢水有三個源頭,但都在漢中市寧強縣境內,三源匯合後,經勉縣向東流至漢中,開始稱為漢水。然後浩浩蕩蕩一路向東,在陝西省安康市白河縣進入湖北省十堰市,陝西省境內的漢水長650多公里。

漢王劉邦和蜀漢皇帝劉備,為何都與漢中有不解之緣

漢水的北部是關中平原的南面屏障,兼我國地理南北分界線秦嶺。李白《蜀道難》雲: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漢水的南部分為兩個山脈,西部的是米倉山,東邊的大巴山,二山皆呈西北-東南走向。秦嶺與米倉山、大巴山夾著這650多公里長的區域,稱為漢水谷地。

漢王劉邦和蜀漢皇帝劉備,為何都與漢中有不解之緣

漢水谷地的低海拔(低於500米)地區沒有關中平原的多,主要集中在漢水兩側的狹長地帶不過漢水谷地的氣候較之關中平原要溼潤的多。關中平原的北部雖然是黃土高原,但海拔並不高,黃土高原的風沙很容易吹到關中平原。漢水谷地的北面是高聳的秦嶺,有力地阻擋了北方冷空氣的南下,所以漢水谷地的氣候更為溼潤溫和。在人們的印象中,陝西省多種植小麥,不過漢水谷地雖然在行政區劃上隸屬於陝西,但和陝西省大部分地區是不太一樣的。漢水谷地的氣候更適合種植水稻,所以有人說關中麥多,漢中稻多。

漢王劉邦和蜀漢皇帝劉備,為何都與漢中有不解之緣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合力滅秦之後,實力最強的項羽自封西楚霸王,把他最具威脅的對手沛公劉邦封到了漢水谷地,治漢中,稱漢王。在古代不發達的交通條件下,漢水谷地確實是比較偏遠落後的。而為了打消項羽的猜忌,劉邦被迫入漢中時,還聽從張良之計,燒掉漢水谷地與關中的棧道。

漢王劉邦和蜀漢皇帝劉備,為何都與漢中有不解之緣

漢水谷地水草豐美,具有得天獨厚的農業優勢。古代打仗拼的是什麼?其實就是農業所產出的綜合實力。劉邦控制著漢水谷地,至少錢糧兩樣不用他發愁了,更何況米倉山以南就是天府之國四川。劉邦用蕭何之計,“養其民而致賢人,收用巴蜀,還定三秦(關中)。”再加上不世出的名將韓信,劉邦一舉定天下,建立了大漢王朝。

漢王劉邦和蜀漢皇帝劉備,為何都與漢中有不解之緣

到了東漢末年,荊州牧劉備佔領了西川,但漢水谷地卻在曹操手上,這對劉備來說是極大的威脅。曹操控制了漢水谷地,距離(北面地勢較平的)西川只隔著一座米倉山,這與俄羅斯絕不允許烏克蘭加入北約是一個道理。蜀漢謀士一致認為不拿下漢水谷地,則西川不保。東漢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劉備幾乎是傾國之力北取漢中。蜀臣楊洪對留守後方的諸葛亮說:“漢中是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失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

漢王劉邦和蜀漢皇帝劉備,為何都與漢中有不解之緣

無論是從攻的角度,還是守的角度,漢水谷地都是歷代蜀國的頭號門戶所在,必須牢牢控制在手上。攻,蜀軍可從漢中北過秦嶺進入關中;守,蜀軍可死守漢中天險,而且漢水谷地糧食相對充足,至少能保證軍心不亂。諸葛亮北伐時缺糧,那是因為北伐工程消耗糧食太大所致,如果單純在漢水谷地防守,則不會消耗那麼多糧食。

漢王劉邦和蜀漢皇帝劉備,為何都與漢中有不解之緣

而且還有一點,漢水谷地的北部不是蜀國北伐的唯一通道。漢水谷地的東部,也就是安康至白河一線,與相接的湖北十堰一帶,地勢低平,進出較為方便。十堰所在地區,就是上庸郡(治所在十堰市下轄的竹山縣附近)。劉備奪取漢中,也奪下上庸等三郡,而上庸等地與南陽盆地也是平原相接,而南陽盆地往北,就是相對無險可守的魏都洛陽。劉備丟掉荊州,未必完全喪失北伐成功的可能,但上庸等郡守將反水降魏,才是真正斷掉了劉備集團北伐成功的最大可能。

漢王劉邦和蜀漢皇帝劉備,為何都與漢中有不解之緣

諸葛亮死後,蜀國執政大臣蔣琬就打算多造船隻,順漢水東下,進攻在地理上相對易攻的上庸等郡,開啟進攻魏都洛陽的通道。雖然事情最終沒成,但至少說明漢水谷地之於中原王朝的重要性。漢水谷地東、西狹長,東頭可取上庸進攻中原,西頭可至隴上進圖西涼,北可死守秦嶺以御北軍,南可做四川盆地的門戶,戰略意義非同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