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花絲鑲嵌:金火奪天工,匠心致和美

作者:由 五糧液集團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2-09-17

南彝原墨什麼價格

“採金為絲,妙手編結,嵌玉綴翠,是為一絕。”寥寥數語,便高度概括和讚美了花絲鑲嵌製作技藝。這門被譽為“燕京八絕”之首的技藝,在明清時期是皇家榮耀的象徵,今天則作為國禮向世界傳遞中國文化的和美之道。

花絲鑲嵌:金火奪天工,匠心致和美

盛世永年如意·紀念建國六十週年|程淑美

“為什麼花絲鑲嵌是‘燕京八絕’之首?你想啊,有哪個行業的作品不僅可以作為禮器,而且還被帝王后妃頂在頭上的?想不出來吧?花絲鑲嵌就是!”在提及花絲鑲嵌的“江湖地位”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北京花絲鑲嵌製作技藝傳承人程淑美半開玩笑地說。雖是調侃,但花絲鑲嵌作為中國傳統細金工藝的經典代表名副其實。

程淑美是國禮友誼勳章的主要設計和製作者,自16歲一腳踏入這一行當,彈指已是一甲子。花絲鑲嵌對她而言,既是傳承,也是創造,既是事業,也是生活。

花絲鑲嵌:金火奪天工,匠心致和美

五糧液攜手南方週末開展的2022“有禮了!中國”非遺國禮活態傳承之旅,第三站來到北京,探訪故宮宮廷藝術的經典代表——花絲鑲嵌製作技藝。

點選觀看

《有禮了!中國》花絲鑲嵌製作技藝

08:31

盛世酒禮,八方來和

1739年除夕夜與元旦晨交界的子時,乾隆皇帝由幾名太監引至養心殿東暖閣行“明窗開筆禮”。隔間內,太監們早已設好紫檀長案,上面整齊地擺放著筆墨紙硯、新刊的時憲書、玉燭長調燭臺、金柿子酒壺以及一盞金甌永固杯。

花絲鑲嵌:金火奪天工,匠心致和美

乾隆帝歲朝行樂圖|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乾隆皇帝走到案前,點燃玉燭長調燭臺上的蠟燭,再將金柿子壺裡的屠蘇酒注入金甌永固杯,然後藉著燭光拈起一支筆身鐫刻著“萬年枝”和“萬年青”字樣的毛筆,稍稍凝神,蘸硃色於箋紙正中寫下“四年元旦天下太平中外安和如意”。

寫罷,乾隆皇帝端起金甌永固杯,面東而立,略飲了一飲杯中之酒,祈禱新的一年永珍更新,家國平安。飲完酒,乾隆皇帝將新刊時憲書瀏覽一遍,為天下蒼生授時省歲,完成“明窗開筆”的最後儀程,接著依照慣例作“元旦開筆詩”。

這是乾隆皇帝即位的第四個年頭,時年28歲的他意氣風發,滿懷雄心想幹出一番偉業。在元旦前一個月,他下旨命內務府造辦處打造一件寓意江山永固、體現家國情懷和禮制傳統的飲酒禮器,以便在即將到來的元旦明窗開筆禮使用。據清內務府《活計檔》記載,這是大清歷史上一次規模空前的造寶工程,由乾隆皇帝親自擔任總設計師。他前後下了十幾道聖旨,對器物造型、紋飾和鑲嵌珠寶等做了詳盡指示。

在皇帝的指揮下,帝國的能工巧匠日以繼夜緊張工作,終於趕在舊年的最後一天把一盞通體璀璨、金碧輝煌的金盃和一座青玉燭臺呈於乾隆皇帝面前。“這個金盃就是金甌永固杯,燭臺叫做‘玉燭長調’,寓意四時合氣,盛世太平,基業萬年。”

花絲鑲嵌:金火奪天工,匠心致和美

清乾隆金嵌寶金甌永固杯|藏於北京故宮

故宮珍寶館金甌永固杯展櫃前,花絲鑲嵌大師程淑美將這件國寶的歷史娓娓道來。為了再現復刻金甌永固杯,她已經不知道多少次來到這裡細細觀摩,對於它的前世今生可謂瞭若指掌。

金甌永固杯製成之後,自乾隆四年元旦起即作為歷代清朝皇帝每年元旦舉行明窗開筆禮時盛放酒的專用禮器,用來祈求國運昌隆,是清代皇家珍貴的祖傳寶物。為何乾隆皇帝會如此重視一隻酒杯的打造和傳承?這與中國源起先秦並傳承發展至今的酒禮有關。

花絲鑲嵌:金火奪天工,匠心致和美

酒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禮記》有云:“夫禮之初,始諸飲食。”點明酒是中國禮樂文明的源頭。早在夏商時期,酒就作為“天之美祿”敬奉於神靈之前,在祭祀過程中充當著溝通天地和祖先的介質,意義非凡,故而凡舉祭祀都必須使用酒,正如《詩經·小雅·信南山》所描述的:“祭以清酒,從以騂牡,享於祖考。”

西周建立禮樂制度以教化天下,定下17種儀典以《儀禮》十七篇傳世,皆以酒成禮,用來祭天地、祀神靈、法先祖、尊聖賢、敬鄉老、別序列、驅邪祟等,透過酒禮和酒德對人們的行為進行指導和規範,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原因便在於此。酒貫穿於華夏文明五千年曆史,因而有“百禮之會,非酒不成”的說法,並由酒禮生髮出諸如酒俗、酒器、器皿、服冠、裝飾等相關的酒文化。

在酒禮衍生的眾多酒文化中,酒器作為酒的承載體本身即是禮器的一種,古人創制出爵、斝、觚、觶、觥、彝、卣、尊、罍、禁等酒器,用於不同的祭祀活動和禮儀場合,並以造型、材質和工藝等標識身份尊卑。

花絲鑲嵌:金火奪天工,匠心致和美

金嵌珠“萬壽無疆”杯盤|程淑美仿製

花絲鑲嵌自元以後為皇家御用,以工藝巧奪天工、造型精緻繁複、成品雍容華貴著稱,乾隆皇帝製作金甌永固杯,一來體現皇權至高無上,皇室身份尊貴,二來祈求吉祥太平,疆域永固。

學成金火藝,貨與帝王家

“花絲鑲嵌起源於商代,歷經東周漢唐宋發展,至元代趨於成熟,明清時期達到高峰,到現在已有近四千年曆史。這門工藝在漢代時稱為‘焊綴金珠’,也叫‘細金工藝’。它是將金、銀、銅抽成細絲,以堆疊編織等技法做成造型,再將各部位造型焊接起來,加上點翠和寶石鑲嵌,工藝十分複雜精細。”

花絲鑲嵌:金火奪天工,匠心致和美

繁花吐蕊|程淑美設制

新中國成立以後,政府為了整合“燕京八絕”技藝,就把細金工藝概括成“花絲鑲嵌”這四個字,包括花絲工藝和鑲嵌工藝兩大類。在程淑美名為“國粹銀作”的工作室裡,她的兒子也是徒弟高欣程正忙著用噴燈融化金料。在1000℃高溫的炙烤下,金料漸漸融為金液,倒入凹槽定型冷卻後,上軋條機反覆軋製成金條,再根據掐絲需要用拉絲板拉成粗細不等的金絲,最細的直徑僅為0。26毫米。“花絲鑲嵌的第一道工序便是用火化料,後面每個製作步驟完成後,都需要用火進行焊接,所以我們叫它是金與火的藝術。”程淑美說。

花絲鑲嵌:金火奪天工,匠心致和美

花絲鑲嵌濫觴於商代,當時還未產生精細的工藝,匠人們只是將金條和金片打製成造型簡單的首飾供貴族佩戴使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金銀錯工藝,採用鑲嵌或塗畫技法在青銅器上飾以金銀紋樣,東漢時期又誕生了掐絲和編織技法,使花絲鑲嵌初具雛形。至唐代花絲鑲嵌工藝形成《唐六典》中記載的“唐十四法”。

元代禁止金銀在民間流通,貴金屬為原料的花絲鑲嵌工藝遂被吸收進入宮廷“作院”的“銀局”,專為皇家服務。由於“作院”有來自全國各地甚至外邦的能工巧匠可以互相交流技藝,加上宮廷製造不惜原料和工本,花絲鑲嵌工藝得到了迅速發展,步入宮廷藝術時期。

明代的花絲鑲嵌在繼承元代技藝的基礎上,大量鑲嵌寶石,形成後來花絲鑲嵌的顯著特徵之一。清代皇室對金銀製品的需求量很大,於康熙年間成立造辦處,專門製造皇家御用品,花絲鑲嵌隸屬其下“銀作”。隨著宮廷各處對金銀器品質要求的提高,花絲鑲嵌分工進一步細化。

明清時期花絲鑲嵌珍品層出不窮,傳世至今的有萬曆皇帝金絲翼善冠、孝端皇后鳳冠、貂皮嵌珠皇后冬朝冠、銀鎏金累絲提樑花籃、金嵌珍珠天球儀、金嵌珠“萬壽無疆”杯盤以及金甌永固杯等,其工藝之精湛、用料之奢華、匠心之機巧令人歎為觀止。

花絲鑲嵌:金火奪天工,匠心致和美

明金絲翼善冠|程淑美仿製

何為經典?劉勰在《文心雕龍·序志》中說:“君臣所以炳煥,軍國所以昭明,詳其本源,莫非經典。”可見,經典須具有典範性、權威性,能夠恆久流傳,有著多重價值和多向闡釋空間。花絲鑲嵌在近四千年的發展歷程中,不但誕生了很多獨創性工藝,還廣泛吸收了來自希臘、阿富汗、薩珊波斯、粟特、阿拉伯、西歐以及蒙滿等國家和民族細金工藝的技法風格,於明清時期臻至大成。凡舉中國傳統金屬工藝,都可以在花絲鑲嵌中找到正規化。

可以說,花絲鑲嵌之所以經典,是因為它經得起時間的歷練而又彌足珍貴,或許,這正是乾隆皇帝欽定其製作皇家禮器的理由——唯有極致的工藝才能襯托天家雍容,唯有傳世的經典才能承載千年禮樂。

而經典不止一種。

明清時期,中華各民族進一步融合,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以“和而不同”而致“天下大同”,實現了中國古代史上第三次大一統。冥冥之中似有巧合,紫禁城和五糧液古窖池群皆誕生於大一統時代的開端,折射出中國傳統儒家“中和”的經典哲學思想。

公元1403年,正是永樂元年,這一年的正月,北平府改稱北京,即將升格為國都。三年後,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的紫禁城開始營建,嚴格按照《周禮·考工記》,將建築群以兩翼、四面、八方進行呼應,歷時14年建成,是中國千年禮制思想完美而經典的呈現。此後五百年,紫禁城服務了明清兩朝共24位皇帝。作為國之中心的中心,紫禁城不僅是由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禮制文化、營城理念以及頂級建築設計與營造技術共同締造的傑作,更是一部宮廷史。

五百年帝后活動、外交朝貢、權力鬥爭、宗教祭祀等在這裡次第登場又被記錄下來,不斷添補著它的歷史底色。1912年,中國長達兩千餘年的封建帝制宣告結束,紫禁城於1925年成為故宮博物院,到今天又近百年。

以紫禁城的營造為起點,將時間再往前半個甲子。1368年,朱元璋結束元末亂世,一統天下,定國號為明。遠在千里之外、有著“西南半壁”之稱的敘州府,“利川永”“長髮升”等酒坊亦於這一年開挖地穴式麴酒發酵窖池。窖池是釀造濃香型白酒的關鍵場所,糧食原料在窖池中各種微生物的作用下生成乙醇、各種風味物質,由此構建出美酒的品格和風骨。

花絲鑲嵌:金火奪天工,匠心致和美

五糧液古窖池在長達654年的不間斷反覆釀造過程中,自然富集、篩選和馴化出對釀酒有益的微生物,這些棲息在古窖泥內的微生物代代繁衍,已形成一個數量和種類都極其龐大的微生物群落,成為締造經典五糧液優雅古窖香的基石,見證和經歷了中國濃香型白酒的起源與發展。作為不可複製的優勢核心資源,據說一克古窖泥的價格高於一克黃金的價格,被譽為“活國寶”,於2005年永久收藏於國家博物館。

花絲鑲嵌:金火奪天工,匠心致和美

如今,宜賓最古老的酒坊——利川永(溫德豐)、長髮升、張萬和、劉鼎興等仍舊在運作,它們組成五糧液最核心的501釀酒車間,保留和繼承著中國白酒最純正的初始記憶,以明代古窖池為器,以源自唐代的多糧固態釀造工藝為技,堅持“料必優、時必適、工必到、法必精”的古訓,釀出中國高階白酒典範,成就大國濃香。

時間之沙滾滾而下,湮沒了多少過往,唯有經典長存,傳承不息,歷久彌香。五千年的酒禮文化,四千年的花絲鑲嵌,六百年的紫禁城,作為中國禮樂文明的經典符號,不僅具有極高的政治、哲學、美學、藝術和歷史價值,更沉澱了歷史賦予的深厚文化內涵,曾共同構建出皇家禮儀的外在表現和大國風度。而今盛世再現,五糧液以六百五十餘年窖香芳華再次將紫禁城與花絲鑲嵌聯結起來,在和美的主旨之下,禮樂制度與工匠精神完美融合,讓歷史遇見歷史,讓經典致敬經典,以酒成禮,舉杯共贊。

程氏花絲:經典源自匠心

在業內,提起“程氏花絲”可謂無人不知。過去花絲鑲嵌都是師傅帶徒弟,在實踐過程中口授身傳,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程淑美經過數十年的學習和積累,創造性地將玉雕與花絲鑲嵌結合起來,以創作人物見長,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個人藝術風格。有鑑於此,2009年經北京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和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等組成的專家委員會共同評審,將其命名為“程氏花絲”,乃是北京工藝美術界首批以姓氏命名的藝術流派。對於將一生奉獻給手藝的匠人而言,這是至高的榮譽,也是對匠心最大的肯定。

花絲鑲嵌:金火奪天工,匠心致和美

傳統花絲鑲嵌是在器物表面進行創作的二維藝術,受此侷限,過去大多數花絲鑲嵌匠人都缺少三維構圖能力,無法獨立完成設計和立體造型,只能停留於技工層次。而玉雕被譽為立體的繪畫,強調人對三維空間的感知和對立體造型的想象力,恰恰能彌補花絲鑲嵌的短板。

1967年,程淑美從工藝美校畢業,進入北京工藝美術廠工作。深感自己立體造型能力有所欠缺的她為了進一步提高花絲鑲嵌技術,主動要求進玉雕車間。那時玉雕行當十分辛苦,玉雕工人抱著沉重而冰冷的玉石上水凳進行琢磨,雙手浸在金剛砂泥水中,一浸幾個小時,所以當時玉雕車間裡男性多,女性少。然而程淑美硬是咬牙堅持下來,在玉雕上亦學有所成,她創作的“麒麟獻寶”還在全國玉器作品展獲得獎項。

花絲鑲嵌:金火奪天工,匠心致和美

1983年,程淑美重回花絲鑲嵌行業。十年的玉雕設計和製作經歷,拓寬了她的藝術眼界和境界。在當時眾多以平面圖案為主的花絲鑲嵌裡,程淑美以立體人物造型見長,由她主導設計製作的“關公”“提燈仕女”廣受好評。然而程淑美並未就此滿足,為了製作好觀音造像,她查閱了大量資料研究佛造像的儀軌,併到全國各地的寺廟進行實地勘訪。後來她創作的花絲鑲嵌立體觀音造像在行內獨樹一幟,被公認兼具慈悲相、智慧相、莊嚴相、福相、德相五相,“程觀音”之名不脛而走,為她日後開宗立派奠定了基礎。

幾十年轉眼過去,在花絲鑲嵌這條道路上,程淑美始終保持著對手藝的敬畏之心,從未停下學習的步伐。“故宮是我的第二學校。從上學那會兒起到現在,我有空就去故宮珍寶館和歷代藝術館進行臨摹、觀察,反覆揣摩那些藝術品的技法和工藝,將它們吸收進自己的花絲鑲嵌創作中。”藝術是廣闊無邊的,它們既能夠彼此勾連相通,又與歷史和文化息息相關,唯有不拘一格,博採眾長,砥礪不斷,才能逐日精進。“時代在進步,大眾的審美和文化水平也在不斷提高,既然被稱為‘大師’就不能故步自封落後於時代。我現在76歲了,看見什麼還想學什麼呢。”

花絲鑲嵌:金火奪天工,匠心致和美

程淑美這番樸素話語的背後,其實就是她對於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踐行。早在先秦時期,古人就對工匠精神有所描述。《詩經》中說雕琢骨器、象牙器和玉器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論語學而》將其引申為做學問的態度,朱熹在為《論語》作注時進一步解釋雲:“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在古人看來,無論治工還是治學,都必須懷著一顆執著的匠心,一絲不苟,精益求精,對卓越的追求永無止境。

花絲鑲嵌:金火奪天工,匠心致和美

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它要求人們在繼承中昇華和創造,不慕古,不留今,與時變。所謂昇華與創造,是基於優質的本底,順時而起,順勢而為,步入更高境界或形成更好成果,如同以五糧醞釀美酒。古人釀酒,遵照“六必”原則——“秫稻必齊,麴櫱必時,湛熾必潔,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齊必得”(《禮記月令》),順應天時,嚴選物料,歷經時光輪轉最終得到百穀之精華,這醞釀的過程即是一種具象的精益求精,故而醞釀又有涵育之意——涵養傳遞,化育創新。而這也正是五糧液發展歷程的真實寫照。

宜賓擁有長達四千多年的釀酒歷史,從商周時期的窨酒,到唐代的重碧酒,從宋代的姚子雪曲,到明清的雜糧酒,再到1909年五糧液正式得名,酒韻一脈相傳,工藝代有精進,構建出一條清晰完整的傳承路徑,為今日的五糧液所繼承和發揚,以“天地精釀,分級精選,十年精陳”之匠心,醞釀出經典五糧液,以六百五十餘年古窖香,融四千多年曆史底蘊和當下和美文化於一體,斯誠如清代龔自珍《題王子梅盜詩圖》詩云:“菁英貴醞釀,蕪蔓宜抉剔。”其實,無論釀酒還是花絲鑲嵌,對於匠人而言,工匠精神的本質都一樣,無非是千錘百煉的堅持,是不惜工本的求精,是追求卓越的探索,是繼承,是創造。

花絲鑲嵌:金火奪天工,匠心致和美

民之用,國之禮:此為經典

經典之所以為經典,除了典範性和權威性之外,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多重價值和多向闡釋空間,能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變化不斷內化出新的內涵——這意味著,經典具有強大的生命張力和廣泛的受眾基礎,上至廟堂,下至市井,皆可從中有所獲得和啟示,這是經典得以歷久彌新、恆久流傳的原因。

過去,花絲鑲嵌深藏宮苑,只為帝后王公服務。然而在舊王朝分崩離析之後,花絲鑲嵌並未就此歸於歷史的塵埃,而是回到人民群眾之中,成為新中國對外的一張國家名片,以全世界通行的藝術語言,為國家贏得了友誼和外匯。

花絲鑲嵌:金火奪天工,匠心致和美

為了讓大眾更好地瞭解和接觸花絲鑲嵌,程淑美及團隊在堅持傳統的同時,積極進行創新。他們借鑑國外石鑲首飾的工藝和審美進行創新設計,拓展了花絲鑲嵌的產品邊際,研發出一批價格親民、紋飾形制符合時下審美的首飾、掛飾與擺件等為民所用,並對傳統花絲鑲嵌工藝品進行改良,賦予它們新的生機,而不僅僅是冰冷的歷史陳列品。例如曾經皇帝御用的金甌永固杯,經過花絲鑲嵌匠人們的創造性復刻,變成全花絲的江山永固杯,使更多人得以領略中國宮廷藝術之美。

而在另一端,花絲鑲嵌依舊延續著與生俱來的雍容格調,一點匠心和藝術風骨百代傳承,綿綿不墜。作為中國傳統工藝與珠寶文化的巔峰,花絲鑲嵌曾多次被選為國禮,亮相於G20峰會、APEC等國際化舞臺,展現著中國文化的和雅與美好。2015年,我國正式頒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法》,設立頒授中華人民共和國“友誼勳章”。這枚友誼勳章主要以花絲鑲嵌工藝製作而成,主要設計和製作者正是程淑美。友誼勳章不僅是國禮,也是國家對外最高榮譽勳章,它採用和平鴿、地球、握手等國際通用元素以及荷花、中國結、萬年青、牡丹、玉璧、蘭草等中國元素,寓意和平友誼,公平正義,向世界傳遞中國傳統“中正平和”“由和至美”的哲學思想和政治美學。

“和美”是中國人自古以來一脈傳承的最高宇宙觀、世界觀和道德修養標準,也是五糧液當下自覺肩負的責任與使命,這份使命感來自於歷史。早在先秦時期,宜賓出產的窨酒就曾作為僰人的“國禮”進獻給周王室,以示和平交好;及至秦昭襄王時期,秦人與僰人勒石為盟,約定“秦犯夷,輸黃龍一雙;夷犯秦,輸清酒一鍾。”“黃龍”“清酒”在此時已超脫了具體的物,而上升為國之象徵,故而後世以“清酒黃龍”作為國家之間盟約的代稱。1915年,五糧液首次走出國門,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嶄露頭角,中國濃香型白酒的和美芬芳開始為世界所知。新中國成立後,五糧液更是多次亮相世界舞臺,作為大國濃香的代表見證了無數國際友誼盛事和重要的歷史時刻,品牌形象與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

今天,伴隨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美”文化亦被賦予了新的內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五糧液秉持著“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講好大國濃香故事”的價值追求,以“和美”二字對生產釀造和文化內涵進行高度總結和概括——“種、釀、選、陳、調”體現和而不同,“共釀和美生活”主張美美與共,而這所有關於“和美”或抽象或具體的表達,最終都凝聚為“各味諧調,恰到好處”的經典五糧液,匯入掌心的“江山永固杯”中。

花絲鑲嵌:金火奪天工,匠心致和美

江山永固,國泰民安,鬯酒重器,禮之序也。中國傳統哲學語境講究酒以成禮,器以載道,古人將兩者結合構建出各種禮儀禮俗,目的在於平息無序和紛亂,“致中和”而抵達和美境界。大國崛起,盛世太平,“和美”正逐漸成為世界主旋律。五糧液、花絲鑲嵌以及更多優秀的中國傳世技藝皆抱持著“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努力以匠心展現中華文化之風骨,凝聚中華民族之精神,以大國天工,共創和美。

絕技傳千載 ,華彩溢四方

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