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一曲大江東去也,不如楊柳曉風殘

作者:由 人民融媒體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2-09-25

皓齒的意思是什麼

本文轉自:齊魯晚報

一曲大江東去也,不如楊柳曉風殘

宋代文人如何評價蘇東坡寫詞水平?

關於蘇東坡,有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某日,在玉堂之上,他問一個善謳的幕士道:“我寫的詞比之於柳永如何?”幕士對曰:“柳郎中詞,只好十七八歲女孩兒,執紅牙拍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故事的結尾則是,“公(東坡)為之絕倒”。

眾所周知,詞有豪放、婉約之分。有這個常識作為基礎,我們便約定俗成地以為,這個幕士顯然是在誇讚蘇東坡,恭維他寫的詞夠豪邁。果真如此?

□老談

雕蟲小技

《左傳》裡記載道:“詩以言志”;孔老夫子則說:“不學詩,無以言。”聖人的推崇,外加有一本古籍《詩經》傳世,古代的儒士,對於詩歌崇尚多矣。

作為對比,詞可能就沒有那個待遇了。宋朝人稱呼詞為“長短句”。“長短句”者,一首詩中長短不齊的句子而已。既然可以如此隨便稱呼,也就意味著,這種藝術形式與“雜言”是等同的。一言以蔽之,傳統觀點以為,詞即雕蟲小技。

晏殊、歐陽修、張先等等,對詞的發展功莫大焉的名家,所作的詞,或者抒發離情別緒,或者描摹宴飲之樂,或者離不開入樂與酬唱。總而言之,在衛道士眼中,“遊戲筆墨”而已。

在其發展初期,詞既然等同於“唱詞”,那麼,宋朝人理想中的“唱詞明星”,是什麼樣的標準?坦率地說,還真就是專唱柳永歌曲的那種,“十七八歲女孩兒”。

宋朝科學家王灼寫了本頗著名的書——《碧雞漫志》。書中引用別人的觀點,表達了當年的選角標準:“唱歌須是玉人,檀口皓齒冰膚。意傳心事,語嬌聲顫,字如貫珠。”

至於執銅琵琶的關西大漢,是否能獲得宋朝人垂青?恐怕未必。書中說了,宋朝人也是“視覺動物”,老翁或者大漢,即便唱歌水平高,因為顏值不高,照樣成不了明星。

讓某個不入流的歌手唱“大江東去”,諸位還覺得,那個善謳的幕士,是在恭維蘇東坡嗎?

以詩為詞

第二個問題,蘇東坡的寫詞水平如何?

毫無疑問,在很多人眼中,“詞家第一人”。這只是後世人的觀點,當時之人又是如何看待的?

蘇軾的門生之一,同樣也是“蘇門六君子”之一的陳師道,如此評價老師的作品:以詩為詞。

以今天的視角觀之,這樣的評價幾乎是把老師捧上了天,拓展了詞的題材內容和表現手法,為詞的發展增添了活力,開闢出一條嶄新的道路。

但是,在宋朝人看來,“以詩為詞”簡直就是挖苦人的話。

陳師道的原句是這樣的:“退之(即韓愈)以文為詩,子瞻(即蘇軾)以詩為詞,如教坊雷大使之舞,雖極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雷大使是當年教坊裡的一名藝人,縱然舞影蹁躚,如前文所述,就因為他是個男的,在宋朝人眼中,也就不是最出色的明星。陳師道的潛臺詞就是,韓愈、蘇軾,差不多相當於教坊裡的雷大使。

評價完蘇軾,他話鋒一轉,繼續說道:秦老七(即秦觀)的詞寫得不錯,“唐諸人不逮也”。

陳師道的觀點,實際上,得到當時很多人的認同。譬如,鼎鼎有名的李清照女士。

李清照在《詞論》中寫道:“……蘇子瞻,學際天人,作為小歌詞,直如酌蠡水於大海,然皆句讀不葺(葺,修飾的意思)之詩爾。”

同樣地,在文章的結尾,李清照也點到為止地誇了誇秦觀。她說,秦少游寫得還湊合,如貧家美女,美麗倒不必說,缺少些富貴氣罷了。

宋朝學者以為,學生秦觀的詞反而超過其師蘇軾,原因就在於,秦觀寫得規矩,“專主情致,而少故實”。

對文體風格的維護,恰好就是宋人的審美觀念。詩要有詩樣,詞要有詞樣,這才是他們追求的藝術方向。“以詩寫詞”,基本上等同於“詞不像詞”,說得再難聽些,就是“不會寫詞”。

更不幸的是,據說,蘇軾自己也提過,我不太善於唱曲,難免有荒腔走板的時候。(子瞻自言平生不善唱曲,故間有不入腔處,非盡如此。)

為後世所熟知的“豪放派”,是明朝人首先提出來的,在宋朝時,當時的文人也許覺得,所謂的“豪放”,也就那麼回事。

東坡絕倒

第三個問題,作為心眼最“壞”的段子手,蘇東坡先生,是否聽懂了幕士的戲弄?

蘇東坡聽懂了,後世的我們反倒被誤會了。

誠如開頭之言,在故事的結尾,蘇東坡“絕倒”。

“絕倒”是什麼意思?很多學者理解為,“滿意”“自豪”“自負得都快倒了”。這樣的解釋恐怕站不住腳。

真相可能並不如學者臆想得那般高深。就好像通俗笑話裡講的,“絕倒”之意可能就是“因大笑而不能自持”“笑掉大牙”。

和蘇軾同時代的李清照,在其文章中也用到了“絕倒”一詞。

她曾如此評價王安石、曾鞏寫的詞:“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漢,若作一小歌詞,則人必絕倒,不可讀也。”

在此處,“絕倒”類似於訕笑,說得不尊敬點,也可以是“笑掉大牙”。

李清照堪稱女中豪傑,後人心目中的文章鉅公,在她眼中“不可讀也”,此一句“絕倒”可謂恰如其分。

蘇軾的“絕倒”,並不是自負,其實,還有另外一個證據。在他自己寫的《東坡詩話》中,其實也記載了“東坡問幕士”故事的另外一個版本。

東坡問優人曰:“我詞與柳學士何如?”

優人云:“其間亦有別。”

東坡問:“為何?”

優人曰:“公詞,須用丈二將軍,銅琵琶、鐵綽板,唱相公的‘大江東去’;柳學士卻只用十五六歲小女郎,唱他的‘楊柳岸曉風殘月’,可也。”

其後,作者本人如此寫道:

東坡鼓掌大笑曰:“如卿言,柳自勝我也。”

緊接著,他還賦詩一首:

優人片語真褒彈,

柳永填詞勝子瞻。

一曲大江東去也,

不如楊柳曉風殘。

“絕倒”既然不是“自豪到倒”,應該如何翻譯呢?

想到一句曾經的流行語,意思可能對應不上,但用之形容東坡當時的窘態,可能還挺合適。將“絕倒”翻譯成“禮貌而不失尷尬地大笑”如何?

據“菊齋”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