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向社會生活中尋求意義

作者:由 喵可夫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2-11-29

腦子感覺緊繃怎麼回事

對生命意義的追尋貫穿了人類歷史,但這依然是困擾著每個個體的問題,也是人生觀的核心問題。受時代背景、個人處境、心靈稟賦等因素影響,人們對這一繞不開的人生之問作出不同的回答——有人認為生命的意義在於追求榮耀,有人認為生命的意義在於追求智慧,有人認為生命的意義在於為某項事業作出奉獻,有人認為生命的意義在於在於家人,有人認為生命沒有意義……他們也因此選擇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在上世紀30年代出版了《你的生命意味著什麼》(之前也有版本譯作《自卑與超越》),從精神分析的角度對人生意義進行了探尋。

向社會生活中尋求意義

本書出版時歐洲尚未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與恐怖,觀點依然是老派的,帶有目的論的樂觀向上氣息。書中開篇就指出,事物的意義並不是客觀存在的,而是人類賦予的,人生意義同樣如此。對於人生意義可以有無數種解讀,也多少不無道理,但阿德勒認為,對這一問題的科學回答,應該是能觸及人性本質並能讓我們遇見人性的真實的。人生要處理好三大問題,第一個是“我與地球”的關係,第二個是“我與他人”的關係,第三個是“我和他/她”的關係,由此具象化為三大核心問題——職業、社交和兩性。每個人對這三大核心問題的反應,就能準確反映出他對生命意義的深層理解。阿德勒由此生髮出這樣的認識:“生活的意義,意味著要對別人產生興趣,要成為集體的一員,給自己帶來歸屬感,要為全人類的福祉奉獻自己的力量。”換而言之,阿德勒強調社會生活的重要性,認為人不可能在個體中發現意義,而只能在世界中找尋,透過社會生活中大多數人的認可而獲得意義。而當人樹立了以奉獻為導向的價值追求,個人在職業、社交和兩性等問題上的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自卑與超越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阿德勒將“自卑情結”視為個體心理學最重要的發現之一,認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每個人都試圖讓自己變得更優秀”,這正是推動人類進步的動力。如果能選擇切實可行的道路,改變現狀,人就實現了超越。反之,如果不具備切實改善的勇氣,為擺脫自卑感,有人會選擇自我麻醉,沉醉於優越感的假想中,但自卑感依舊存在,並最終成為他們生命的底色。對超越的追求,即對優越感的追求,而個體的優越感目標取決於他賦予生命的意義,其共性是想要“成為超人”,而人類所有創造性活動都受此優越感的驅使,追求優越感成為人類進步的源泉。在此過程中,社會興趣扮演了重要角色,“只有為了他人利益和社會利益而前進的人,才是真正能夠面對、解決人生問題,最終獲得優越感的人,”

在此理論框架下,書中使用了大量例項,從職業、社交、婚姻、家庭、教育、社會等多個領域闡明瞭人生道路的方向和人生意義的真諦。受成書時代影響,其中不乏一些老套論點,但總體來說,有啟發意義。值得一說的是,維克多·弗蘭克爾少年時即被阿德勒的學說所吸引,但後來因觀念分歧,二人分道揚鑣。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經歷了集中營中地獄般的苦難後,弗蘭克爾開創了意義治療,與阿德勒強調社會因素不同,弗蘭克爾更強調個體的主觀作用,主張人類存在的特徵是自我超越,幫助患者從生活中領悟自己生命的意義。二人學說各有側重,可以對照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