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58到家,最弱的LBS本地服務“老大”

作者:由 於見專欄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2-12-08

58到家銷售顧問怎麼樣

58到家,最弱的LBS本地服務“老大”

編輯 | 于斌

出品 | 於見(ID:mpyujian)

國內LBS本地服務的“老大”是誰?一直以來,主流輿論的目光都是聚焦在美團、阿里巴巴旗下的餓了麼甚至盒馬鮮生、網際網路買菜品牌等。

但最近,當看到58到家把自己稱為“LBS本地服務到家門類”的“老大”時,於見不禁感慨:這種“到家門類”的老大地位真是一言難盡。

前一段時間,發展多年的58到家終於傳來將要上市的訊息。相關訊息顯示,58到家計劃赴美IPO,將尋求最多二十億美元的估值。儘管具體程序還未公佈,但這對於58到家來講無疑是一個好訊息。

從2019年9月宣佈進行組織架構升級,將58到家平臺併入家政板塊,到同期成功進行最新一輪3億美元的融資,再到謀求上市,現在的58到家似乎正行駛在“快車道”上。

那麼,這會成為58到家真正在LBS本地服務領域一騎絕塵的機會嗎?O2O“江湖”會再一次掀起腥風血雨嗎?

回望58到家的發展歷程,2014年的“O2O元年”是其重要的發展契機。也是在這一年,幾乎國內所有的網際網路巨頭都開始征戰O2O,O2O酒店、餐飲、旅遊等多個細分領域開始飛速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O2O行業的深入發展,O2O“到店”成為了行業主流,市場上的巨頭企業也基本都出現在這個領域。但58到家顯然更有“想法”,它開闢了“到店”之外的另一塊“到家”門類,而且從廣義上來說,它算得上是O2O到家門類裡規模最大的那一家。

但歷經風雨之後,O2O到家真的如想象當中那麼風光嗎?58到家又真的能把“O2O到家”的大旗發揚光大嗎?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答案並不樂觀。

在進行過頻繁的試錯工作之後,58到家的業務重點終於聚焦在了家政+同城貨運這兩個市場中,但它目前仍然還在面臨著巨大的盈利壓力與競爭壓力,這些壓力背後的“資本市場能否看好”等考量同樣在讓58到家壓力重重。

先來看看盈利問題。在發展早期的O2O補貼大戰中,58到家的盈利情況顯然是“看都不用看”,但隨著行業洗牌之後,其盈利壓力仍然未見改善,這可能是懸在58到家頭上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在2018年釋出的財報中,58到家披露了自己的財務狀況。在整個2018年,公司實現了9。5億元人民幣的總營收,增速明顯。但淨虧損同時也高達14。23億元人民幣,同比擴大了99。8%。

根據財報披露的相關資料顯示,58到家之所以虧損的那麼多,主要原因在高額的銷售費用和人工成本。在2018年,58到家的銷售費達到了11。26億元,比全年總營收還高出不少。人工成本也超過5億元人民幣,是全年總營收的一半還多。

基於此,58到家的商業模式讓公司經營受到了巨大的質疑,甚至還招致沽空機構GMT的“炮轟”。

再來看看行業競爭問題。儘管58到家在國內到家服務門類裡的確做到了行業第一,但它在該細分領域的想象力卻一直飽受質疑。兩大主營業務中,家政到家服務市場面臨著眾多中小企業的瓜分,整合難度大,行業網際網路化前景似乎從未得到證明;而同城貨運業務又有像貨拉拉等這樣的更加專業的競爭對手直接競爭。

基於此,58到家不僅要想方設法解決自身的盈利問題,還要在未來的市場環境中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怎麼想都是一場異常艱難的持久戰。

再加之58同城一直以來所遭遇的大量質疑與口碑問題,作為“58系”企業的58到家想要在LBS本地到家業務中取得突破就顯得更加難辦。

需要指出的是,一直以來58到家背靠的都是圍繞58同城所構建起來的流量“生態池”,而隨著58同城本身都在持續面臨營收及毛利率增速放緩、流量危機、行業地位危機等,58到家在今後想要取得更加突出的成績就更難了。

移動網際網路“紅利”消退的行業大背景之下,58到家既有的流量紅利已經使用殆盡,而之後它如果還想取得更大的增速,那麼勢必就要花費巨大的成本去買流量,這顯然又與58到家目前的盈利狀況相沖突。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走到了上市的當口,58到家目前仍然還處於燒錢擴張的階段,這加深了其盈利狀況的不確定性。而58同城顯然又不再能繼續給到58到家足夠的輸血,所以58到家獨立上市工作目前已經毫無疑問地成為重中之重。

因為只有上市,才有可能緩解58到家目前所遭遇的種種難題。

可惜的是,上市仍然不是最終解決方案。即便成功上市,58到家還將面臨股價表現、市場認可等考驗,鑑於其商業模式摸索至今始終未能找到成熟的盈利模式,市場上對於58到家商業模式的質疑也在加劇。

在家政服務與同城貨運的現有市場環境下,58到家能否解決人力成本及銷售費用巨大的“痛點”?要知道,家政和貨執行業本身就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鑑於其服務低頻、非標化特徵,58到家是否能夠推動這兩項業務實現規模化運作還是一個未知數。

與同是“到家門類”的京東到家等玩家相比,“電商到家”顯然更具想象力,其商業邏輯也更加具備有效閉環。相比之下,家政到家和貨運到家似乎永遠顯得有些業務場景“弱關聯”,這讓其商業模式上就存在了大量的硬傷。

基於此,58到家赴美上市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如果上市成功、股價表現平穩,那麼在資本的加持下,58到家自然可以帶動起旗下業務的進一步規模化發展;但如果沒能受到股票市場的看好,企業業績與盈利表現仍然未達標,那麼58到家的未來之路顯然就要被蓋棺定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