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從“夏日祭”,談談中國傳統文化

作者:由 古樓聽雨憶流年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2-12-13

正月十五日怎麼燒紙

日本的“夏日祭”活動在中國多所城市日漸抬頭,且愈演愈烈。南京一場聲勢浩大的“夏日祭”,隨著網友的舉報,得以清除。

“夏日祭”本質上是一個動漫展,但是中國的動漫展不能搞成“夏日祭”。不把動漫展搞成“夏日祭”關乎中國人的情感,但是讓中國的動漫展用一種“本土舒適”的形式存在關乎中國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前途。這是日本對中國赤裸裸地進行文化入侵。“夏日祭”之所以進入中國,是隨著日本的“二次元動漫文化”、日本傳統神道文化入侵中國。

夏日祭就是夏天舉辦的一些活動或節日祭典,也是日本傳統節日,時間為每年7月中旬至8月下旬,裡面包括煙火大會等,還有其他的活動。

夏日祭在這天政府會舉辦祭典遊行,政府及其民間的社團會舉行很多表演,人們裝上漂亮的和服浴衣,上街逛街,買東西,參加娛樂活動(也就是中國所說的遊園);周邊的店面在這天也會裝飾一新,開展各種特別活動。這種廟會的原始習俗原先來自中國,後來傳到日本,結合日本的本土文化,就有了今天各種各樣的祭典活動,逐漸形成了日本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

從“夏日祭”,談談中國傳統文化

人們在夏日祭裡穿上和服浴衣,參與到節日慶典中。

在夏日祭裡還會舉辦廟會,廟會上的活動和店鋪花樣繁多。比如小吃一些店鋪會賣炒麵、章魚小丸子、鯛魚燒、棉花糖、蘋果糖等食品。在廟會上的活動也很多,如我們所熟知的撈金魚、撈水氣球、套圈圈、投球投標之類的活動。還會賣風鈴、摺扇、面具等一些小商品。

夏日祭時的廟會夜晚有花火大會(煙花匯演),夏日夜空的煙花一大亮麗的特色。此外人們最喜歡放的小型煙火是仙女棒(手持、有倒著拿的)。

除了逛廟會,人們也會穿和服去神社。

展一場異域風情的文化活動本無可厚非。近年來,在B站等平臺的推動下,日本二次元文化和動漫文化持續輸入,國內擁躉數量逐漸增長,受眾群體尤其是青少年群體越發壯大,舉辦漫展之類的活動在國內也早已形成產業。中國是一個具有文化自信的大國,對於國與國之間不同文化的交流促進,向來是以開放的胸襟持包容的態度。然而,對於在南京這樣一座因戰爭而沾滿血淚的城市舉辦日本傳統文化活動,我們必須要態度鮮明地表達立場。

日本長期對中國“文化入侵”、“文化戰爭”,現在日本“收到一定成果”。不過日本對中國的“文化侵略”可能要著眼百年,甚至幾百年的戰爭,現在只是“戰爭開始階段”,不過日本對中國的“文化入侵”沒遇到一點反抗。

從“夏日祭”,談談中國傳統文化

誠然,作為一個有良知的國人應該聲討“夏日祭”活動,雖然它源自中國,但已演化成日本特色的文化活動,我們予以拒絕,必要時要誓死抵抗!

痛定思痛,我們更多的是反思!畢竟參加“夏日祭”活動的有中國人。我們不能一味地去指責活動的本身,要深挖背後深層次的根。能不斷地反思自己,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

如果我們的傳統文化得到繼續發揚光大,那所謂的“夏日祭”如何能被國人放在眼裡!更況“夏日祭”的源泉是中國,我們的泱泱大國,有的是傳統文化,國人的精神娛樂及文化信仰,從傳統文化就能汲取。

然回頭,我們驀然發現,我們的傳統文化丟失的太多、太多————

2013年,“韓國端午祭”申請世界文化遺產成功。端午祭在我國是“江陵端午祭”,是一個叫江陵的城市的,但和中國的端午風俗完全不一樣。沒有引起國人對它的重視。被韓國在2013年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引起了國人的熱烈討論。我國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認知缺失,使得韓國搶先一步申遺成功。

而日本這個強鄰,一千多年前就一直對中國覬覦領土。日本戰敗後,對發動的侵華戰爭失敗不甘心,而且拒絕向中國人道歉。於是就採取日本文化入侵模式,所以我們面臨的“文化抗戰”

爆竹聲聲辭舊歲,意思就是在陣陣鳴響的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新的一天開始了,寓意著人們的生活有一個嶄新的開始。

從“夏日祭”,談談中國傳統文化

這是由北宋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七言絕句演變下來的一個句子,《元日》原詩是這樣的:

爆竹聲聲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總之,燃放煙花爆竹是幾千年延續下來的民族文化傳統,假如讓它從此消失,確實有點難以接受。導致的結果就是年的味道被淡化了,一種歡天喜地的氣氛被藏匿了。

出於環保,鞭炮、煙花離開我們的視線。我們懷念那震耳欲聾的炮竹聲,那樣才有年味。一家人聚在一起,聽著爆竹聲,看著炸開後像天女散花的碎紙屑煙霧中翩翩起舞,端起酒杯,辭舊迎新,那才是“年”!如今,幾千年的爆竹傳統文化被禁止了,外出務工的人們也勾不起對年的期盼,回家後再無往年的歡騰。我們丟失的不是爆竹,而是文化、信念,更是對未來生活的憧憬。

據說,今年個別農村過年這天,地方出動派出所、生態環保等人員,順著炮聲抓“肇事者”,甚至春節這天檢視哪家門前有爆竹的殘留物,以獲得“人髒俱全”。人們過年放炮跟賊一樣,哪裡還有年味!

以往過年,一般要到正月十五,也就是元宵節鬧完花燈,才宣佈年已過完。近年來,隨著農村人口的急劇減少,年的味道在淡化,過了正月初九,農村又恢復到年前的寂靜狀態。少了爆竹,農村的年也少了往年的熱鬧氣息。本來磨豆腐、蒸饅頭、殺豬、做粉條等農村過年的必備活動,隨著科技的發展,大都退出了歷史舞臺,僅剩下傳統的放鞭炮、燃煙花等活動,又被一刀切抹掉。想來,年的吸引力也就蕩然無存了。

從“夏日祭”,談談中國傳統文化

本可以用消防、安全等措施解決放爆竹引發的意外,竟這樣被攔腰斬斷。人們僅存對過年的念想,突然消失得無影無蹤,以至於下一代對爆竹的陌生,對過年活動的淡漠,將是怎樣的一個諷刺!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是得,說的是清明節,一個祭奠祖先的神聖日子。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是中華民族傳統隆重盛大的春祭節日,屬於慎終追遠、禮敬祖先、弘揚孝道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氣一般是在公曆4月5號或前後。

清明節習俗甚多,全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上或細節上的差異,各地習俗雖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是共同基本禮俗主題,以此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日子,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節氣與民俗融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

清明節歷來有燒紙錢的習俗。今年有些地方開始禁止燒紙錢,清明節前有村鎮幹部加緊巡邏。我們開始疑惑,不,是失望。清明祭祖,我們只是跪在墳前掩面痛哭?兩把火紙,就能把整個環保給破壞了?這樣下來,傷的不單單是活人的心,那些在天之靈的先祖們也會倍感絕望的。

祭奠先人的節日很多,大都需要用紙錢來表示。如此禁令,的確對傳統文化又是一個毀滅性打擊。

傳統文化太多,不一一詳述。

相比之下,很多不知名的節日蜂擁而至。什麼“11。11”、“6。18”等節日,無非就是瘋狂購物節,“七·七”不過,卻追逐“2。14”浪漫不停。我們到底怎麼了?

從“夏日祭”,談談中國傳統文化

如果把中國的傳統節日恢復如初,把傳統文化與現代化融合起來,相信國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一定很充實。當國內的精神文化日漸匱乏的時候,有些人就很難抵擋住異域文化的侵襲。久之,中毒,想來也不是不可能。

與歷史虛無主義的鬥爭是漫長而複雜的。對此,我們必須提高警惕,尤其要好好引導青少年正確學習歷史、銘記歷史、尊重歷史,進而學會清晰分辨正常文化交流和民族情感底線的邊界所在。這關乎眼前的對錯判斷,更關乎未來的進退去向。

從“夏日祭”,談談中國傳統文化

是該反思一下:是不是要重拾傳統文化?如果再讓中國傳統文化流失到異國他鄉,試問,誰之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