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中秋》書摘一一錢塘江觀潮

作者: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2-12-19

欲識潮頭高几許,越山渾在浪花中的意思

每年中秋時期特別是農曆八月十八,杭州、紹興、餘杭、海寧以至上海等錢塘江附近的人們都有觀潮的習俗。錢江湧潮是世界上名列前茅的觀潮勝地,其壯觀景色只有巴西的亞馬孫河可與之媲美。詩人蘇軾曾留下“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的名句。八月十八前後,在浙江省海寧市鹽官、新倉、黃灣等地沿岸長堤,八方賓客雲集,人聲鼎沸,多個觀潮點的人數合計在數十萬人之上。潮水來時,勢如萬馬奔騰,呼嘯而至,潮頭最高接近3米,遇到河床阻力翻起的浪頭可達10米以上。潮水推進速度達到每秒4—6米,湧潮推力達到每平方米7噸,可輕而易舉捲走幾噸重的大石頭。潮湧奇觀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月球引力、太陽引力和地球自轉離心力導致每天兩次漲潮。每月月初與月中,太陽、月亮、地球的位置趨於一條直線,在一月中引力最大,都有較大潮湧,都可觀潮。由於夏季至秋季降雨大增,秋潮比春潮要大。而農曆八月十五,地球在繞太陽公轉的橢圓形軌道上處於一年中離太陽最近的位置,太陽引力最大,因而形成每年一度的最大潮湧,是觀潮的最佳時機。其次,錢塘潮湧奇觀的形成與錢塘江入海口的特殊地形有關。錢塘江入海的杭州灣呈喇叭狀,海潮進入喇叭口時,開始並無障礙,但到瓶頸處,潮水在較狹窄的河道內遇阻擠撞,而後邊的潮水一波波湧來,潮頭升高,再往前行,遇到長達數里、橫在江中的積沙帶時,潮水遇阻喧騰並層疊推高,激發成氣勢磅礴的大潮。觀潮最佳處在海寧鹽官鎮。

北宋時期,中秋觀潮已經成為杭州一帶風行的習俗。蘇軾有《八月十五日看潮》五首,其中一首為:

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

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

這首詩的意思是:八月十五的月亮果然特別圓,秋風吹來似有九月的寒意了。告訴杭州城的看門人,今夜不要鎖城門,留著城門讓百姓去看半夜月光下的大潮。還有一首詩描寫錢塘潮的氣勢:

萬人鼓譟懾吳儂,猶是浮江老阿童。

欲識潮頭高几許,越山渾在浪花中。

此詩的前兩句說:大潮迎來時,上萬名看潮的當地人一片驚呼聲,大家都嚇壞了,江面上就像有千軍萬馬殺過來。吳儂,指吳地人,就是杭州一帶的人,歷史上這裡屬於吳國。阿童是晉代戰將王浚的小名,他在滅了蜀國之後,又率領水軍浮江東下,滅了吳國。這首詩說江面上湧來的大潮就像老阿童的水軍漂浮著衝過來。後兩句說:知道潮頭有多高嗎?這一帶的山峰都淹沒在浪濤裡了。“越山”就是指杭州一帶的山。春秋時期蘇杭一帶有越國和吳國,春秋末期越王勾踐率軍攻滅吳國,故杭州也可說是古越國的屬地。

南宋吳自牧《夢粱錄》記載了當時觀潮的盛況:

臨安風俗,四時奢侈,賞玩殆無虛日。西有湖光可愛,東有江潮堪觀,皆絕景也。每歲八月內,潮怒勝於常時,都人自十一日起,便有觀者,至十六、十八日傾城而出,車馬紛紛,十八日最為繁盛,二十日則稍稀矣。十八日蓋因帥座出郊,教習節制水軍,自廟子頭直至六和塔,家家樓屋,盡為貴戚內侍等僱賃作看位觀潮……其杭人有一等無賴不惜性命之徒,以大彩旗,或小清涼傘、紅綠小傘兒,各系繡色緞子滿竿,伺潮出海門,百十為群,執旗泅水上,以迓子胥弄潮之戲,或有手腳執五小旗浮潮頭而戲弄。

直到現在,農曆八月十八日前後三天是觀潮節,八月十八日觀潮者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