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戍邊打出最遠東征,滿門忠烈共抗司馬,曹魏“國士”之毌丘儉

作者:由 作家鄧海春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2-12-22

數年欽盛名是什麼意思

黃初元年(220),毌丘儉結識了自己發誓效忠一生的明主:未來的魏明帝曹叡。青龍三年(235),毌丘儉第一次率軍遠征,他花費了十年的時間,打出了中原王朝對東北地區有史以來最遠的一次征討。正元二年(255),用十年時間看透了司馬氏所作所為後,毌丘儉為報舊主之恩,以一州之力起兵抗之,可惜最後含恨沙場,無力挽救曹魏頹勢。前半生遠征外族,後半載為國捐軀,雖然被勝利者司馬氏之晉寫作“叛亂”,但毌丘儉不負曹魏“國士”之名!

戍邊打出最遠東征,滿門忠烈共抗司馬,曹魏“國士”之毌丘儉

一、

簡在帝心,遠征遼東

作為曹魏勳貴後代的一員,毌丘儉理應受到魏文帝曹丕的重用,為了給繼承人曹叡培養心腹班子,襲封高陽鄉侯的毌丘儉得入東宮,為文學掾。黃初七年(226),曹叡即位,是為魏明帝,毌丘儉的平步青雲自然沒有任何懸念,這也為他後來盡忠身死埋下伏筆。毌丘儉是個聰明人,哪怕他因為與曹植雍丘王曹植一同為漢朝名器銅仙承露盤題文刻字而聲名遠揚,或是與夏侯玄、嵇康等名士交好,他都沒有因此而有半點形骸放浪。毌丘儉很清楚,相比這些捧殺的虛名,魏明帝曹叡的信任才是最重要的,於是越發小心與同僚之間的來往。恪盡職守,不參與結黨,東宮之誼,有盛名的毌丘儉很快被安排為了幽州刺史,加度遼將軍、使持節、護烏丸校尉,全權負責征伐割據遼東的公孫淵。

戍邊打出最遠東征,滿門忠烈共抗司馬,曹魏“國士”之毌丘儉

公孫淵曾被曹叡任命為遼東太守、揚烈將軍,但他可不是個心向曹魏的安分人,常常與東吳眉來眼去不說,紮根遼東的公孫家族對曹魏也是個不小的隱患。青龍四年(236),多次彈劾公孫淵有叛亂之心的毌丘儉終於得到了魏明帝“討伐不臣”的命令,足智多謀的他先是秘密聯絡了鮮卑、烏桓等少數民族為自己所用,削去公孫淵一大助力,又假託皇帝的名義徵公孫淵進京述職。然而毌丘儉還是小覷了公孫淵的警惕心,雙方連戰數十天,期間又恰逢大雨,不佔天時地利的魏軍陷入苦戰。眼見戰事不順,魏明帝下達了撤軍的命令,毌丘儉一徵遼東無果。

戍邊打出最遠東征,滿門忠烈共抗司馬,曹魏“國士”之毌丘儉

二、

蹉跎歲月,憂責重嶽

雖然魏明帝沒有計較毌丘儉的失敗,還派來了司馬懿來援助,但光復遼東後,毌丘儉沒有回到他心心念唸的洛陽,而是州牧之責繼續留守幽州,等到毌丘儉下一次得到魏明帝的訊息時,已經是這位年輕君王的死訊了。未戰遼東之前,毌丘儉是何等的意氣風發,可如今深入苦寒的燕地,加上以高句麗為首的外部勢力趁機發難,他早已不復昔日的榮光滿面,此時的毌丘儉如同一個無人問津的棄子,沒有魏明帝撐腰的他又能在幽州堅持多久呢?蹉跎數載,重遊失敗之地,深感未來暗淡的毌丘儉寫下

“憂責重山嶽,誰能為我簷?”

,表達自己的憤懣不平。

戍邊打出最遠東征,滿門忠烈共抗司馬,曹魏“國士”之毌丘儉

若是輕而易舉就失敗放棄,毌丘儉就不會有後來一州之地抗司馬復曹魏的壯舉。為了抵禦居心叵測的高句麗,

“儉為方陣,決死而戰”

,縱使敵眾我寡,毌丘儉付出慘痛的代價後終於大敗高句麗軍,

“屠句驪所都,斬獲首虜以千數”

。為了嚴重打擊高句麗的百年經營,毌丘儉追逐著高句麗之王位宮,先後毀陪都不耐城,將位宮和高句麗打入死境,震懾四周宵小,收復漢武帝時設立的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臨屯郡四郡全境,另拓地數千裡,佔據了朝鮮半島大片地域。因前後之功,毌丘儉被調為左將軍,假節、領豫州刺史,轉鎮南將軍,監豫州諸軍事,終於離開了遼東這個苦寒之地。

三、

轉戰東吳,不驕不躁

嘉平四年(252),三國最長壽的君王,吳大帝孫權去世,與毌丘儉一起獻計征伐吳國的還有諸葛誕、王昶、胡遵等人。於是司馬師任命弟弟司馬昭為三軍統帥,率胡遵、諸葛誕及七萬兵卒伐吳,敗於東興。進攻南郡的王昶、進攻武昌的毌丘儉在聽說東路魏軍失敗之後,各自燒燬營地後撤走。出師不利的毌丘儉被調換防區,擔任鎮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承擔著抗擊東吳一線的壓力,同樣的,他也再次面臨了一伐東吳失利後的艱難處境:吳太傅諸葛恪舉全國之力,興兵二十萬大舉北伐。

戍邊打出最遠東征,滿門忠烈共抗司馬,曹魏“國士”之毌丘儉

魏太尉司馬孚與二十萬援軍並沒有日夜兼程來到前線,

“借人之力以為功,且當詐巧,不可力爭也”

,而是使疲敵之計,停留了月餘才出兵。敵人數倍於己,援救苦等不至,換做沒有骨氣的將領,可能直接就投降了。可十餘年的戎馬生涯讓毌丘儉早已從文采斐然的翩翩公子成長為了堅毅果敢的沙場悍將,他整頓邊防,固守不出,手上兵力不過萬人的他硬生生拖到了司馬孚的援軍到來,

“或頓僕坑壑,或見略獲,存亡忿痛,大小呼嗟”

,諸葛恪與吳軍大敗。戰畢,毌丘儉不邀功,不受祿,通篇只講述了有功官兵和忠義之士的事蹟,併為士卒們爭取官爵賞賜和撫卹,

“揚六軍之大勢,安城守之

懼心,臨難不顧,畢志傳命”

戍邊打出最遠東征,滿門忠烈共抗司馬,曹魏“國士”之毌丘儉

四、

局勢動盪,淮南二叛

毌丘儉有著他獨特的人格魅力,遠在遼東時,他與部下同甘共苦;諸葛恪來犯,他提拔諸葛誕不重用的牙門張特,得其效死力;文欽桀驁不馴,卻能和他融洽相處;因為不參與黨爭,他皆受司馬懿、司馬師父子善待,允許他手握重兵,戍邊守國。然而毌丘儉並沒有享受到太久的平靜生活,好友夏侯玄、李豐謀劃扳倒司馬師的事情敗露被殺,自己宣誓效忠的魏明帝曹叡所立繼承人曹芳被廢,心存魏室的毌丘儉不可能縱容司馬師成為第二個篡權奪位的曹丕,那麼除了等死之外,就只有起兵反抗這一條路走了。

戍邊打出最遠東征,滿門忠烈共抗司馬,曹魏“國士”之毌丘儉

大人居方獄重任,國傾覆而晏然自守,將受四海之責

,長子毌丘甸的信給了毌丘儉最後的勇氣,在司馬師身邊為人質的兒子都不懼一死,自己又如何作扭捏姿態呢?與揚州刺史文欽達成共識後,毌丘儉與淮南眾將歃血為盟,六萬勤王之師深入中原,司馬師決一死戰。然而天不憐人,屏蜀老臣郭淮去世,徵西將軍陳泰、雍州刺史王經正巧與蜀漢大將姜維酣戰,無力響應,鎮南將軍諸葛誕、兗州刺史鄧艾皆殺使告密。舉目眺望,毌丘儉除了自己手上的六萬淮南勁旅,竟無依無靠,其死局已然可見。

戍邊打出最遠東征,滿門忠烈共抗司馬,曹魏“國士”之毌丘儉

從司馬懿到司馬昭,淮南共有三次叛亂來反抗他們的掌權,一叛的王凌

計劃另立新君,與洛陽朝廷分庭抗禮;二叛的文欽和三叛的諸葛誕均有投降吳國,接受吳國官職以及乞邀東吳大軍的記錄。然而只有毌丘儉不僅沒有對東吳做出任何表示,還預留士兵戍守邊防,僅與六萬兵卒奮力西向,奔赴死地。“夫竭節而赴義者我也,成之與敗者時也,我苟無時,成何可必乎?”雖然功敗身隕,被身為勝利者的晉列為“叛亂”,然而能在舉目皆敵下毅然舉起勤王大旗,“忘我而不自必,乃所以為忠也”,儘管失敗,毌丘儉足以稱得上魏之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