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古代高階政治策略之“行省大而不專”

作者:由 俇攘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3-01-03

人喝水銀死後屍體不腐嗎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國內很多個省內的不同地區,有著兩種甚至多種比較明顯的文化差異。甚至很多省份有著三種完全不同的文化風俗,譬如說陝西省,陝北和關中還有陝南,完全是三種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地域文化。再有,比如安徽省,長江以南明顯偏重於徽派文化,然後安徽中部地區則是偏重於皖江文化,再然後是北方偏重於渦淮文化。

古代高階政治策略之“行省大而不專”

陝南文化

其實形成這種格局的因素,主要還是從元朝開始的,元朝首開行省制度,奠定了未來千年的華夏區域格局。遙想之前數千年,華夏以區域為單位格局的現象屢見不鮮,最突出的當屬四川地區,還有甘肅地區,山東地區,以及吳越地區還有湖南地區等等。不過自元朝以後,我國基本就沒有了省級為單位割據的現象。

這主要是因為元朝為了政局穩定,對我國自秦漢以來延續的地方區域格局進行了一定的改造,將強了省內的均衡治理,意思就是使得一個省內的文化或者背景有所差異,給省內製造一些差異或者說是矛盾,使得任何一個地域都難以齊心協力做大事。在之後,歷朝歷代都或多或少參照了這一策略。

接下來,我們就簡單瞭解下,為了防止單一地區或者省做大,我國古代的那些高階政治策略。

古代高階政治策略之“行省大而不專”

陝南

1、漢中和安康歸屬陝西

陝西分為三個地區,北方的黃土高原,中間的一馬平川和南方的山地,相比於關中和陝北,陝南三市有著很大的不同,首先這裡地處於秦嶺以南,屬於南方,然後漢江貫穿整片區域,又屬於長江流域。相比於北方的溫帶氣候,這裡山清水秀,水草豐茂,物產豐富,無論是建築結構還是飲食文化,乃至語言強調,都與巴蜀幾乎沒有差距。

陝南地區自古以來就屬於巴蜀的範疇,古代秦嶺終南山是一道很難逾越的屏障,不僅阻隔了氣候,更是將關中和巴蜀地區全部隔開,畢竟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李白曾說,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這都是秦嶺的功勞。而正因為如此,秦嶺南北形成了完全不同的文化概念。而相比於秦嶺,大巴山則明顯要平緩很多,所以漢中地區,自古以來就和巴蜀緊密聯絡在一起,因為氣候相近且來往密切,加上巴蜀地區與外界天然隔離,這也就導致了漢中地區從飲食、風俗和語言基本和川北地區無二致。上古九州之梁州,也是將漢中和巴蜀劃分在一起。

而歷史以來,巴蜀地區是割據勢力最多的一個地域,不算先秦時代的巴蜀國,先後有蜀漢、譙蜀、成漢、前蜀、後蜀、大西政權等等。這裡面除了大西政權,幾乎所有的勢力都據有漢中。從地理上,漢中相當於巴蜀防守的橋頭堡,佔有漢中就可以依靠秦嶺天險與關中對峙。而一旦丟失漢中地區,則巴蜀丟失了一半以上的地理優勢,對方可以以漢中為根基,居高臨下,發起對川北地區的軍事壓制。

因為四川地區地理優勢的緣故,元朝為了避免四川形成割據勢力,於是將自古以來與巴蜀同根同源的陝南地區劃給了陝西,實現了陝西和四川的均衡。四川丟失漢中之後,難以形成絕對意義上的割據勢力,而陝南歸屬陝西后,也進一步削弱了關中地區在省內的話語權,一舉兩得,既壓制了四川,也均衡了陝西。

古代高階政治策略之“行省大而不專”

徐州地區

2、徐州歸屬江蘇

徐州,古代九州之一,其所轄的大致範圍在今山東南部,江蘇和安徽北部,以及河南東部地區。自古以來,徐州都是軍事要地,是進取中原的橋頭堡,項羽和劉邦就是崛起於古徐州地區。

正因為歷史悠久,所以徐州有著豐富的文化,徐州地區偏向於淮海文化,因為地處要衝,所以彙集了中原、山東和淮南的文化特色。不過因為地域偏北,所以徐州地區從飲食和生活習慣上,還是更偏向於北方的文化,比如有暖氣又吃大蔥,這點就很山東。

徐州地處於四省要衝,劃給安徽、山東甚至是周邊的河南,任何一個省都會造成華東地區政治失衡。相比而言,江蘇的重心始終都在蘇南,對蘇北地區的關注和掌控力度都不夠,把徐州分給江蘇,一方面可以提升蘇北的實力,進而可以掣肘蘇南在省內的話語權。同時還可以避免影響華東地區各省的格局。

古代高階政治策略之“行省大而不專”

湖州地區

3、湖州歸屬浙江

湖州,在古代是絕對的戰略要衝,扼守在蘇浙之間的要衝地帶,太平天國運動中,清軍和太平軍就在湖州地區經歷過無數次血戰。湖州地處太湖西南岸,地處長三角的中心地帶,因湖而得名。

自古以來,江南就分為吳越兩地,蘇南屬於吳地,而浙江中南部屬於越,吳越雖然毗鄰,但是卻有著完全不同的人文和風俗,特別是語言文化上差距很大。而狹義上的吳語區主要是太湖周邊地區,也就是蘇錫常地區,還有就是湖州、嘉興地區。湖州文化明顯更貼近於蘇錫常,自古以來就有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

而為了避免蘇南坐大,也為了均衡浙江地區的各方勢力,在江浙行省分家時,湖州和嘉興地區被劃分到了浙江,這也是避免了全國最富庶的江南地區形成一個獨立的政治團體的有效措施。

古代高階政治策略之“行省大而不專”

安陽

4、安陽歸屬於河南

河南,因黃河而得名,也就是黃河以南,但是真實的河南省,並不是全部位於黃河南邊,在黃河以北還有著很大的面積,焦作、新鄉、鶴壁、濮陽、安陽五個市級單位都地處於黃河以北。特別是安陽,距離黃河的直線距離幾乎都有兩百公里,安陽話也偏向於邯新片區語言,跟河南話不沾邊。

安陽乃是華夏著名的古都,夏都、殷都、還有鄴城都在安陽周邊,自古以來都是河北重鎮。特別是隋唐以前的鄴城,可以說是河北的核心城市,地位甚至要高於另一個核心城市襄國,正是鄴城對於河北的凝聚力太強,所以後來才被楊堅焚燬了,從這裡也可以佐證,安陽地區不僅是河北,更是河北地區的中心城市。

但是,自古以來河北就容易叛亂,劉秀就是崛起於河北,東漢末年的袁紹割據河北而睥睨天下,五胡十六國,石勒發跡於河北,慕容垂也是起於河北,高歡同樣以河北為核心區域建立北齊。楊堅取代北周之後,正是因為河北反叛,才讓楊堅心有餘悸燒燬了鄴城。隋唐時期,河北竇建德和劉黑闥勢力算是李唐最大的敵人。後來安祿山也是自河北起事。

正是因為河北容易叛亂,且容易形成強大的政權,所以便將河北的很大部分面積劃分出來,其中安陽作為核心城市,也被劃了出去,分給了河南,為的就是在黃河以北設立橋頭堡,同時弱化了河北的實力,實現了河北地區的政治生態平衡。

古代高階政治策略之“行省大而不專”

燕山之外的張家口

5、張家口劃歸河北

冬奧之城張家口,位於北京西北方,是拱衛京師的最重要的關隘,涿鹿之戰也就發生在張家口境內。張家口位於內長城之外,算是外長城的一個關口,距離內長城的居庸關有幾百公里,明代的張家口都是滿漢蒙多個民族雜居的地方。

從文化上來說,張家口趨近於內蒙古南部文化,而且曾經也是察哈爾省的省會。在明朝末年,張家口並不屬於明朝的統治範圍,晉商就是在這裡和滿洲進行大量的走私交易,最終撬動了大明王朝的根基。

但是在察哈爾省撤銷之後,張家口劃歸河北省,這主要原因是北京需要拱衛,儘管張家口與傳統的河北格格不入,但是因為其是北京西北部的門戶,所以劃歸河北的意義很大。

古代高階政治策略之“行省大而不專”

通遼文化

6、通遼劃歸內蒙古

通遼,位於遼河中上游,一座極富東北風味的城市,自很多年前開始,通遼就有很多孩子來東北唸書生活,因為這座城市和東北,無論是飲食文化,語言和風俗都幾乎沒有區別。

從地理上看,通遼和赤峰兩座內蒙古城市和蒙古草原其實隔著一道大興安嶺,通遼更是深入東北腹地,是一座實實在在的東北地區的城市,位於吉林省和遼寧省交界的三角地帶,這裡到呼和浩特達1200公里,到瀋陽不到300公里。這個地方在明代時期,屬於遼東地區和科爾沁草原的交界區域。

建國後,通遼一帶本來根據歷史傳統,劃歸了內蒙古。

但文革期間,它被歸入了吉林省。

直到1979年7月,它才復歸內蒙古。通遼歸內蒙古,單從地理上說,算是掣肘了東北地區,因為失去通遼,東北的西部無險可守,東三省很難形成實質上的割據。

古代高階政治策略之“行省大而不專”

南陽文化

7、南陽劃歸河南、襄陽歸屬於湖北

南陽古稱宛城,乃是荊州南陽郡的首府。南陽和襄陽,地處於華夏幾何中心的南陽盆地,一座城市靠北,另一座城市靠南。兩座城市因為地理原因,自古以來都是軍事重鎮,所謂的兵家必爭之地。因為群山拱衛,所以南陽和襄陽在很長時間內是一體的,南陽盆地也基本歸屬於荊州南陽郡。而荊州的治所幾乎就在襄陽和江陵之間來回橫跳,但是始終是一個圈子。

南陽和襄陽真正的分離,是因為南宋和金國的分界線正好在南陽和襄陽之間,

元朝混一後,南襄地區再次融合,同屬於河南江北行省。直到明朝時期,為了制衡地方,南陽盆地被割裂開,北方歸屬河南,南邊歸屬於湖北。

畢竟南陽盆地地理位置過於特殊,南方全面掌握南陽盆地,則對中原的威脅太大,而北方完全掌握南陽盆地,那則掌控漢江上流,整個湖北乃至江東就無險可守,處於絕對劣勢,正是為了維持均衡,所以歷史上絕大部分時間為一體的,南陽盆地被分開,分界線基本沿著當年南宋和金國的邊界線。

古代高階政治策略之“行省大而不專”

江南省分治

8、江南省分治

江南省,曾經中國最繁華髮達的省份,包括今天的安徽和江蘇,還有上海,以及江西和浙江的極少部分。明朝時期,因為南京是京城,所以這部分地區屬於南直隸。

清初時,江南一省的賦稅佔全國的三分之一,而每期科考,江南一省的上榜人數就佔了全國的近一半,於是有“天下英才,半數盡出江南”一說。

正是因為江南省實力過於恐怖,很容易造成江南地區出現割據,所以順治時期,將江南省分為江南左和江南右,也就是今天江蘇和安徽的雛形。

康熙將江南左取安慶府和徽州府之首字,改稱“安徽省”,江南右則是取蘇州和江寧各一個字,改稱江蘇省。

江南省分治,有效的制衡了江南的割據,同時將江蘇省會遷至江寧,更有效的制衡了江蘇內部局勢。除此之外,康巴地區歸四川也應該有這方面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