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文藝時評:口碑高開低走,懸疑短劇離下一個爆款有多遠?

作者: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3-01-10

一個走之一個兔念什麼

本文轉自:人民網

近日,懸疑短劇《回來的女兒》在觀眾的唏噓中迎來大結局。最初在懸疑氛圍中熱心探案的觀眾們紛紛吐槽:被開篇劇情吊足了胃口,故事卻結束得如此草率?謎底揭開後我怎麼更迷惑了?

從備受期待到評分下滑,這已不是懸疑短劇第一次遭遇“口碑危機”。隨著《白夜追兇》《無證之罪》的熱播出圈,多位實力派演員加盟《隱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懸疑短劇逐漸走入大眾視野,成為熱門劇場新寵。但此後懸疑短劇便扎堆上線,數量“井噴”背後卻難掩質量良莠不齊,口碑高開低走成常態。

自帶流量的懸疑短劇怎麼不靈了?作為型別劇目,“懸疑+”創作本就門檻高、難度大,故事講究邏輯自洽,需要主創團隊在人物、劇情等方面精心打磨。然而一些劇集追逐題材紅利,情節過度追求“新”和“奇”,忽視了“精”和“細”,更缺少了“據”和“理”,觀眾自然不買賬。

嚴謹的故事邏輯是一部合格懸疑短劇的基本面。《回來的女兒》前幾集引人入勝,福利院孤兒陳佑希踏上尋找好友小秀之旅,在陰差陽錯中冒充李家失蹤多年的女兒,發現了李家不為人知的秘密。人人口中都在談論小秀,卻不見小秀身影,成功編織了核心懸念:小秀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她在潭嶺經歷了什麼?究竟是誰害了她?“懸疑+”的魅力在於抽絲剝繭的推理過程,可惜故事發展過半,敘事便偏離了主線,紛亂的線索並未成為揭秘核心懸念的鋪墊,“坑”沒“填”上反而喧賓奪主、模糊了焦點。同樣,《誰是兇手》《八角亭迷霧》也沒有擺脫“故弄玄虛”之感,邏輯紊亂、虎頭蛇尾,很多觀眾陷入一團亂麻之中,直到最後都“雲裡霧裡”。

除了強情節、縝密推理吸睛之外,懸疑短劇佳作往往涉及現實議題,引發觀眾強烈共鳴。大家口中“沒爛尾”的作品,不僅開局節奏穩、懸疑感拉滿、邏輯硬傷少,更重要的是以懸疑為外殼,注入生活內涵和社會情感,藉以表達對於現實問題、社會心理的思考。

《沉默的真相》的可貴之處,在於描畫了一群小人物如何在冰冷長夜中守望相助、不懈地尋求黎明與真相,幾經坎坷卻沒有放棄維護正義和司法光明的信念;把故事從幻象建構拉回了真實情境的《開端》,讓這輛無限迴圈的公交車成為一個觀察社會的切口,於“超現實”中演繹出現實感。

反觀《回家的女兒》止於家庭空間,沒有跳出情感糾紛、個人恩怨的漩渦,未能將觸角延伸至更多社會現實。儘管主創團隊在還原時代背景、打造人物細節和影像風格方面下了很多功夫,演員的表演可圈可點,其中也不乏對人性的剖析、對時代的回眸,但邏輯架構撐不起表達的野心,想說的太多,最後只能蜻蜓點水、潦草帶過。《白色月光》《陌生的戀人》等劇目也有類似問題,缺乏一以貫之的、精準的現實主義表達,諸多線索、細節無法形成震撼人心的合力,“有佳句無佳篇”,劇集的感染力被大大削弱了。

近幾年來,“懸疑+”熱浪風靡全球,各家影片網站爭相佈局,懸疑短劇賽道競爭越來越激烈,觀眾的期待值也越來越高。當觀眾熟知懸疑推理的“套路”和“反套路”後,作品的誠意和新意就顯得尤為重要。唯有根植現實土壤、尊重創作規律、紮實打磨劇本,懸疑短劇才能突破瓶頸,迎來下一個“高光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