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動物死後會進入生態迴圈,人類火化打破自然規律,太浪費了?

作者:由 答案在這兒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3-01-13

迎指什麼動物

中國是年人口死亡數量最多的國家之一。

據民政部統計年鑑資料,

2017年全國火化遺體數量為482萬具,火化率為48.9%,比上年增長0.6%,未來這一情況可能還會隨著老齡化的情況繼續升高。

動物死後會進入生態迴圈,人類火化打破自然規律,太浪費了?

那麼,既然有這麼多人都選擇了火化遺體,是不是意味著這種殯葬方式很符合當代人類的需求以及自然意識呢?

如果從節省土地來看,似乎是這樣的,但如果從生態迴圈來看,人類選擇的火化方式似乎打破了某種自然規律,將“再利用”變成了“浪費”。

人類火化有多浪費?

人類從很早開始就有了不能“曝屍荒野”的認知,所以每當有人死了以後,人們就會將他埋起來,讓他“

入土為安

”。

動物死後會進入生態迴圈,人類火化打破自然規律,太浪費了?

可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在讓親屬入土為安的時候,總喜歡弄一些“花裡胡哨”的東西,比如修建氣派的墓室,或者說劃出足夠大的地皮安置遺骸。

到了後來,人們學會了火葬。根據資料來看,火葬最初出現是人們意識到了土葬可能會讓屍體傳染某些細菌或者疾病,所以為了“活人”的生存環境,大家會

將一些因患傳染病而死的人進行火化。

在我們看來,

火化可以減少過去土葬產生的鋪張浪費,還能讓疾病和病菌的傳染得到遏制

,無疑是一種相當不錯的殯葬方式。可是,若我們換一個視角來看這個問題,就會得到不同的答案。

動物死後會進入生態迴圈,人類火化打破自然規律,太浪費了?

比如我們參考自然界中其他動物死後的情況,就會發現它們都將自己的遺體回饋給了自然,讓物質重新參與生態迴圈。

在荒野中意外去世的動物,有的漸漸被土壤中的分解者蠶食,有的則被食腐類動物吃掉,不論是以上哪一種方式,最終都做到了“

重返自然

”。

這之中,還有一些比較典型的,比如生活在海洋中的巨無霸鯨魚。它們之所以能長這麼大,是因為海洋給它提供了“養分”,所以它在死亡之後也會選擇重歸大海,讓自己的遺骸落在海洋深處,為那裡的生物提供養料,甚至

形成特有的小範圍生態系統

動物死後會進入生態迴圈,人類火化打破自然規律,太浪費了?

而人類在火化完成後,骨灰就會被裝到一個小小的盒子裡,然後這個盒子會被埋進土中。很顯然,分解者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蠶食這個盒子,並且盒子中骨灰的養料價值已經不是很高了。

當然,人類火化之所以被詬病是“浪費”,主要是因為我們個體的大小在自然界中還算是相當可觀的。而且由於人類的壽命都很長,所以

各種有機物質和元素能在身體當中大量的積累

。比如在人體當中富含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質,

這些物質可以轉化為能量

值得一提的是,有人就曾表示可以將人的遺體進行“加工萃取”,將能量提取出來進行二次利用。如二戰時期德國的奧斯維辛集中營當中,似乎就出現過類似的事情。

動物死後會進入生態迴圈,人類火化打破自然規律,太浪費了?

不過這種做法從生態視角來說,似乎沒什麼問題,但是從

倫理、道德以及人的尊嚴

方面來看,無疑是難以被接受的。

此外,雖然人類選擇火化的方式,和自然界中其他動物遺骸重返自然的方式天差地別,但是隻要時間足夠長,我們留下的那些痕跡還是可以被自然界吸收的。

所以,從本質上來說,火化也不算完全打破了這種自然規律,只能說這種方式看起來不太合群罷了。

動物死後會進入生態迴圈,人類火化打破自然規律,太浪費了?

當然,提及火化和自然,還有一個不可忽略的問題就是,

火化會對環境帶來一定的汙染。

火化會對環境帶來汙染

在上文中咱們提到了,我國的火化率是非常高的,尤其是人口比較密集的地區,火葬場的工作就沒有停歇過。

以京津冀地區為例,這一區域的人口基數非常大,每年死亡的人口較多,導致相應的遺體火化量和遺物焚燒量也很大。在這種情況下,

火葬場產生的煙氣汙染物已經足以對環境造成惡劣影響。

動物死後會進入生態迴圈,人類火化打破自然規律,太浪費了?

根據調查來看,2016年京津冀地區內,就已經存在

181個火葬場和529臺火化機

,並且這些火化機大部分都是用來焚燒遺骸的,剩下的遺物、祭品則會由人們自行處理。

在這種大量火化機器堆積的情況下,哪怕選出有淨化裝置的火化機,也依舊能看到火化之後產生的汙染物。

研究結果表明,京津冀地區火葬場煙氣中TSP、CO平均排放濃度分別是國家標準限值的4。9倍和1。3倍。

動物死後會進入生態迴圈,人類火化打破自然規律,太浪費了?

此外,如今火化之後,人們為安置骨灰盒也愈加“鋪張浪費”,不僅要選合適的墓地,有時還要將墓地附近也弄得“高大上”。從本質上來說,這對土壤環境也是一種汙染浪費,只不過不像土葬那麼明顯罷了。

不難看出,當人類愈加覺得自己與眾不同時,我們對自己遺體的處理就會更加上心,而這和生態迴圈的需求明顯是相悖的。那麼,之後人們該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

動物死後會進入生態迴圈,人類火化打破自然規律,太浪費了?

生態殯葬的推廣勢在必行

如今殯葬方式多種多樣,要選擇推廣對環境影響最小的一種,我們可以去了解一下生態殯葬。

生態殯葬又叫做綠色殯葬

,我國的生態殯葬起源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左右,在這些年間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根據資料來看,2013年,民政部便開始強調要推廣生態殯葬,文明祭祀,為了推廣其實施,還增加了一些補貼制度。

動物死後會進入生態迴圈,人類火化打破自然規律,太浪費了?

到2016年,

我國更是首次將殯葬行業納入生態文明建設的專門性檔案

。由此可見這種殯葬方式的重要性。

生態殯葬的型別很多,有

海葬、樹葬、花葬

等等,它們的特點都是,

無汙染並且使人能夠加入生態迴圈,建立起生物鏈之間協調互利的關係,維持生態環境平衡發展

動物死後會進入生態迴圈,人類火化打破自然規律,太浪費了?

當然,要讓人們轉變傳統觀念,選擇生態殯葬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以樹葬為例,它指的是,

將逝者的骨灰或者花瓣泥土裝入可降解骨灰盒

,然後再將這個骨灰盒埋在樹根附近,以樹上的掛牌或者其他記號為“碑”。未來家人想來祭祀,只要找到樹所在的位置即可。

說到底,樹葬只是把骨灰盒換了一個地方埋,從本質上來說也做到了讓人入土為安。可人們擔心樹葬的樹木會被隨意處理,或者說標記會因為意外遺失,這樣來年就無處祭拜了,因此不願選擇。

動物死後會進入生態迴圈,人類火化打破自然規律,太浪費了?

但其實以現在資源緊缺、環境汙染嚴重的情況來說,生態殯葬的推廣是勢在必行的。儘管這個推廣之路走的應該會很困難。

就像當年從土葬轉為火葬一樣,這需要給民眾一個接受的過程,讓大家理解將“遺體”奉獻給自然,才符合生命文化的價值觀念。

動物死後會進入生態迴圈,人類火化打破自然規律,太浪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