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老子說的“嗇”是要比老子的“三寶”還要重要的人生至寶

作者:由 伊閱君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3-01-18

武陵源是不是桃花源記

老子說的“嗇”是要比老子的“三寶”還要重要的人生至寶

根深蒂固,出自於《道德經》第五十九章:“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原文解釋為:有了治理國家的原則和道理,國家就可以長久維持。國運長久,就叫做根深祗固,符合長久維持之道。成語現今解釋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動搖。

老子說的“嗇”是要比老子的“三寶”還要重要的人生至寶

以本章內容聯絡實際,如果我們不去從國家的角度上理解“根深蒂固”,而是僅從個人出發,那麼我們應該怎樣理解呢?

其實,我們只要著重弄明白老子在本章開頭所講的:“治人事天,莫若嗇。”這個“嗇”字是什麼意思,疑問也就自然而然迎刃而解了。

老子說的“嗇”是要比老子的“三寶”還要重要的人生至寶

這裡的“嗇”字大家要注意,它不是我們今天所講的吝嗇的嗇,而是有著非常豐富的思想內涵。

我們從老子的“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言之,來看:這裡的“儉”是節儉,在性質上與“嗇”的理論沒有什麼不同。

節儉當然不只是一般意義上的節省財物或艱苦樸素,而是伸延到整個生命範圍內的節儉——包括節省精力、節省身體能源等。實際上就是節養精神,節養體用。

老子說的“嗇”是要比老子的“三寶”還要重要的人生至寶

這裡的“嗇”是要比這三寶還要重要的人生至寶。

而這些就是人的最主要的精神。

它要求和提示我們,在生活中不要過多的、無謂的、浪費自己的精力和體力;那麼無謂的浪費了自己過多的精力和體力,所從事的也就是不應當做的事情。所以老子在這裡邊隱含了他的思想裡的很深刻的文化內涵和哲學思想。韓非子在《解老》和《喻老》之中把這個“嗇”稱之為“嗇束”。也就是節約自己的精力,少浪費自己的才華,而去全心全意地做一些正事、大事。

老子說的“嗇”是要比老子的“三寶”還要重要的人生至寶

高亨在《老子正詁》中說:“是嗇本收藏之義,衍為愛而不用之義。此嗇字謂收藏其神形而不用,以歸於無為也。”

按照文字的意思,就是“及早地儲存而不浪費”正合乎於道。表面上,這與農民的生存方式差不多。

所以韓非子在解釋這個“嗇”也說:“夫能嗇也,是從於道而服於理者也。”那麼本章中的“嗇”字,可以解釋為愛惜,如農民愛惜糧食,讀書人愛惜書等等。

老子說的“嗇”是要比老子的“三寶”還要重要的人生至寶

我們說愛惜,要愛惜到什麼程度上才合適呢?

說普通點就是平時捨不得用,比如說不耍小聰明,不作枉費心機的事;不但不用而且還在積累。比如積累才華,積德等有益身心健康的行為。這就是愛惜到了一種令人注目的程度。

這種愛惜、積累,是人的處世之道,如若持之以恆地做下去,自然就從“嗇”中悟道了人活著的根本需求。而這種根本存在於我們生命的纖毫之中,就容易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老子說的“嗇”是要比老子的“三寶”還要重要的人生至寶

生活中,影響個人發展的因素,一部分來自於外界,可以稱之為時運,是不可控的;另一部分來自於個人的修養品質,是可控的,而且更為重要。

良好的個人品質,可以讓一個人在時運不濟時堅定信念、渡過難關,在順風順水時保持清醒的自知,不過度膨脹。一個有良好修養的人,一定懂得運用“嗇”注重節儉之道,並且能節制自己的慾望,也會節制使用物品。

無論在身心意志上,都不放縱自己,不會有非分之想,不會有過度之求,凡事適可而止,內心知足知止。

老子說的“嗇”是要比老子的“三寶”還要重要的人生至寶

如此,為人處世時時以“嗇”為根本,是為人生之道,“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這就是叫作:根深蒂固,不可動搖的長生之道。因此,老子一再強調,治人、事天,都應該“嗇”。

文章中由於沒有引用典故,或是小故事,可能存在閱讀上的障礙。鑑於此,我在結尾補充一下——所謂根深蒂固不僅僅是我們思想上觀念,它也是我們行動上的慣性。

好的東西,你認為值得去做的,而且一直在做的,它就會根深蒂固很難改變。但關鍵是,每個人對於好壞是非的認同有高低,左右之分。因此,所謂的好壞很難客觀的描述。這與我們的三觀有直接關係。

老子說的“嗇”是要比老子的“三寶”還要重要的人生至寶

簡單的說,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不一定是好事,但它也不是什麼壞事。怎麼做,平心而論,憑德而為。

有時一念執著,一念之差就可能好壞之間,似是而非了。所以呢,凡事悠著點,省著點,老子他老人家說的“嗇”要仔細的琢磨琢磨才好。

老子說的“嗇”是要比老子的“三寶”還要重要的人生至寶

老子說的“嗇”是要比老子的“三寶”還要重要的人生至寶

老子說的“嗇”是要比老子的“三寶”還要重要的人生至寶

道德經-國學經典誦讀本

¥

3。61

精選

購買

老子說的“嗇”是要比老子的“三寶”還要重要的人生至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