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高盛怎麼了?最新財報揭露轉型困局 而華爾街老對頭已遙遙領先

作者:由 金融界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3-02-01

千里迢迢中的迢迢是什麼意思

財聯社1月18日訊(編輯 史正丞)隔夜美股,在華爾街廝殺80餘載的兩家頂級投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攜手釋出四季報。雖然過去一年裡全球多數市場的投資銀行業務都不景氣,但釋出財報後股價迥然的走勢足以說明了問題:作為投資銀行業金字招牌的高盛,碰上麻煩了。

截至週二收盤,在高盛大跌6。44%的同時,摩根士丹利大漲5。91%,將其今年以來漲幅提升至14%。

(高盛、摩根士丹利年內走勢,來源:TradingView)

昨天恰逢高盛CEO所羅門的生日,壽星本人也在財報釋出會上承認這個季度的業績“令人失望”,這樣的成績不是公司希望給股東看到的回報。

緣何出現迥然差異?

需要說明的是,2022年一、二級市場的逆風對於賽道上的每一家公司都是一樣的。在昨天釋出的四季報中,高盛的投資銀行業務營收同比下降48%,而摩根士丹利則下降49%。

真正引發兩家投行“同路不同命”的原因,是兩家投行過去幾年裡經營思路的改變。從最新一個季度的財報可以看出,雖然兩家投行在業務結構上都是類似於“投行+財富管理+其他業務”的模式,但高盛對於一、二級市場的依賴程度,遠甚於老對手。

(高盛、大摩營收構成,來源:公司財報)

從上圖中可以清晰看出,同樣是經歷市場劇變的頂級投行,在去年四季度的營收中,大摩的財富管理業務營收佔比已經過半,而高盛資管業務的營收僅佔三成,絕大部分營收依然與市場的起起伏伏相關聯。

這種傾向性也使得高盛的業績嚴重依賴市場景氣度。在大衛·所羅門2018年成為高盛CEO的時候,就公開表達過要增加“可靠、可重複獲取”的穩定營收。但在這個問題上,面對同樣挑戰的摩根士丹利交出了一份更漂亮的答卷。

在2017年時,摩根士丹利的管理費和淨利息收入仍低於整體營收的40%,但在收購投資管理公司伊頓·萬斯和券商E*Trade後,2022年這些穩定收入佔整體營收的比例首度過半,達到54%。

在同樣的時間段內,高盛的投資管理費和利息收入僅僅從27%上升至35%。考慮到高盛的交易收入出現了更大幅度的下降,所以這個比例的上升更多反映出投行業務的驟然下降,而不是穩定收入的上升。

管理層的戰略和落地實施的程序,也使得兩家銀行的估值出現顯著差異。在週二大漲後,摩根士丹利的市盈率已經達到13。5,明顯高於過去十年的平均值11,而高盛的PE只有9。5,低於過去十年的平均水平。同時兩家投行的市淨率也相差70%(1。7 vs 1)。

事實上高盛過去幾年裡並非沒有嘗試開拓穩定的中收業務,但這份努力到今天也成了負擔。從前任CEO布蘭克費恩開始,高盛便開始拓展消費金融業務,併為此重組成立了“平臺解決方案”部門。該部門在剛剛過去的2022年四季度交出了稅前虧損7。78億美元的成績,主要反映消費信貸的損失撥備。

所羅門也在週二承認,高盛在零售銀行方面“試圖去做太多事情,步子也太急了”。

除了業務模型和戰略步伐外,高盛在費用方面似乎也存在不小的問題。以高盛旗下最有希望提升“穩定”營收的資產管理部門為例,這個部門能夠從基金管理和私人銀行服務中獲得穩定收入,但同樣也會受到自營股票和債券交易業務的影響。2022財年,高盛的自營交易部門營收整體驟降近百億美元。

深藏在背後的真正問題是,高盛資產管理部門在扣除投資業績擾動和信貸損失撥備後,2020和2021年都處於虧損狀態,2022年也僅僅取得4800萬美元的稅前利潤。

本文源自財聯社 史正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