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品讀|圍爐,除了煮茶,也得懂茶

作者:由 紅星新聞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3-02-04

中國最早的茶葉是什麼茶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品讀|圍爐,除了煮茶,也得懂茶

明 文徵明 《品茶圖》(區域性)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這個冬天,圍爐煮茶成為越來越多人休閒之選。冬日暖陽下,三五好友聚在一起聊天曬太陽,小火爐煮著散發著香氣的茶湯,時不時翻動一下烤得暖融融的紅薯、橘子和柿子,舒適、愜意,人彷彿都融化在了茶裡。

正如日本美學家柳宗悅所說,中國是坐享大陸的泱泱大國,這裡地老石堅,祁寒酷暑。正是在這樣一個大陸上,誕生了古老的茶樹,衍生出製茶、喝茶、品茶之法則。

作家王愷,便是這樣一位在“茶之道”的尋蹤之人。他回憶,多年前,有人說,“日本有茶道,中國沒有,中國人就是喝茶。”王愷寫到,“如果一個人花了10年、20年、30年的時間在喝茶這件事上,難道這不就是他自己的‘茶之道’嗎?”

品讀|圍爐,除了煮茶,也得懂茶

《茶有真香》/圖據中信出版集團

因此,王愷歷經十年,尋訪國內各地及日本、韓國等其他國家,廣西六堡茶、黃山太平猴魁、祁門紅茶、武夷巖茶、雲南古樹普洱……他遍尋中國茶的非遺傳人,記錄中國茶珍貴的種植、採摘、製作與沖泡技藝,寫就了這本講述中國茶道的《茶有真香》。

王愷說,“茶,正是透過一個個非常有穿透力的瞬間,讓你透過自己的身體去認識它。身體感官真正被開啟的時候,也是開始走進茶世界的時刻。”

尋茶

十多年前,王愷和大多數人一樣,也是一位“茶盲”。身邊那些“懂茶”的人,談論的並不是茶的知識,而是各種茶的花頭、茶的價格——鐵觀音今年炒到多少錢一斤,普洱漲價了,安化黑茶升值了,巖茶炒到天價了……喝茶倒成了次要的事情。

許多包含在中國傳統文化裡的微妙之物,包括茶、酒、香、花,外加古琴,附庸者甚眾,所以魚龍混雜,這些本來是值得探索清楚的事物,往往被人附加了“不可說”的玄機。

品讀|圍爐,除了煮茶,也得懂茶

圍爐煮茶/圖據圖蟲創意

王愷的第一次“綠茶之道”,是去安徽黃山,尋訪太平猴魁和黃山毛峰的原產地。王愷在書中寫道,“只有去到那些偏遠得難以到達的原產地,才知道在京城裡所聽的那些道聽途說多麼虛妄,多麼沒有根據。”

早在北京,王愷便聽過關於太平猴魁的種種傳聞。

太平猴魁,是中國傳統名茶,屬於綠茶類尖茶,滋味鮮爽醇厚,回味甘甜。許多茶客傳言,太平猴魁之所以香甜,是因為茶田在高山上,都是猴子才能到達的地方。

品讀|圍爐,除了煮茶,也得懂茶

太平猴魁/圖據圖蟲創意

而當王愷坐車、乘船、換乘拖拉機,最後再徒步,一路跋涉到達猴魁產地時才發現,在這裡並沒有那麼多的猴子採茶的神怪,只是高山雲霧地的好茶而已。太平猴魁茶樹因為品種特殊,製作工藝精當,加上當地風土的特殊性,便誕生了回甘頗好的綠茶。

還有武夷山的大紅袍,傳說者眾,僅是茶的來歷就難以辨清,有僧侶進貢說,有猿猴採摘說,也有狀元報恩說,直到王愷在武夷山見到與大紅袍淵源頗深的陳德華老先生,和他詳細聊天,才知道六棵古樹,哪幾棵是原本就有,哪幾棵是後來補栽。

他寫道,武夷山人到了做茶的季節,深更半夜也是不能睡覺的,因為可能耽誤了5分鐘,這個茶就毀了。可以說無論是製茶還是喝茶,對香味的體系的追尋是中國人最認真、最賣力的事情之一。“茶有真香”,可能真的是中國人對茶認知的根本所在。

古茶

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例如“冰島”“老班章”等等一些帶有玄妙色彩而又很拗口的新鮮詞語,便與普洱茶緊緊聯絡在一起。事實上,這些奇怪的名字都是茶葉產地的村莊名稱。

這些大山深處的村莊彼此隔絕,擁有各自的古茶樹資源,這些資源就是雲南省獨一無二的寶藏。

古樹茶所製作的普洱,因為茶樹樹齡長,所以滋味自然豐厚,如果是照顧好的且不施化肥的古樹,會在豐厚滋味外帶有回甘。

品讀|圍爐,除了煮茶,也得懂茶

普洱茶/圖據圖蟲創意

如今被中國農業博物館認定為當今世界上最古老的茶樹——鳳慶的香竹箐古茶樹,便位於雲南,這也是中國從野生到馴化的過渡階段的最早茶樹標本。

最初喝古茶,王愷並沒有品出特別之處來,“只覺得茶葉很剛性,香氣也很兇猛,都比一般的茶厲害,茶湯黃亮得異常,尤其是其中一種,有明亮的琥珀光。”

後來跟隨別號叫“茶翁”的人前往六大古茶山之一——南糯古茶山,在一棵扭成一團的古茶樹旁,茶翁摘下茶葉給他嘗,茶葉入嘴,一股清冽的茶氣就在嘴裡蔓延開來,最神奇的是,10分鐘後,整個嗓子都是清甜的。茶翁得意地說:“這才是真正沒有施過化肥的古樹,而且正逢茶樹這兩年生長恢復了旺盛期,所以質量十分好。”茶翁說,判斷施化肥與否並不困難,舌尖和舌底絕對不能有微麻的澀感,否則就是施過肥的。

然而,古樹茶產量很少,且非常不好看,做成茶葉又黑又粗,顯得很劣質,加上採摘經濟利益上不去,所以,在古樹茶被開發之前,只是當地寨子裡的鄉民的日常飲用茶,用陶土罐子去烤制,即使是儲存時間不長的古樹茶,都能有儲存時間很長的普通普洱茶的效果,湯色會呈現琥珀色,回甘會更醇,“滋味很舒服,香氣比起一般的臺地種植的茶葉高很多倍。”

茶具

從古至今,愛茶、懂茶之人,都對茶具十分講究。

比如雍正就特別喜歡宜興壺。宜興壺能夠根據砂土的調性和泥土的特色,燒製出比較有個性色彩的造型,比如高提樑壺、圓提樑壺、三叉提樑壺,壺嘴有的向外掙張,有的向裡收,壺身也有很多變化。

品讀|圍爐,除了煮茶,也得懂茶

宜興窯紫砂泥繪蘆雁紋茶葉罐/圖據故宮博物院

還有同時期的蘆雁紋的茶葉罐,用很細的泥漿來堆繪,比一般的要內斂含蓄,更凸顯紫砂的泥質感。上面四隻大雁正在遊戲,可是看上去又很淡雅,顯得很閒適——朱泥的色彩很鮮豔,也很光潤,但是並不張揚。

而現在,茶具更添了一份“高科技”。

比如,王愷在書中寫到一位被稱為“國泡”的廣東何先生,泡起茶來,神態儼然,能夠保證第一泡和最後一泡的茶湯無區別。何先生對老茶非常珍惜,每次喝茶前計算人數,然後按照自己的方式選擇用多大的壺、多少克茶,在他心目中,都有系統。

品讀|圍爐,除了煮茶,也得懂茶

何先生的爐子,是德國產的電熱陶瓷爐,加熱迅速穩定,可以保證持續高溫,而且堅固好用;杯子則是以前的粉彩人物杯,比一般的閩南工夫茶杯略大,用來喝普洱正好;鐵壺是在日本定做的,泡老普洱需要高溫,鐵壺壁厚,加熱均勻,能保證壺內的水溫到100攝氏度,不會像隨手泡那樣經常水不夠開就自動關火,定做的鐵壺出水特別有衝擊力,何先生告訴王愷,“老茶如中藥,需要有力的衝擊,才能產生聚熱效應,讓老茶的效果發揮出來。”

何先生說,之所以珍惜老茶,還是惜取老物的感覺。何先生在泡老普洱前,會把壺身放在未蓋的鐵壺上蒸一下,之後再用熱水淋壺——不是為了激發茶香,而是因為老茶往往有陳味或濁氣,何先生說,紫砂的好處是透氣不透水,下面的熱氣一逼,茶裡的濁氣能瞬間消失。

王愷說,這20年裡中國人的喝茶方式有了一個巨大的變化,過去都是用大杯子隨便泡的,現在很多人會在家裡專門做茶室、茶空間,來滿足自己的喝茶愛好。空間的美學的變化,帶來的喝茶方式的改變,以及不同茶室茶主人的態度,都對喝茶時的感受有著纖細的影響。而這本《茶有真香》,便想把這些影響表達出來,給讀者一種對於空間美學的新認知。

 本週書籍推薦

品讀|圍爐,除了煮茶,也得懂茶

《救命飲食》

[美]T。柯林·坎貝爾/中信出版集團

30多年前,營養學家柯林·坎貝爾教授帶領康奈爾大學的團隊,與來自中國和英國的團隊傾力合作,開始了一項針對飲食和患病風險之間關係的研究,創作這套《救命飲食》系列。

本套書包含《救命飲食:中國健康調查報告》《救命飲食2:全營養與全健康從哪裡來?》《救命飲食3:營養學的未來》營養學三部曲,用調查資料、科研證據、社會資訊,給出作者潛心研究營養學60餘年的結果,回答諸如“什麼值得吃?”“什麼是好的營養?”“飲食與疾病和健康究竟有什麼關係?”等等人們關心的問題。

品讀|圍爐,除了煮茶,也得懂茶

《咖啡之道》

[日]大坊勝次&森光宗男/新星出版社

這是一本關於投身咖啡世界四十載的兩位日本咖啡師——大坊勝次與森光宗男的對談集。書中談話緊緊圍繞咖啡展開,從咖啡的產地、味道、烘焙技術、法蘭絨濾泡法,到咖啡店的經營與待客之道,並展示了與咖啡有關的常用器具。

閱讀他們的談話,我們可以從色彩、音韻、表情等角度重新認識咖啡,將咖啡與繪畫、瓷器、音樂、電影甚至哲學並置品味,全方位感受咖啡之美,重新思考咖啡店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

品讀|圍爐,除了煮茶,也得懂茶

《天真與自由:漫步中國古代藝術》

翟進/廣西師大出版社

上啟初民時代,下至明清,本書選取了不同時期的工藝品、藝術品200餘件,帶領讀者領略詩性與哲學之間美的聯結。

書中展示的藝術品,唐代之前多以工藝藝術為主,如賈湖骨笛、後母戊大方鼎、秦之兵馬俑、漢之舞樂俑等,唐及以後多以文人藝術為主,如《韓熙載夜宴圖》《千里江山圖》《富春山居圖》及書法等等,正文、註釋、插圖三者構成了極其立體的閱讀體系,為了解中國古代藝術提供了多維度的閱讀體驗。

紅星新聞記者 段雪瑩 實習記者 毛渝川 實習編輯 毛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