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這幾個故事您知道嗎?標準格律詩出自南北朝 拗救理論唐朝就有了

作者:由 老街味道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1-07-10

幸睹八龍游閬苑,什麼意思

前言:

這個問題其實和詩詞沒有太大關係:有哪些歷史真相讓你知曉後,大吃一驚?

老街知道的歷史真相可不多,就說幾個詩人之間的故事吧。當然,也很難讓大家”大吃一驚“。是不是有點標題黨了?先道個歉。

一、最早的格律詩並不是出現在唐朝

很多人誤以為唐朝才出現標準的格律詩,其實齊梁時期的永明體就是早期的格律詩。而標準的格律詩在那個時期已經存在了。

齊梁體詩人研究四聲”平上去入“,以後的文人們多用四聲來規定句式,同時對偶也開始注意平仄相對。 只不過這是的格律詩還常常有出律、失黏的現象。當然也會出現不失黏的永明體,這就是標準的格律詩了。

南北朝時代梁、陳之時的著名詩人陰鏗(約511年-約563年)寫過《新成安樂宮》,這就是一首完全無瑕疵的五言排律。

新宮實壯哉。雲裡望樓臺。迢遞翔鵾仰。連翩賀燕來。

重櫩寒霧宿。丹井夏蓮開。砌石披新錦。梁花畫早梅。

欲知安樂盛。歌管雜塵埃。

平仄、粘連、對仗、押韻,無一處不嚴謹,比很多盛唐詩人的律詩都要守規矩。

南北朝梁簡文帝蕭綱(503―551), 他的五言絕句《夜望浮圖上相輪絕句詩》則是一首完全標準的近體絕句:

光中辯垂鳳,霧裡見飛鸞。定用方諸水,持添承露盤 。

所以學詩之人一定要知道,完全標準的格律詩至少在梁朝就已經有了。

這幾個故事您知道嗎?標準格律詩出自南北朝 拗救理論唐朝就有了

二、救拗是現代人或者清朝人杜撰出來的嗎?

常常見到有網友說,什麼格律,什麼救拗,都是現代人或者清朝人搞的東西,唐朝人作詩哪裡想到這麼多呢?

其實在唐朝和宋朝就能看到不少關於救拗的論述了。宋朝魏慶之的《詩人玉屑》裡,說拗句從黃庭堅開始:

拗句 :魯直換字對句法,如 〔清談落筆一萬字,白眼舉觴三百杯。〕 〔田中誰問不納履,坐上適來何處蠅。〕 ……。其法於當下平字處,以仄字易之,欲其氣挺然不群;前此未有人作此體,獨魯直變之。

出句是拗句,應該【平平】的地方變成了【仄仄】,七律救拗方式是對句的第5字必須是【平】聲:

清談——落筆一萬字,平平——仄仄【仄仄】仄,救拗:白眼——舉觴【三】百杯

田中——誰問不納履,平平——平仄【仄仄】仄,救拗:坐上——適來【何】處蠅。

魏慶之後面又引用了”苕溪漁隱“的話:拗句和救拗不是黃庭堅(字魯直)發明的,老杜詩中早就有了 :

苕溪漁隱曰:此體本出於老杜,如 …… 〔一雙白魚不受釣,三寸黃甘【猶】自青。〕 …… 似此體甚多,聊舉此數聯,非獨魯直變之也。今俗謂之拗句者是也。

一雙白魚不受釣,三寸黃甘【猶】自青;中平——仄仄仄仄仄、中仄——平平【平】仄平。

唐朝詩人王睿《炙轂子詩格 》中 ,把宋人說的“拗句”稱作“訐調體”

李端公詩:“卻到城中事事傷,惠休歸寂賈生亡。誰人收得章句篋。”“句”字亦合用平,今用

側字

,亦是訐調。

李端公是中唐詩人李郢,這首詩全篇是:

卻到城中事事傷,惠休還俗賈生亡。誰人收得章【句】篋,獨我重經【苔】蘚房。

一命未沾為逐客,萬緣初盡別空王。蕭蕭竹塢殘陽在,葉覆閒階雪擁牆。

第三句:”誰人收得章【句】篋“,平平——仄仄平【仄】仄,這和白居易的五言詩“野火燒不盡”是同一種:仄仄平【仄】仄。

七言第六字(五言第四字)應平卻用了仄(仄,唐朝人稱作側):

“句”字亦合用平,今用側字,亦是訐調。

這種拗句的救拗與上面的救拗一樣,七言對句第五個字(五言詩第三個字)必須平聲:

誰人——收得章【句】篋,獨我——重經【苔】蘚房。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和白居易的五律句式屬於一類: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仄仄平【仄】仄,中平【平】仄平。

這幾個故事您知道嗎?標準格律詩出自南北朝 拗救理論唐朝就有了

三、詩名不大卻自成一體 ,這位詩人是李白夫人的爺爺

詩詞愛好者莫不知杜甫的七律《登高》,這首詩被明朝胡應麟超越崔顥的《黃鶴樓》,是古今七律第一。

然此詩自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透律第一也。《詩藪》

這首詩特點之一是八句都對仗,金庸先生的祖輩名家查慎行在《初白庵詩評》說:

七律八句皆屬對,創自老杜。前四句寫景,何等魄力。

但是八句都對仗的七律可不是” 創自老杜“,在初唐就有八句皆對的七律了,《奉和幸安樂公主山莊應制》:

玉樓銀榜枕嚴城,翠蓋紅旂列禁營。日映層巖圖畫色,風搖雜樹管絃聲。

水邊重閣含飛動,雲裡孤峰類削成。幸睹八龍游閬苑,無勞萬里訪蓬瀛。

這位詩人就是曾經擔任過宰相的宗楚客。後人把這種八句皆對的七律稱之為”宗楚客體“,說起宗楚客可能沒有人知道,但是說起李白娶了一個宰相的孫女,估計大家就有點印象了。

其實李白娶過兩個宰相的孫女,第一個是許圉師的孫女,第三個就是宗楚客的孫女。李白為什麼喜歡娶宰相家的女兒呢?

這幾個故事您知道嗎?標準格律詩出自南北朝 拗救理論唐朝就有了

四、蘇軾門生陳師道 因討厭李清照的公公被凍病而死

黃庭堅有一首絕句:

閉門覓句陳無己,對客揮毫秦少游。正字不知溫飽未,西風吹淚古藤州。

閉門覓句陳無己,正字不知溫飽未。說的就是蘇門四學士之一的陳師道,黃庭堅特意寫到”不知溫飽未“,可見這位大詩人的生活並不寬裕。

陳師道有一次參加朝廷的戶外活動,因為天氣太冷,所以陳夫人特地跑到自己親姐妹家借了一件棉襖。但是陳師道對於這位連襟的所作所為深惡痛絕,無論如何也不肯穿他們家的衣服。

結果凍了一天,不久就因受凍而病逝了。

當侍祠郊丘,非重裘不能禦寒氣。無己止有其一,其內子為於挺之家假以衣之。無己詰所從來,內以實告。無己曰:“汝豈不知我不著渠家衣耶?”卻之,既而遂以凍病而死。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

陳師道的連襟叫做趙挺之,趙挺之打擊蘇軾秦觀這些人可謂不遺餘力,恨不能致蘇軾等人於死地。

不過有件令人驚訝的事,趙挺之的兒子看上了元祐黨人李格非的女兒,而且不但沒有發生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悲劇,倆家的家長竟然同意聯姻。於是兩位年輕人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這兩位新人就是趙明誠與李清照。

這幾個故事您知道嗎?標準格律詩出自南北朝 拗救理論唐朝就有了

五、十四萬人齊解甲 原來有這麼多花蕊夫人

上文說到的陳師道,寫過一本《後山詩話》,其中記錄過花蕊夫人的故事:

費氏,蜀之青城人,以才色入蜀宮,後主嬖之,號花蕊夫人,效王建作宮詞百首。國亡,入備後宮。太祖聞之,召使陳詩。誦其〈國亡詩〉雲:

「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太祖悅。蓋蜀兵十四萬,而王師數萬爾。

陳師道說,這位花蕊夫人姓費,是四川青城人,她仿效唐朝的王建寫過百首宮詞。後蜀滅亡後,被宋太祖收入後宮。

不過在五代十國間,至少有三個人叫做花蕊夫人 。除了後蜀這一位,還有兩位花蕊夫人。

其一 、前蜀的花蕊夫人

前蜀只傳了兩代:王建,王衍。 前蜀主王建的淑妃徐氏(約883~926)是成都人,宮中號為花蕊夫人。這位花蕊夫人和她的姐姐都是王建的妃子,被稱大小徐妃。兩位徐妃禍亂後宮、意圖干政,滅國後, 花蕊夫人被後唐莊宗李存勖所殺。有些記作花蕊夫人的詩是這位徐妃所作。例如這一首:

法雲寺裡中元節,又是官家誕降辰。滿殿香花爭供養,內園先佔得鋪陳。

李存勖就是那個喜歡登臺唱戲的皇帝,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中的主人公。

其二、 南唐花蕊夫人

清學者趙翼《陔餘叢考》說這位花蕊夫人是南唐李煜的宮人,南唐亡後,被俘入宋宮,人稱小花蕊夫人。這位花蕊夫人的故事就少一些了。

第三位就是陳師道所說的花蕊夫人 ,不過她這首詩最精彩的部分卻不是原創,而是化用了前蜀一位降臣的詩句:

前蜀王衍降後唐,王承旨作詩云:”蜀朝昏主出降時,銜璧牽羊倒系旗。二十萬人齊拱手,更無一個是男兒。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

這幾個故事您知道嗎?標準格律詩出自南北朝 拗救理論唐朝就有了

結束語

隋唐以後的讀書人要想當官幾乎必須學詩,因為很長時間內科舉以詩賦取士。而科舉考試的詩,大多是五言排律。

學習格律詩是古人啟蒙教育中的主要內容,即使到了清朝也是如此。因為古人自幼學作格律詩,所以會有”熟讀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說法。

而今天的學生根本就不學習作詩,當然也不會教格律知識。因此對現代人來說,連古體詩和近體詩都搞不清楚,僅僅靠”熟讀三百首”,就想“不會作詩也會吟“,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事情。

@老街味道

從王勃和王維的《山中》說起 什麼樣的讀者喜歡什麼樣的詩

杜牧詩“隔江猶唱後庭花”中的後庭花指的是什麼?

史書記載上官婉兒遭受武則天黥刑 根據野史傳說其中原因難以啟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