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107年前逃離西安,讓他久久懷念的原來是這些

作者:由 終南山故事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1-07-10

夜色凝仙掌是什麼意思

1911年10月22日清晨,西安新軍攻打滿城,戰況激烈,三兩日後,大功告成。然而,仍不免黑雲壓城城欲摧的態勢,清朝大軍壓境,眼看西安即將面臨戰禍。

此時,城內的沈雨人不免憂心。他也曾是清朝官員,雖說現在是城內某校教師,但革命黨對他未必會客氣。同時,清軍來攻,必然戰火不斷,也難保平安。

三十六計,走為上策,奔向潼關。

他在文章中,記錄下了逃亡經歷,讀來猶如身臨其境。

他遠離戰亂之後,仍念念不忘關中古蹟,提起毛筆,娓娓道來。

本文原發表於《時事彙報》1914年第5期,我們分為兩篇進行釋出,上篇如下:

《關中游覽記》

1911年的戰火與回憶

辛亥秋,餘館長安。甫月,義軍起於武昌,三秦豪傑,相應獨先,省城光復,以九月一日。

是日,校中輟課,餘適在理化教員室,索五色玻璃觀日食為戲,乃半規未吐,槍聲隆隆然,壞首門入。

107年前逃離西安,讓他久久懷念的原來是這些

辛亥革命後的西安

107年前逃離西安,讓他久久懷念的原來是這些

辛亥革命後西安八旗將軍衙署成為廢墟

107年前逃離西安,讓他久久懷念的原來是這些

辛亥革命後的滿城

蓋民軍夙知陸軍學校多蓄槍械,故先佔領,為接濟計也。幸同鄉某君稅(租)居於此,餘乃攜襆被(fú ,按用袱子包紮衣被,意為整理行裝)往,某亦校中一員也。家無宿糧,茹豌豆以飽,如是者十有三日。

陝中人日言大兵至,風鶴頻驚。餘不得已於十四日出長安,同行者為新鄉秦君等四人,皆衣衫襤褸,肩承一被,以巾裹之,狀類負販(按指小商販)。

餘與孫君皆南人,患難之中,尤形莫逆,沿途投宿,輒各展一被,嚴裹周身,以屏寒氣。然夜深門隙中,風瀏瀏然,縱有被蒙首,不得安眠。

107年前逃離西安,讓他久久懷念的原來是這些

臨潼縣城 民國

行五十里至臨潼,附張伯衡所率東征軍以行,倦輒臥張軍餉車上,以舒勞頓。

約百餘里抵華州,即分途行,懼遇清軍襲擊,交綏時身與骨且俱碎也。

107年前逃離西安,讓他久久懷念的原來是這些

華陰縣城內 辛亥革命前夕

夜宿華陰,其離潼關四十里,聞清軍已抵潼關,是適兩軍劃界處,不速行,行且作戰場,乃匆匆作晚餐,即掩被朦朧睡,以期明日逸出戰線,方可無慮。不料睡眼模糊中,月彩猶自戶隙中射入,聞門外車聲轔轔然,乘夜至矣。

豎晨,仍破曉行,則城已為張軍所據,甫從城外過,有二卒自城齒中,窺目灼灼露兇光,舉槍欲擊,餘等告以遠道行販歸,始得無事。

行五里許,有步兵數人,視餘等不類奸儈,乃叮嚀勸阻,謂前有清軍埋伏,不若暫回客舍,遂不得已折回至店,終以不出戰線,心不安帖。

107年前逃離西安,讓他久久懷念的原來是這些

潼關西門城樓

日午,復有鶉衣百結之徒(按指穿著破爛的人),三五成群,亦向東發,餘等乃混跡其中,幸前遇兵歸營午餐,得繞道至潼關。

離潼關十里許,果有清軍迎面而來,見餘等皆娓娓叩(按詢問;打聽)敵軍情況不倦,餘等約略告之,未即實告,而彼輩皆喜形於色矣。

傍晚出潼關,秦君以足力疲軟,不勝步,出資供一黑衛(按指驢)先行,餘三人蹤其後,半途相失。

未幾,夜色蒼茫,迷不知路,見四圍已無村落,惟記前所經破廟前似有村舍,遂返身行。

約五里許,始見廟後二村落僅隔一水,覺前岸燈光閃處,彷彿有人影,乃趨向之,果有一人控黑衛向前村去,於是蹤跡得其所在。

甫抵店,遇哨卒二,隸王統領部下,見餘等略致研詰(按仔細詢問;盤問),知自陝中來,即叩秦君伊周蹤跡,蓋秦君與王統領有舊,故沿途使部下訪其音耗,不料餘等適與同行,因以示告。即約明晨訪統領於閿(wén)底鎮而別。

是日,餘等皆行九十里許抵寓,已不能步,晚餐後即匆匆登榻。侵曉,至閿底鎮謁孫統領,知有傷兵回汴,可附載其船。餘等四五日來,狀甚疲敝,得此頗愜意。船長方形,窗蓋皆不備,隨黃河水勢,橫流而上,江河間無此奇制也。

107年前逃離西安,讓他久久懷念的原來是這些

閿鄉縣縣城圖

夜達閿鄉縣(按屬河南省,縣城乃古時兵家必爭之地, 1954年撤銷建制,因修三門峽水庫,後與靈寶合併),以舟中不便露宿,仍赴岸覓棲止。時適驟雨如注,衣履盡溼,入店睡未酣即起,以舟子(按船伕)約黎明解纜,遲恐不及,遂冒雨往,至則燈火熒然,未交三數,四人鵠立以待,北風策策,砭(biān)人肌骨。

未幾,孫君中寒,踉蹌歸店,金君、秦君皆昂首不欲返,餘亦促孫君行,謂閿鄉離潼關六十里,倘清軍敗退,是甫脫虎穴罹虎口矣,遂攜襆被往。甫等舟,餘以力弱,不堪重負,失足幾落黃河中,賴舟子扶掖得免。是日風迅,舟飄蕩行甚速,傍午抵函谷關。

107年前逃離西安,讓他久久懷念的原來是這些

函谷關 民國

舟中兵士,梟猛好事,沿途輒鳴空槍以示威,船抵函谷關時,守卒開槍聲徑鳴槍還擊,彈落舟中,幸未傷人,於是兩情洶洶,幾致對壘,後守卒自陳魯莽始免,餘等始知此輩視生命如兒戲,不可理喻。至陝州,急登岸,由是日行五六十里,略無倦意,日暮投宿,輒以紅薯佐酒,吟詩為樂。

遙望遠山數點,夕陽明滅,頓忘身在亂離中,行數百里至洛陽,野店風霜,消受淨盡,遂休息一日,整裝南歸。

嗟乎,風塵浪跡,固身世之不幸,山水怡情,亦人生之稀有。長安為以前歷代帝王建都之地,形勝甲天下,不意少時得諸傳聞,今乃一一躬歷,覺亂離之中,此邦文物,亦已領略其大觀,不以心意繚亂易吾志也,作遊覽記。

一 潼關

107年前逃離西安,讓他久久懷念的原來是這些

潼關、閿鄉地形示意圖

離河南閿鄉縣六十里,有潼關城,由閿鄉西渡小溪,越一山,經高北村豆鎮,四十里至閿底鎮。

107年前逃離西安,讓他久久懷念的原來是這些

金陡關,民國

又十餘里登山徑,徑盡,其絕頂有關,名第一關,又稱金陡關,與潼關城則隔一深谿,屹立於前。後漢建安中,由新安遷函谷至此地,因名潼關,即馬孟起破曹操處。

關對高陵,枕黃河,頗饒形勝,歷崤函至此數百里間,丘陵起伏,路徑崎嶇,倏而嶺上,倏而谷底,所謂秦關百二,此殆是矣。

107年前逃離西安,讓他久久懷念的原來是這些

潼關形勢 1930年代

隔河與高陵對峙,稱風陵堆,傳所謂風后氏之陵也。其前有津,由山西入陝西者必遵之,以其地形險要,風光亦雄絕。

靈寶以西至潼關,古為桃林之地,武王伐紂,放牛於桃林之野,即在此間。傳謂往昔柏林鬱蒼,在谷中不見日,故荀卿(按即荀子)稱“松柏之塞”。今則由山腹至絕頂,已成赤地,非復舊時之鬱蔥。

入關時,門吏來問姓名,並詢餘來意。

二 關西夫子廟

西出潼關未數里,則地勢為之一變,南界崇岡綿延不絕,北臨黃河有山西之連山,西則沃野千里一望無垠,路旁楊柳,依依送客。村莊隴畝間,往往濃陰密佈,雜樹成林。

行十餘里,路北有楊伯起墓,建石坊,顏曰“四知坊”,有碑題“漢關西夫子楊公墓”,為康熙丁丑年立,其裡則署名嘉靖庚申。又別有乾隆年間所立之碑,題“漢太尉楊公震墓”。

入坊百餘步,顏其門曰“清白吏跡”,中建石造石位,署“漢太尉楊公神位”,旁註小子為:公諱震字伯起,弘農華陰人。

神位前明兵憲公修復漢太尉楊先生塋記,稱楊伯起嘗為刺史,赴任時,其舊友某夜謁之,以黃金為贈,謂暮夜無知者。伯起卻之,謂: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

其清廉之名,永以楊震四知傳於後世,後為漢太尉,以伉直不見容,廷光時卒於夕陽亭。後天子察其忠,命有司禮改葬之於華陰之潼亭,即為此地。

然嗣後疑冢累累,已難辨識。相傳為明時修建,至清又重修。

由此更行三四里許,則其左有碑,半已湮沒,題“漢四知楊夫子講學處”。

三 西嶽廟

潼關西去數十里,華山屹立於左,峰巒秀絕,過西嶽廟謁之,四圍皆磚壁,儼如城塞,入門有斷碑立於前,僅餘雕刻之一部,工極精巧,碑字皆殘缺,模糊莫辨,王士禎所謂唐斷碑是也。又有青牛老樹碑,明天啟甲子年所建,老樹尚存枯乾,相傳老子入關時,系青牛於此樹下。

入欞星門,左右皆有石碑及碑亭,漢、唐、後周及宋以後之碑尤多。入金城門,門楣繪雲龍,栩栩欲活。渡石橋,至正殿,曰灝靈殿,內設西嶽神位,左右亦有碑亭,中有康熙御筆書“露凝仙掌”四字,殿後有放生池,其北小殿,亦有乾隆御筆書“嶽蓮靈澍”四字。

107年前逃離西安,讓他久久懷念的原來是這些

西嶽廟萬壽閣,清末

最後有萬壽閣,顏曰“收之府”,隔高三級,巍峨聳雲表,入關,則華山迎面立,東北望黃河,西北臨渭水,亦一壯觀也。

出西嶽廟五里,入華陰,華陰城西關外五里,有漢神醫華佗墓,墓後有古廟一。又二里,略南有小碑,題“前秦侍中王公墓”,即捫蝨說桓溫,關中豪傑王猛之墓也。

四 華山

華山突兀五千仞,聳立雲表,三峰並峙,形如蓮花,故稱華山。晨起時,密雲罩半峰以上,見日即消。背華陰而南行,近山麓,到處有石刻“華山路在西”五字。

渡小溪,行五十里抵太素宮,其南有玉泉院,院在山麓,修竹茂林,清幽可人意,玉泉滾滾,出回廓下,流聲清脆可聽,亭榭掩映,境極嫻雅,有栗鼠二,據石為戲,見人輒隱於樹上。

內有“希夷洞天”,塑陳希夷先生臥像,曲肱而枕,亦頗有致。其長四尺,為明萬曆年間所建,石上題字甚多,中有宋人墨跡,院前揭匾額二,有西太后御筆書“道崇清妙”,及光緒御筆書“古松萬年”。

至谷口,緣溪而登,則雙峰對峙,狀極怪偉,上腹中路徑迂迴,往往踏岩石而上,復由五龍宮經所謂魚石者,即岩石自山頂往下望,偃臥溪中,其行似魚,故名。至五里關削巖山刻碑記,為康熙廿七年所建。更歷三教堂慈仁洞,至聚仙坪,觀西、北兩峰,摩天作勢,狀亦怪絕。

五 汾陽王裡

華陰城西二十里外有敷水鎮,由此西行二十五里至華山西脈盡處,曰少華山,因形狀與華山相似故名。數里,路北有郭子儀故里石碑,為明嘉靖年立,題“唐汾陽王故里”,半埋土中。

未幾,有小溝,架太平橋,路右有碑曰“陳希夷先生驢”,為康熙時立。又一里餘,至華州東關外,有郭汾陽祠,極小,跨路之中央,牌坊一,題“敕建唐汾陽王祠”。

華州在少華山之陰,城經兵焚,屋宇寥落,店鋪盡在西關外。出西關未數里,路北有碑,題“宋寇萊公故里”,為嘉慶時所建。自西嶽廟而西,皆沿渭水之南,過赤水鎮,始睹河流,曲折綿長如帶,知渭水也。

又十里餘,有唐汾陽王郭公神道碑,為乾隆時族人所立,旁有郭家屯,叩田父以汾陽墓所在,輒雲向北十餘丈外,循其所指以蹤跡之,惟見土壁內有碑三,題“郭汾陽十七世孫郭仲賢有德之墓”,而汾陽墓則別無題識,不知其處。

六 鴻門坂

華州西三十里為渭南縣,經渭南行四十里,渡冷水,抵冷口鎮。更出鎮十餘里,路右有碑,碑埋土中,僅餘“趙藺相如”四字,乾隆年立,即藺相如之墓。

又十餘里,至新豐東二里,路北崖上有碑榜曰“漢代名區”,為項籍宴高帝處,即鴻門坂。

按《水經注》:新豐古城東有故城,長二里餘,塹原逼道,南北洞開如門。今則地勢一變,向所謂洞開者,不復可見。

入新豐有土城,市街多在西關外。相傳此地為漢新豐縣地,漢高祖統一天下,都關中,太上皇思歸故里,因以此地像豐,令豐人移住之,即名新豐。

七 華清宮

107年前逃離西安,讓他久久懷念的原來是這些

華清池,1927年

新豐西南二十里有臨潼縣。入東門小憩,出南門有牌樓題“大地陽春”。

所過處,槐柳交枝,行數十里,抵行臺,即唐華清宮址,在驪山之陰。溫泉湧出,其楊妃入浴處,稱“香湯”,至今猶存,浴場盡以石疊,上有樓閣,安置佛像,顏曰“華清池上夕陽佳”樓,有題名三四,盡嵌壁中。

而宋人題詩,則悉移諸外,亦在壁間,內有唐張說之溫泉箴,為新刻。平時此門封閉,尋常人不得入浴。

溫泉無色無味,惟細檢之,有硫磺氣,礎石二,精刻花鳥,相傳為唐代物。“香湯”之外別有浴室三,又有“御湯”,因前清康熙浴其中故名。

民人浴其下流,引此物以灌旱田,故其地瓜早實,進所謂二月瓜,非虛名也。

107年前逃離西安,讓他久久懷念的原來是這些

驪山華清池 辛亥革命前夕

行臺為光緒時新修,庚子亂,西太后幸西安,於此設行宮。園中有柏蔭軒、飛虹橋、藥王洞、姥姥殿等,皆成妙構,林間鳥語,水面魚遊,頗饒逸趣。驪山全山赭土,當年嶺之名,已不見片影矣,然攀登山腹,則秦川歷歷,煙樹鬱蒼,亦關中名勝也。

周幽王舉烽火,博褒姒一笑,遭覆國祚,其烽火臺址,今尚在山絕頂上。

八 始皇陵

107年前逃離西安,讓他久久懷念的原來是這些

秦始皇陵,1936年

秦始皇陵在臨潼東十里。出東城,渡小溪,由大道折而南,更東行數里,可達。其地負驪山,控渭水,形勢絕佳,陵乃方矩形,高八丈,寬半畝餘。雨後吊之,衣袂為溼。

九 段忠烈祠

臨潼西十五里,為斜口鎮,鎮之東端,有唐段忠烈祠,為光緒年間重建,祠內附設初等小學,前殿為“體正明道”之匾額,殿中抱柱,題聯如下:

孝於家能于軍忠於朝,史冊於魯公合傳;

唐有碑汧有裡潼有墓,聲靈著斜口專祠。

107年前逃離西安,讓他久久懷念的原來是這些

段秀實像

祠堂中有段太尉肖像,其遺烈詳於唐德宗御製之叚太尉紀功碑,與柳宗元段太尉佚事狀,匾額即紀功碑中之句也。公慷慨激越,揮笏擊朱泚於朝,真令懦夫有立志,聞汧陽有公故里,其墓則在臨潼西。

十 長樂坡

出斜口未十里,路北陵墓相望,有唐宣宗後慶陵、唐懿宗王后壽陵、穆宗韋后福陵等,陵前皆有碑,為乾隆年間畢沅所立。

107年前逃離西安,讓他久久懷念的原來是這些

灞橋 辛亥革命前夕

又十里,渡灞水,灞橋長凡一里,全都皆石造,唐時東餞行客者,輒至此地折柳,以表綿綿之情,今橋西有古柳數株。漢高祖軍灞上,亦在灞橋西。

107年前逃離西安,讓他久久懷念的原來是這些

滻河橋 辛亥革命前夕

未幾,渡滻水,滻水西岸,古名滻坡,後隋文帝惡其名,改稱長樂坡,為唐時餞行處。白樂天長樂坡送人詩,“行人南北分徵路,流水東西接御溝,終日坡前怨離別,謾名長樂是長愁”,即此地。坡上遙望長安,等坡未數里,過先農壇,入長樂門,由鼓樓而南,更西折,即抵馬坊門。

十一 長安

關中東據崤函之固,西扼隴首之險,南山龍驤,北嶺虎踞,八水流其中央,阡陌廣開,禾黍豐登,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成周都此四百年,天下宗周;秦據此地,六國承命;漢、苻秦、姚秦、後周以及隋、唐皆都之以制馭天下,故關中一草一木,皆為考古者所必錄,憑弔之情,不禁油然而生焉。

107年前逃離西安,讓他久久懷念的原來是這些

西安,1893年

今之西安府城,在漢都南十里,隋開皇二年,始營之,唐仍其舊,至昭宗天覆元年,更命節度使韓建改其制,築新城,即今府城。宋金元皆有所改,明初都督濮英增修之,清乾隆中有經修建。

107年前逃離西安,讓他久久懷念的原來是這些

西安城牆 辛亥革命前夕

城有四門,東長樂,西安定,南永寧,北安遠,周圍二十四里,城壁外磚內土,高三丈四尺,底部厚六丈,頂厚三丈六尺。

城有鐘樓,跨東西南北四大街之中央,屹立於正北,其西半里為戲樓,市之大觀盡在眼中。南苑隴間,小雁塔外有大雁塔,稍遠為杜陵,秦嶺煙雲,亦在望中。北隔渭水,遙瞻九嵕山,東望臨潼諸山,與太華接;西則一望千里,不見涯涘(yá sì,邊際;盡頭)。形勝儼如洛陽所謂天下之中,四方受兵,秦晉間有豪傑起,則據上游之勢,制其死命,長安不然,居天下之背,控四方,進攻退守,形勢甲天下。

十二 碑林

107年前逃離西安,讓他久久懷念的原來是這些

文廟(碑林)小門,1906年

南門內關中書院之東,有西安府學,其東為文廟,後有碑林。碑林分七房,內藏石碑,以夏秦模刻始,唐宋之碑極多,合新舊凡六百餘種,逸品不遑列舉,賞玩者撫其碑面,輒低徊不忍去。

府學內有賣帖者數軒,碑林中特選逸品五十五種陳列之,價共五千。唐開成石經不與其內,若全都六百餘種,則得價銀四十二兩。

十三 迎祥觀

由鐘樓西折至廣濟街,路北有木造樓門一,題古景龍觀。

又數十武有門為煉瓦造,題迎祥觀,觀為唐中宗景龍二年所建,立宗時以老子與唐同姓,尊之為玄玄皇帝,一夕夢見老子,後覓之,得老子玉像於此觀內大同殿下,因改景龍觀為迎祥觀。

此觀當時為天下道家之中心,今已改充巡警局,規模大異。

107年前逃離西安,讓他久久懷念的原來是這些

迎祥觀 清末

曩昔,清光緒三十一年又重修,觀後有高臺,臺上築三層樓。為當年之鐘樓。內藏大鐘,為唐物,有睿宗皇帝御製銘。

十四 董仲舒墓

董仲舒墓在長安城內胭脂坡下,由西安府學沿城壁而東行裡許,見城根有柏林,即其墓地。墓前有門,題“漢江都相祠”,門內稍低溼,闢為耕地,幾無行徑。

沿城壁過草徑更入一門,則古柏夾道,有石碑在其東端,題“漢江都相董子墓”,為乾隆時畢沅所立。由此北向,又有一門,路為敗竹所掩。詣祠堂,有嘉靖時立下馬陵記及下馬陵圖,此外騷人題詩及重修之碑甚多。

107年前逃離西安,讓他久久懷念的原來是這些

董仲舒祠堂,1937年

祠堂中有漢代醇儒及正誼明道等扁額,內更有石刻之肖像。然其前不設石碑,則隱約不易見,碑陰有康熙時題辭,堂後即董子墓,基上槐柏交枝,秋草離離,前有嘉靖時所立墓碑,曰“漢董仲舒先生墓”裡刻“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董仲舒墓一稱下馬陵,昔漢武帝幸芙蓉院,常至此地下馬,時人因名之曰“下馬陵”,後更誤為蛤蟆陵。白樂天《琵琶行》:“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蛤蟆陵下住”,即此。至今,銀鞍白馬,煙消霧散,千餘年來,惟有草圃數弓,離離墓旁,不復當年之盛矣。

十五 滿城

107年前逃離西安,讓他久久懷念的原來是這些

清代滿城街巷示意圖

滿洲統一天下,以關中居天下之上游,為歷代帝王建都之地。西控隴蜀,形勢惟絕,故亦於長安城內附設滿城,即由鐘樓東至長樂,北至安遠門止,面積佔長安城四分之一以上,藉以鎮壓漢族。

然數百年來,枝葉陵夷,祿米不足以贍以家,且家法官吏不得從事於一切商業,故久益式微,其房屋以悉入漢人手,今則又經兵焚,毀折已無完宇矣。

十六 小雁塔

小雁塔在南關外三里薦福寺,為隋煬帝舊邸,即唐京城內開化坊址,至武則天后時,始建大獻福寺,天授元年更改稱薦福寺,神龍以後為經典翻譯處,塔由景龍年間宮人籌資所建,高凡三丈,共十五層。

107年前逃離西安,讓他久久懷念的原來是這些

小雁塔,1939年

入門經天王殿至慈仁閣,有大薦福寺重修塔記,為宋政和六年所立,稱涇陽有姓李者,夢見亦塔,醒後猶歷歷入在目前,後遊此寺,恍惚若夢中所見,乃感為夙願,傾其產以修之。

閣後有大雄殿,殿內有明清重修碑記及科舉登第題名碑凡三十餘,大雄殿後即小雁塔,塔圮後久不修,攀之已不可登,其前有雍正十二年所立薦福寺始末碑。

十七 興善寺

107年前逃離西安,讓他久久懷念的原來是這些

興善寺山門,1927年

興善寺在小雁塔南一里,佛堂、伽藍經清同治年間之亂,悉成灰燼,惟有明清重修碑三四,叢草掩之,後有康熙時重修碑記,詳志寺之來歷,謂晉武帝時初建此寺,隋開皇初天竺沙門帶來佛經數百卷,於此寺譯之,故錫(按同賜)名興善。

唐有維寬、維政、棲倫等禪師,闡明宗旨,後明雲峰禪師,清雲峨和尚亦皆能發揚宗風雲。按王世禎之記,則寺中有維政禪師偶像,亦毀,今則昔年之大伽藍,已蕩然無存,惟餘同治八年重修之方丈(按初指寺院,後指僧尼、長老或住持的居室)。

本文篇幅較長,以上為上篇,下篇待續……

本文由“終南山故事”獨家整理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