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這個國家很悲哀,因為一條路富了,結果,又因為這條路亡國了

作者:由 山川文社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1-11-09

要想富先修路這句話誰說的

俗話“要想富,先修路”,這句話主要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現象,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降低了商品經濟條件下的物流成本,也促進了經濟的繁榮發展。

而在古代社會,修路也是官方的重要工程之一,但是,這種官方道路的主要作用並不是為了經濟發展,而是直接接關係到國家的安全領域。軍事目的是第一位的,其次,是國家政令暢通的交通保證。所以,驛道在古代對於大一統國家的政權統治有著重要的意義。

這個國家很悲哀,因為一條路富了,結果,又因為這條路亡國了

驛道最早的修建應該是在秦朝,這個朝代開創了中國的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為了加強統治,方便調兵遣將,秦朝官方就修建了古代的國道,也是當時的國家級高速公路——驛道。因為,秦朝奉行嚴刑峻法,驛道的質量非常高,現在一些地方的驛道竟然還可以供人使用。

到了後來的朝代,驛道建設都是國家的重點工程,到宋朝的時候,驛道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宋朝建立後,雖然,沒有統一幽雲十六州和西北地區,但仍然擁有黃河流域及以南的廣大地區,所以,驛道的建設將加強宋朝對南北方廣大地區的統治,鞏固中央集權的國家政權。

這個國家很悲哀,因為一條路富了,結果,又因為這條路亡國了

以至於,宋朝對於驛道建設也十分重視,財政投入也很大。而根據當時的局勢,西夏、遼、大理等國家與宋朝交往頻繁,為了提高雙方人員的同行效率,宋朝也積極修建了通向各國的驛道,沿途驛館林立,十分繁忙。

比如:宋朝與遼國經常有官方來往,宋朝就修建了通向遼國的驛道。

據記載,宋朝使者進入遼國,需要從雄州的白溝驛抵達新城縣,再透過涿州等地抵達燕京。在此稍事休息後,再繼續向北,直至抵達遼國上京。可以說,同時期宋遼兩國的驛道也有了相連線的路線,且往來十分頻繁,也很好地溝通了兩國間的關係。

這個國家很悲哀,因為一條路富了,結果,又因為這條路亡國了

有記載,蘇東坡的弟弟蘇轍,曾作為宋使出使遼國,經白溝在燕京暫宿,他寫下了有名的《渡桑乾》一詩,中有:“相攜走馬渡桑乾,旌旗一返無由還。胡人送客不忍去,久安和好依中原。年年相送桑乾上,欲話白溝一惆悵。”這首詩,更是把宋遼間驛途來往之頻繁,宋遼人民之間的真摯感情和白溝驛的情景,生動地描繪了出來。

後來,隨著宋朝國家財富的增加,它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擴建驛道,加強各地的聯絡。據記載,當時,陝西與甘肅通往四川青泥驛道的道路不通,宋朝就安排當地的利州官員重開了一條驛道,並且,僅僅用了六個月就修建了一條聯通陝西、白水、江和、甘肅、徽縣的驛道,自此,兩個省就可以透過這個驛道進入四川。

有記載,建成後其工程效率簡直是出奇的高,工程量也相當巨大,共計閣道兩千三百餘間、郵亭三百八十九間。因為這麼一件壯舉,宋朝中央政府還特地嘉獎了主事官員,並將其載入了史冊。同時,就像現在的高速公路也要透過大江大河之類的天然阻隔,宋朝政府也會利用其先進的技術克服這類天然障礙,發揮古代基建狂魔的威力。

這個國家很悲哀,因為一條路富了,結果,又因為這條路亡國了

比如:著名的蘭州浮橋和安詳浮橋就是在當時建設的,可見,宋朝對於改善官方交通運輸情況的意志還是很堅定的。

當時,宋朝的商品經濟十分繁榮,很多驛道也為各地的經濟交流發揮了巨大作用。雖然,宋朝旁邊有幾個少數民族政權,有時候還會發生軍事衝突,但是,這畢竟是少數現象。這幾個周邊國家也經常與宋朝發生經濟貿易關係,這些四通八達的驛道就發揮了巨大作用,可以說,此時的宋朝已經成為了區域經濟中心,在商業領域上扳回了一局。

宋朝政府在加強驛道建設方面一直很重視,由於,國家面積廣、地形多樣,修建驛道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題,比如:會遇到河流密佈或沙漠地帶等麻煩,這在古代絕對是工程難題。但是,聰明的宋朝人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積極作為。

這個國家很悲哀,因為一條路富了,結果,又因為這條路亡國了

再比如:在甘肅敦煌地區就因地制宜,充分利用駱駝和驢子對沙漠環境的適應能力,發展出了沙漠驛道,並相應的設定了驢驛和駱駝驛,敦煌壁畫還留下了這種沙漠驛道運作的形象圖畫。而在南方多水的地方,宋朝政府還專門聘用了幾千名漁夫建立了水驛道,這些漁夫則是水上驛道的僱員。

可以說,這些措施既完善了宋朝的驛道交通模式,更促進了宋朝的繁榮穩定。

並且,在緊急情況下,從北宋開始又出現了一種叫做“急腳遞”的新的傳送文書的形式。但可惜的是,這種急遞鋪的制度,沒能順利發展下去,到元末就衰亡了。明朝時候也沒有更多的發展,清代後期就逐漸消失了,而代之以另外的郵遞制度。

這個國家很悲哀,因為一條路富了,結果,又因為這條路亡國了

總體來看,宋朝的驛道已經發展的十分完善了,且對於宋朝而言也是利大於弊。但是,驛道本身也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北方少數民族攻打宋朝,宋朝的驛道恰好也能幫助少數民族的部隊南下,提高了少數民族騎兵部隊的通行速度,正好擊中宋朝沒有長城等防護措施的軟肋。

可以說,北宋滅亡的如此迅速,這與其發達的驛道對於金兵南下的幫助脫不了干係。真是“成也驛道,敗也驛道”呀。

參考資料:

『《中國驛道發展》、《和風驛記》、《金玉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