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日暮》:誰能幫我看清楚這個世界?

作者:由 北海文史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1-12-16

日暮松聲合的日暮指的是什麼

01

故事:一個女子尋找她的身世,

如同一個民族尋找它的歷史

這個故事發生的時間背景是一戰爆發之前,地點是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當時是奧匈帝國時代。對於這個帝國,我們很多人是在電影《茜茜公主》裡面看到過,這個熱愛匈牙利的王后,建構了一個強大的帝國。

布達佩斯是一座歐洲著名古城,我們在很多經典影片裡看到過這座城市,很多導演在此選景。如果你親身去,更能感受它的美麗,用一句話來形容:山川秀美,建築壯觀,是真正的多瑙河明珠,只要看一眼,就永難忘懷的城市。

更令人驚歎的是布達佩斯遍佈全城的古建築群,各個歷史時期的古建築隨處可見,羅馬、哥特式、巴洛克、文藝復興等建築風格,蔚為壯觀,有

古建築博物館

之稱,

建築是布達佩斯的標誌,在《日暮》影片一開始的暮色和夜色交替中的布達佩斯建築的夜景,正是一幅壯美的畫卷。

《日暮》:誰能幫我看清楚這個世界?

故事發生在布達佩斯這個美麗的城市,但《日暮》並非只是為了展示布達佩斯的美景。影片充滿了懸念。在《日暮》裡,茜茜公主成為了一個傳說,一個背景,置於前景的是一個姓氏為萊特的女子,她應該繼承屬於自己的萊特家族帽子店,但被拒絕。困惑於自己家族身世的女子,遊蕩在充滿迷霧的20世紀初古老的布達佩斯城裡努力尋找著真相。

她的父母在她兩歲時就意外死亡了,她突然發現還有一個從來不知道的哥哥,是一個殘酷的殺人犯,她遇到的人物眾多,但每一個人都諱莫如深,從帽子店的新主人和女孩子們、馬車伕、門童、直到她的哥哥,每個人似乎都給她透露了一點關鍵資訊,但每個人說的話都是不完整的,碎片的,斷裂的,在142分鐘的時間裡,這個姓氏為萊特的女子穿梭在布達佩斯的大街小巷,從白天到黃昏到黑夜,想要弄明白萊特家族的來龍去脈、父母怎麼死的?更重要的是,

哥哥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革命者還是惡魔?帽子店裡的秘密是什麼?自己應該何去何從?

影片就是由這樣的懸念所構成,而我們作為觀眾和這個女子一樣,期待最後的真相,為了這個真相,142分鐘,我們就這樣沉浸在其中。

02

視角:沉浸、受限又漫長的凝視

《日暮》:誰能幫我看清楚這個世界?

沉浸是這部影片的一個關鍵詞,也是最大的亮點。正如很多觀眾看到的,《日暮》和《索爾之子》的運鏡幾乎完全一致,

導演繼《索爾之子》後再度使用了沉浸式視角,

影片中大段採用了手持(為了攝影機的靈活運動,準確捕捉人物的面孔)、跟拍(從面孔到後腦勺,沉浸式視角)、淺焦鏡頭淺景深場景(突出面孔特寫,模糊環境)長鏡頭(強調敘事完整性和沉浸感),儘管在匈牙利幾位著名導演的風格中長鏡頭是非常重要的元素,但

這大概是導演拉斯洛最鮮明的,打上他個人烙印的影像風格。

手持跟拍長鏡頭,帶來的正是一種沉浸感受,

觀眾彷彿貼著女主人公的後背邊走邊看,和她一樣,是一個布達佩斯古城裡的遊魂。

沉浸式鏡頭的好處是,令觀眾身臨其境,對壓抑、沉重、危險境遇更加感同身受。

但拉斯洛的沉浸式鏡頭與眾不同在於,這是一種受到侷限的視角,淺焦跟拍和淺景深凸顯了面孔和後腦勺,但環境背景卻是虛化而模糊的。

《日暮》:誰能幫我看清楚這個世界?

比如在影片中有很多大段持續跟拍後腦勺的鏡頭中,當女主人公扭頭向左向右看向周圍的環境時,最詭異的現象出現了,沒有主觀鏡頭告訴我們她看到了什麼,在一段連續跟拍的暴力場景中,我們只看到了她在看,她的驚恐,她和她身處的混亂的環境,但所有的細節,都是模糊不清的。一面拉著你沉浸其中,一面又把你推開,觀眾所沉浸的如同夢境。

如果說這種運鏡風格的背後有某種貫徹一致的哲學理念,可以說,導演在影片中使用的視角,不是全知的上帝視角,也不是全然的主觀視點,而是每一個受侷限的個人,看到自己所身處的世界和時代的不完整的、受限的視點。

影片中女主人公最重要的一句臺詞是:

你能幫我看清楚嗎?

她自己已經知道無法看清楚這個世界,作為觀眾的我們也無法幫她看清楚,穿越回1910年代的導演也許同樣如此。

《日暮》:誰能幫我看清楚這個世界?

有意思的是,同樣的沉浸式受限視角,在《索爾之子》中被廣為接受,在《日暮》中卻遭遇很多質疑。《索爾之子》的侷限性是特例的,又有著可理解的普遍性,在二戰集中營的環境中,主角視點的侷限和對殘酷環境的迴避,是觀眾完全可以理解並接受的。但在《日暮》中,一個古老帝國的黃昏,依然散發出驚人的美麗,觀眾甚至渴望一個全知的上帝視角,去俯視一眼布達佩斯的美景,失望在所難免。《日暮》表達的侷限性是普遍的,包括了所有人,女主人公、觀眾、還有導演本人,卻極易被誤解和忽視,就如同我們常常忘了,自己其實並非無所不知。

侷限的視角意味著一個人僅憑自己的眼睛,無法真正找尋到歷史的真相,更不用說去作出選擇和判斷。同樣,觀眾僅憑一部電影,一個主人公的視角也無法找到歷史的真相。如果說《羅生門》等影片正是以多線多視角敘事的方式來克服這種侷限性,《日暮》則反其道而行之,拉斯洛試圖透過一個幾乎令人難以容忍的女性侷限視角來再度提醒,在回顧歷史和反省自身時,這種無法克服的侷限性。

所以,當看到那些模糊的影像時,不要急於去否定和抗拒,要想一想:

當你身處於一段歷史當中,很有可能,你其實並看不清它。

《日暮》:誰能幫我看清楚這個世界?

03

主題:帽子店的日暮

全片最重要的人物設定和環境設定,是萊特家族的繼承者和帽子店,直到最後,人們呼喊的名字也是萊特、萊特。

帽子和帽子店究竟意味著什麼?這是我們首先要思考的問題。

拉斯洛·奈邁施在專訪中說:“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帽子,無論富窮。這些非常個人化的私人物品有時候會傳遞出精細微妙的生活資訊,包括它們主人的品味、地位、財富、文化等等。這個由程式碼和符號組成的分層世界,非常有趣。”

如果帽子是身份的象徵,帽子店是什麼呢?就像一個真實存在過的皇宮,裡面充滿了盛世華服和美顏,“三十五毫米攝影機讓影片中的每一幀畫面,都充滿著油畫質地般的唯美”。正是這唯美,遭遇了致命的恐怖,墮入萬劫不復的黑夜。

日暮不是黃昏,而是黑夜來臨之前,不是夕陽無限好,像很多電影那樣描繪動亂或大戰前的寧靜和美好,而是黑雲壓城城欲摧,是大戰的預告和前奏。這個時代是萊特帽子店的日暮,也是奧匈帝國的日暮,

是奧匈帝國的統治者哈布斯堡皇室的日暮,是我們在童話中熟悉的茜茜公主和弗蘭茨皇帝的日暮。

《日暮》:誰能幫我看清楚這個世界?

《日暮》:誰能幫我看清楚這個世界?

《日暮》:誰能幫我看清楚這個世界?

《日暮》:誰能幫我看清楚這個世界?

影片的結局,戰爭爆發,奧匈帝國轟然倒塌,一段匈牙利的歷史戛然而止,留給我們更大的問題是,

戰爭和帽子店的這個故事之間,有著怎樣的因果聯絡?是什麼力量讓一個強大的帝國轟然倒塌,一種古老的文明化為灰燼?

我想,導演要探究的主題可能也正在於此。

如他在接受採訪時所說:

“我想要拍一部電影,關於一個年輕女性,

她的個人命運也影射了這個世紀的命運,個人故事和更大的歷史相互輝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