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筆墨精妙,蕙蘭衡鑑——關於清初王樸畫、陳奕禧書《歷代名姬圖》

作者:由 美術研究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1-05-25

秋風紈扇圖表達了什麼

中國畫向有“成教化,助人倫”的文化內涵,人物畫更有“明勸誡,著升沉”的功能。而在古代,仕女畫還有強調婦女品德操行、文化修養,以及讚頌婦女美麗或警示善惡報應的作用。如三國曹植在《畫贊序》中就稱:“見令妃順後,莫不嘉貴,是知存乎鑑戒者圖畫也。”宋人郭若虛在《圖畫見司志》中也稱:“歷觀古名人畫金童玉女及神仙星官中有婦人形相者,貌雖端莊,神必清古,自有威重儼然之色,使人見則肅恭有歸仰之心。”

筆墨精妙,蕙蘭衡鑑——關於清初王樸畫、陳奕禧書《歷代名姬圖》

自東晉顧愷之畫《列女仁智圖》(故宮博物院藏,宋摹本)《女史箴圖》(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藏,唐摹本)以來,這種宣教婦德女儀的仕女畫名作代不乏人,如唐人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遼寧省博物館藏,宋摹本)、周昉《調琴啜茗圖》(遼寧省博物館藏,傳仿本),宋代佚名《女孝經圖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金人宮素然《昭君出塞圖》(日本大阪美術館藏),南宋陳居中《文姬歸漢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元人錢選《真妃上馬圖》(美國華盛頓弗利爾博物館藏),明人仇英《人物故事圖冊》(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等,而王樸繪、陳奕禧書《歷代名姬圖》冊頁(曾藏溫州市博物館,現藏於溫州瑞雲齋),則是清初仕女畫的傑作。

這件絹本冊頁是清康熙三十一年(壬申,公元1692年)定州(今屬河北)同知(俗稱郡司馬,從六品官)蔡瑋(字景曹,號素心齋主人)請畫家王樸所繪。冊頁共有畫12開,題跋20開,王樸以工筆設色法繪製了春秋至明代12位著名的女子,在傳說中她們或以德行驚世,或以貌美傾城,或以身許國,或以愛感人,或有情有義,或才貌雙全,或輔佐英才,或臨危不懼。也有紅顏薄命者,令人感慨;妖冶誤國者,發人猛省;命運多舛者,讓人扼腕!她們的故事在民間為人津津樂道,成為文學、戲曲的創作題材。茲依此冊頁的贊助人即藏主蔡瑋題畫的次序,[1]對這12位女子的故事略作介紹如下:

(一)春秋時越國芋蘿山下若耶溪畔的浣紗美女西施。當時越國敗於吳國,越王勾踐臥薪嚐膽,並用大臣范蠡之計,將西施進獻給敵國吳王夫差為妃,致使好色的吳王沉湎其姿容而放鬆警惕,中了美人計,君臣離心,終被懷有復仇大恨的越王擊敗。西施後隨范蠡泛舟五湖三泖間,享盡兩人世界的自由。

筆墨精妙,蕙蘭衡鑑——關於清初王樸畫、陳奕禧書《歷代名姬圖》

(二)西漢景帝時四川臨富人卓王孫之女卓文君。她十七而寡,不甘寂寞,有次躲在垂簾後偷窺父親與客人司馬相如、縣令王吉談文論藝,被司馬相如隱約發現,乃撫琴彈《凰求鳳》之曲以挑之。文君心動,慕其才藝,竟連夜與司馬相如私奔,不惜隨夫當壚賣酒,自與傭人雜作,甘為窮人之妻。後來漢武帝即位,讀司馬相如所作《子虛賦》,大悅,召司馬相如入京作《天子游獵賦》,並賜官。司馬相如榮華富貴後曾有納妾之念,卓文君因作《白頭吟》以自絕,相如慚愧而止。

(三)西漢元帝妃子(婕妤)馮媛。她曾隨駕在上林苑觀獸鬥,忽遇大熊逸出柵欄,張牙舞爪直撲元帝,衛士及其他宮妃皆驚慌失措,馮媛卻臨危不懼,奮不顧身擋住大熊,居然震懾了這頭猛獸,保護了元帝,並因功立為昭儀。元帝死,哀帝立,她被傅太后誣以詛祝大逆,含冤服毒自殺。

筆墨精妙,蕙蘭衡鑑——關於清初王樸畫、陳奕禧書《歷代名姬圖》

(四)西漢元帝宮女王昭君,名嬙。她因不行賄而被宮廷畫師毛延壽醜化,失去受元帝寵幸的機會。後見漢匈戰事頻頻,便主動應徵要求北上和番,遠嫁匈奴呼韓邪單于,臨行受元帝召見,以美麗端莊而讓元帝后悔莫及,競下令處死毛延壽。王昭君北上途中彈琵琶以寄託出境時懷念鄉土、痛恨官吏無能的心情,纏綿悱惻,司者無不掩面而泣。她到塞外後與匈奴百姓友好相處,相夫教子,深受單于敬重,漢匈之間無戰事。王昭君去世後匈奴為其築青冢厚葬,以紀念她的和平善心及雍容大德。

(五)西漢成帝皇后趙飛燕。她原為陽阿公主家歌女,玉體輕盈,舞姿優美,被譽為“飛燕”。成帝微服過公主家作樂,見而悅之,召入宮中,大受寵幸,被封為婕妤,其妹亦被召為婕妤。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成帝不顧太后的反對,將趙飛燕立為皇后。趙氏姐妹專寵達十餘年之久,但無子,後宮有產子者輒為其所害。哀帝即位,尊為皇太后。哀帝死,被貶為庶人,自殺以終。

筆墨精妙,蕙蘭衡鑑——關於清初王樸畫、陳奕禧書《歷代名姬圖》

(六)東漢末中郎將蔡邕獨女蔡文姬,名琰。她聰明美麗,博學多才,深受父母寵愛。但生逢亂世,17歲喪父亡夫,後被擄入南匈奴營中,歸左賢王。居匈奴12年,生兩子。漢室權相曹操惜其才,並念老師蔡邕之情,遣使以金幣將蔡文姬贖回。她聞訊悲欣交集,歸漢途中作《悲憤詩》及《胡笳十八拍》,以傾訴亂離之苦及母子別離之情,愁緒斷腸,哀怨激越,催人淚下,為東漢末戰亂生活的真實寫照。她後來再嫁屯田都尉董祀,並因董祀犯死罪冒險向曹操求情,以辯才使丈夫獲救。可謂一生三嫁,坎坷離奇,才華橫溢,文傳千古。

(七)南北朝時期南朝齊東昏君侯蕭寶卷之寵妃潘妃。她原名俞尼子,又名玉兒,本為王敬則妓,有姿色,被蕭寶卷選為貴妃。蕭寶卷因慕宋文帝有潘妃而在位30年,乃改其姓為潘。蕭寶卷窮極綺麗,築神仙、永壽、玉壽三殿,鋪金蓮,令玉兒行於殿上,姿態婀娜,如花枝歡顫。蕭寶卷大悅,贊其“步步生金蓮”。蕭寶卷為政不仁,肆奪民財,誤國殃民,終被梁武帝圍攻,遭部下追殺於宮中。齊亡,梁武帝以侍中王茂言縊殺潘妃。

(八)隋末英雄李靖之妻紅拂女。她原名張凌華,為越國公楊素府中執紅拂的歌姬,因布衣李靖求見楊素,而慕李靖英才,與之趁夜私奔,並和李靖與劍俠虯髯客三人結為莫逆之交,在反隋建唐的風塵亂世中大顯身手,世稱“風塵三俠”。李靖後來被唐太宗封為衛國公,繪像入凌煙訇。傳說他尚著《李衛公兵法》等。紅拂女慧眼識英雄,大膽私奔,也成為唐代傳奇中的光彩篇章。

筆墨精妙,蕙蘭衡鑑——關於清初王樸畫、陳奕禧書《歷代名姬圖》

(九)唐玄宗楊貴妃之姐虢國夫人。有美色,嫁裴氏。後因妹楊貴妃得寵於唐玄宗,楊氏姐妹亦受寵遇,她被封為虢國夫人,與其姐韓國夫人、妹秦國夫人皆被賜第京師,出入宮掖。她貪得無厭,乃趁機廣受賄賂,窮奢極侈,霸佔民宅,干預朝政,勢傾天下。“安史之亂”時虢國夫人隨玄宗奔蜀,至馬嵬驛,楊貴妃被殺,她逃至陳倉,為縣令逮捕,窮蹙自殺。

(十)唐玄宗妃子江採萍,又稱梅妃。她九歲能頌《詩經》,以文辭出眾。選入宮後,更以文采、美色受玄宗寵幸,雖淡妝雅服,而姿態明秀,自比東晉才女謝道韞。楊貴妃專寵後,江採萍遭冷遇,被遷至上陽宮。唐玄宗有次忽然思念她,便將外國使者剛剛進貢的斛珍珠送至上陽宮,江採萍不受,以詩答謝曰:“桂葉雙眉久不描,殘妝和淚溼紅綃。長門盡日無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唐玄宗司後感慨萬千,命樂府演奏此曲,取名《斛珠》。

(十一)唐代武寧鎮守張建的愛妾關盼盼。她原為風塵女子,被張建用重金贖入府中,教她歌舞,寵愛有加。張建去世後她不嫁人,居燕子樓十餘年。白居易贈其詩曰:“黃金不惜買蛾眉,揀得如花三兩枝。歌舞教成心力盡,一朝身去不相隨。”關盼盼見後泣曰:“妾非不能死,恐人謂我公重色,有妾從死,玷公清範耳。”並作詩答曰:“自守空房斂恨眉,形同春後牡丹枝。舍人不會人深意,訝道泉臺不去隨。”遂不食而死。

筆墨精妙,蕙蘭衡鑑——關於清初王樸畫、陳奕禧書《歷代名姬圖》

(十二)明代廣陵太守之女馮小青,本名玄玄。她聰明美麗,10歲時遇老尼口授《心經》,一過成誦。馮小青還精通詩畫,文雅多才。後來父親在政治鬥爭中遇害,家道中落,她流落江南,嫁於杭州富人馮子虛為妾,夫婦恩愛。但子虛性懦弱,小青遭大婦崔氏虐待,逐出家門,並被幽居西湖孤山梅坡尼舍,不得與子虛相會。她每日以湖水為鏡,顧影自憐,百般委曲寓之於詩,撫今追昔,和血含淚,哀婉動人。有“瘦影自臨春水照,卿須憐我我憐卿”之句。又閱《牡丹亭》,觸景生情,有“冷雨幽窗不可聽,挑燈閒看牡丹亭。人間亦有痴如我,豈獨傷心是小青”句。最終被折磨煎熬而死,年僅十八。所遺詩文亦被焚燒殆盡。子虛傷感不已,泣血以終。

以上12位古代女子的故事傳說,雖版本甚多,但大致如是。明末清初流行的《浣紗記》《吳越春秋》《私奔相如》《凰求鳳》《卓女當壚》《昭君出塞》《昭君夢》《和戎記》《趙飛燕外傳》《樊姬擁髻》《文姬入塞》《文姬歸漢》《紅拂記》《風塵三俠》《春波影》《療妒羹》《風流院》等戲曲傳奇亦有不少描繪鋪衍。因此她們的入畫警世,也就不足為怪了。

筆墨精妙,蕙蘭衡鑑——關於清初王樸畫、陳奕禧書《歷代名姬圖》

贊助人蔡瑋從歷代名女中遴選了上述12位女子作為題材,請畫家王樸繪成冊頁。王樸這位康熙年間的畫家在畫史上記載甚少,乾隆時張庚《國朝畫徵錄》“郭昆、王樸”條稱其“字玉樵,保定人”,“以人物、士女名於北方”[2];嘉慶時馮金伯《國朝畫識》卷九“郭崑、王樸”條襲用張庚所記,別無新意[3]。同時的蔣怡亭《國朝畫傳編韻》卷四“王樸”條稱:字玉樵,保定人,工人物、士女,極有名於北方。”[4]道光時馮津《歷代畫家姓氏便覽》稱其為河北“保定人,工人物士女”[5]。同時的魯駿《宋元以來畫人姓氏錄》卷十五“王樸”條,載其“字玉樵,保定人,以人物士女名”[6]。這些記載陳陳相因,語焉不詳。王樸存世的作品也甚為罕見,除此冊頁外,僅有設色絹本《嬰戲圖軸》,現存天津市藝術博物館,為康熙十八年(己未,公元1679年)所繪,縱240釐米,橫114.2釐米[7]。因此這件《歷代名姬圖》冊頁成為彌補清代畫史對王樸記載不足的珍貴資料。

從此冊中我們可見王樸的畫風細膩,構圖巧妙,設色精緻,線條流暢,意境高雅。畫中人物或臥或坐,或舞或動,或浣紗,或當壚,或梳妝,或騎馬,或撫嬰於水岸,或伴幼於氈帳,形態豐富,各有韻致,使全冊呈現出不同的面貌,多姿多彩。他熟諳故事人物的精神面貌,以形寫神,故而尤為生動。此外,王樸除仕女外亦擅長描繪各式人物,凡男女老少,傭僕護衛,帝王豪傑,亦都各得其妙。他更能造景布物,山水、花卉、禽鳥、動物、鞍馬、屋木等穿插圖中,即便朔方穹帳、江南桃柳,也因物造型,各有千秋。

王樸在捕捉故事情節、突出人物個性上尤見功力,使得人物風貌與故事主旨相互輝映,引人入勝,過目難忘。如繪西施時,他取浣紗之景,以寫其純潔美麗之質;繪卓文君時,取當壚之景,以寫其舍富為愛之情;繪馮媛時,取擋熊之景,以寫其奮起護君之勇;繪王昭君時,取氈帳伴子之景,以寫其為漢和親之善;繪趙飛燕時,取婀娜起舞之景,以寫其媚君誤國之心;繪蔡文姬時,取母子依戀之景,以寫其內心矛盾之苦;繪潘妃時,取觀宮女澆花之景,以寫其優渥宮中之雅;繪紅拂時,取旅舍梳妝之景,以寫其風塵僕僕之狀;繪虢國夫人時,取騎馬回宮之景,以寫其貴極一時之寵;繪江採萍時,取依床而臥之景,以寫其冷宮寂寞之孤;繪關盼盼時,取臨樓思慮之景,寫其守寡惆悵之態;繪馮小青時,取獨坐幽窗之景,以寫其孤苦懷夫之形。就中褒貶,惟妙惟肖,一一溢於圖上。

除主題分明外,王樸注意以佈景來增強故事的情節感,既有立體與層次的配合,又有整體與細節的互動,從而使得人物故事更為生動曲折,達到畫中有形、畫中有詩、畫中有情、畫中有意的創作目的。如繪西施時,配以桃紅柳綠、山色空濛的江南村景,以顯其天然之美;繪文君時,綴蘭花、綠竹以喻其高雅脫俗;繪馮媛時,以遁入松下儀仗的凌亂來反襯其英勇;繪昭君時,以匈奴剽悍的馬隊來說明其和親的功德;繪飛燕時,以君王及宮女侍者的沉湎來彰示其妖冶亡君;繪文姬時,以南來北往的蘆雁表達其家國愁思;繪潘妃時,以滿地的金蓮來反映其得寵;繪紅拂時,以旅舍飼馬來顯示野店的風情;繪虢國夫人時,以宮中的雲彩來表達帝室的堂皇及權貴炙手可熱的氣勢;繪江採萍時,以宮女調戲鸚鵡來吐露其內心的無聊;繪關盼盼時,以空曠的庭院揭示其不盡的惆悵;繪馮小青時,以烏雲滿天來形容其被壓抑的心境。

王樸不僅注重構圖的大旨與細節,而且善於落墨用筆敷彩去描繪和造型,如《江採萍圖》《趙飛燕圖》中絲織屏風及竹簾的半透明感,《虢國夫人圖》中衣衫的下垂感、飄逸感、輕柔感,《蔡文姬圖》中蘆葦隨風而起的蕭瑟感,《馮小青圖》中雲煙變幻的流佈感,《西施圖》中山水的平遠感、深遠感與高遠感,凡此等等,皆表現得活靈活現,與一般工麗精緻的裝飾畫大相徑庭,甚有生機。誠如陳奕禧在扉頁題跋中所說,“保定王玉樵,高蹈遺榮,讀書善解,縱遊吳越燕趙間,登臨詠歎之餘,輒取其胸之所發,寄為繪事,山水、人物、翎毛、花草無不能,緣其既綜古法,又默察其所以然之理,故下筆無不妙”,“隨事模寫,佈置如生”。[8]我們不難看出,王樸不僅工人物、仕女,而且善畫山水、花鳥、動物等,既好讀書,又行萬里路,是位善於繼承傳統,又善於思考,富有書卷逸氣的工筆畫家。

王樸歷時半年方完成此12幀圖,平均每幀需時半個月之久,可見其以史為圖、以圖述史而深思熟慮、傾心用功之深。圖畫完成後,蔡瑋又請當地有名的才子管若安為之作文或題詩,以增加冊頁的藝文內涵。管若安有“燕南雄傑”之稱,他對每圖所題的詩文不僅切中畫意,而且有詩畫互補、相得益彰之趣。現分述如下

(一)題西施圖:“若耶溪上浣紗頻,一入吳宮寵在身。羞殺會稽半萬士,足當君子六幹人。爭傳南國無雙貌,不許東鄰更效顰。從此薴蘿顏色冷,桃花流水總非春。穠桃淡柳俯溪潯,誰分尋常老織紅。七里山塘宮草茂,三江烽火甲兵臨。沼吳自是君王事,近越殊非賤妾心。何似扁舟歸去好,五湖煙水任浮沉。”此詩從西施浣紗諸暨,寫到其隨范蠡泛舟五湖,更將東施效顰的故事穿插其間,講述了她充滿傳奇的一生,既表彰她的滅吳之功,又稱讚她的美貌無雙;既頌揚了她的愛國情懷,又謳歌了她在功成之後追求自由的生活,使畫面上西施浣紗的形象更具麗質天生之美。

(二)題卓文君圖:“犢鼻穿來回盼睞,酒肆臨邛人盡怪。誰能俛首過青帘,真—似、金錢會,漁郎不向長街賣。千古當壚無此態,臉際芙蓉眉際黛,總饒典卻鷫鸘裘,償不盡、風流債,文園病渴何其憊。”此詩講述卓文君與司馬相如隔簾相愛的故事,以及卓文君從富家女淪為貧窮妹,與繫上犢鼻褌(即圍裙)的司馬相如一起當壚賣酒,為了愛情,她甚至典當裘衣過苦日子,歌頌了卓文君追求自由的愛情,更讚揚了她的高雅旨趣,也講述了司馬相如後來雖拜封孝文園令,卻因病被免職的故事,深化了圖畫的內涵,突出了卓文君的天真可愛。

(三)題馮媛圖:“建章之傍,上林千章。菁蔥蓊翳,鬱乎蒼蒼。乘興(輿)遊幸,和鸞鏘鏘。軼材之獸,毛髮異常。破棧而出,孥攫騰驤。宮嬪辟易,天子律徨。倒伃獨立,挺身以當。獸在得人,其氣則降。互犯至尊,何惜自戕。士奮厥武,擊之而僵。寵緣茲渥,禍由此長。中山就國,從子一方。愛厥苗裔,禱祀邀祥。誣以詛祝,謁者監張。後也自殺,波及宜鄉。嗚呼噫嘻!入宮見妒,長信昭陽。蛾眉不讓,況此忠良。”此詩講述了馮媛奮勇救元帝,受寵遭妒,元帝死後她被誣陷而服毒自盡的悲慘故事。既歌頌了她的英勇,因禍得福;又感慨命運對她的不公,因福得禍。福禍無常,令人一唱三嘆,同情不已,而對她的英勇救元帝更生欣佩。

(四)題王昭君圖:“欵塞和親事可嗤,雲鬟高髻即藩籬。後宮多少良家子,為國分憂知是誰。有美一人毅然起,願以微軀嫁遠陲。再拜辭鑾金殿上,容光飛舞暎罘罳。君王重信輕紅粉,便殺毛延壽也遲。不是畫圖微點汙,長門爭得見天姿。昭陽多少爭妍者,難保官家寵不移。何似琵琶彈毳帳,妝成誰敢妒蛾眉。單于圍合陰山下,駝得黃羊雉兔馳。老嫗報來回獵馬,葡萄應進酒盈卮。玉關空老幽燕將,紫塞無聞觱篥吹。漢帝籌邊憑粉黛,呼韓稽顙為閼氏。吁嗟一代容華盡,不把黃金買畫師。漫說紅顏無傲骨,至今青冢草離離。”此詩敘述了王昭君為國分憂的高尚德行,鞭撻了漢元帝的昏庸、毛延壽的奸佞,道出了呼韓單于對王昭君的愛護和敬重,點出了“英雄難過美人關”這一令人深省的現象,使隱於畫面的豐富背景內容—— 得以展現,從而加深了畫面的藝術魅力。

(五)題趙飛燕圖:“太液池中菡萏開,避風臺下水瀠洄。蓮花人面嬌相暎,舞態蹁躚掌上回。紫文桂枻沙棠舸,佽飛暗引黃金鎖。雲母妝成彩鷁飛,翠纓結處留婀娜。帝眷潛移欲怨誰,三千寵愛在昭儀。宮裡傳聞歌赤鳳,蛾眉不肯讓連枝。美人美人何媚嫵,幾載朱門教歌舞。教成歌舞啄皇孫,至今猶恨陽阿主。”此詩前半部分描繪畫面上趙飛燕輕歌曼舞的場景,包括太液池蓮花的盛開,宮船的華麗等,較為細膩,充滿了歡悅之情。後半部講述了趙飛燕專寵擅權後的劣行,表達了後人對她的痛恨,甚至有責怪陽阿公主當年允她入宮之意,充滿了怨悔之情。前後詩文情感的兩相比較,折射出“美女移人”的哲理,令人深思不已。

(六)題蔡文姬圖:“為惜蛾眉塞外殘,千金誰肯付呼韓。憐才競不遺閨閣,此事於今讓老瞞。芳心競付左賢王,一拍笳聲一斷腸。有女如斯仍薄命,令人千古嘆中郎。穹廬帳外草蕭蕭,鴻雁高低漢塞遙。不是不知悲異域,膝前二子正垂髫。六齡態辨琴絃斷,絕代聰明屬翠鬟。即在便應嗟薄命,傷心不獨在紅顏。”此詩前半部分讚頌曹操這位梟雄以重金贖回小師妹蔡文姬的義舉,感嘆鴻儒蔡邕去世後愛女遠嫁的家庭悲劇,更感慨才女蔡文姬競與武夫左賢王結成金玉良緣。後半部則借蔡文姬《胡笳十八拍》的詞意,描繪了畫面所表達的蔡文姬母子情深的意境,從而引出了“紅顏薄命”的千古話題。

(七)題潘妃圖:“侍女灌盆花,寒梅才吐玉。滿地布金蓮,君王看不足。寶卷自亡國,宮中起市闤。笑他王茂鄙,歸罪與紅顏。

珠玉委泥沙,銀瓶辭素綆。九鸞釵總留,何異胭脂井。奪國殺婦人,蕭梁空號武。終不負東昏,玉奴猶可取。”此詩前半部述齊朝東昏君侯蕭寶卷好色亡國,以及梁朝大將王茂的無知,競將齊亡歸罪於潘妃。後半部不僅同情潘妃的被縊殺,更稱讚她有忠於東昏君侯的氣節,表達了詩人對“紅顏禍水”說的男權主義之鞭撻,頗有新意。

(八)題紅拂圖:“絕代有佳人,執拂藏朱戶。鬱此英俊姿,羞與粉黛伍。偶窺李藥師,知為王者輔。可以託終身,潛蹤出公府。赫赫上公威,視之如朽腐。束裝偕遠遊,此身才有主。茅店暫居停,蕭然對環堵。曉鏡翠雲寒,秋林紅葉舞。虯髯策蹇來,坐起驚相睹。姓氏偶然通,遽與訂同譜。何嫌復何疑,各各談肺腑。藥師一布衣,虯髯行踽踽。俱於落落時,邂逅能相取。驪黃牝牡外,物色龍與虎。悠悠者其餘,碌碌何足數。巾幗豈尋常,俊眼足千古。”此詩前半部寫紅拂女私奔之故事,後半部寫其俠義之故事,既宣揚了她的慧眼識英雄,又歌頌了她不甘碌碌於訇訇的豪情。

(九)題虢國夫人圖:“雲幕之親在椒房,三姨太真姊妹行。就中虢國尤輕揚,態濃意遠不可望。炙手可熱勢莫當,平明起理淺淡妝。煙籠芍藥待朝陽,愛騎驄馬向朝堂。素面輕衣珥明璫,寶勒雕鞍金華??

筆墨精妙,蕙蘭衡鑑——關於清初王樸畫、陳奕禧書《歷代名姬圖》

。黃門端秀鞚紫韁,六龍西指蜀道長。華清溫泉鎖沐湯,長安水邊麗人藏。新蒲細柳何若涼,剩有當年遊冶場。”此詩闡釋了虢國夫人炙手可熱時的輕揚神態,加深了畫面上她騎馬回宮時旁若無人的意趣,更引起對世事滄桑、人生無常的感嘆。

(十)題江採萍圖:“天香馥郁鬥紅紫,五色紛披當戶戺。繡闥絲(都)小篆煙,早紗帳底眠妃子。錦衾爛兮角枕粲,明珠為璫翡翠珥。公子金衣不敢啼,日長青瑣難移晷。一泓秋水浸明霞,霧裡花枝差可擬。侍女閒將紅豆拋,雪衣架上調紅觜。綠窗人靜寂無譁,絮語傳來驚不起。夢入華清官有無,三郎何處尋芳蕊。”此詩將圖中江採萍幽居失意的神態作了進一步的刻畫,彷彿秋水明霞、霧裡花枝,只有如幻如夢之空境,而無現實真愛情。更以侍女的無聊加強了這一失寵冷寂之景,殊為傳神。

(十一)題關盼盼圖:“燕子樓何在,千秋尚著名。闌干橫曲曲,桂影自盈盈。無復人間意,相隨地下行。大都緣正氣,不獨為多情。殘燈秋夜裡,照此翠蛾顰。恐累尚書德,難辭世上嗔。寧甘居靜室,非不肯殉身。那為香山激,才知苦節真。禁足高樓上,獨眠起自遲。玉簫聲久澀,瑤瑟軫長離。木棋尚書墓,香消太傅詩。此中無限意,那許舍人知。”此詩道出了關盼盼寡居燕子樓的苦心,也寫出了關盼盼最後的以死表白,尤其是“木棋尚書墓,香消太傅詩”,既殘酷又壯烈,為看似寧靜的畫面增添了濃郁的悲劇色彩,令人唏噓不已。

(十二)題馮小青圖:“語云:紅顏薄命。信斯言也,宜莫如小青。蓋不紅顏而薄命者,有之。紅顏矣,命安得不薄!則小青之鬱郁以死也,亦無足怪,乃世多傷之者,徒以懦夫妒婦之為禍甚慘耳!向使小青為中人婦,白首相依,泯泯以沒,與草木同腐,亦安能膾炙於天下之口也耶!則小青之鬱郁以死,適所以顯之也。所可惜者,生平著作,悉付之祖龍一炬耳。然存此數章,已足不朽,即‘冷雨幽窗’一詠,非具達人之見者不能道。出崑山片玉、桂林一枝,便為名寶,多也云乎哉?而小青傳矣。”此段跋文道出了管若安觀圖後的感受,既同情才女小青之遭妒殞命,又為其紅顏薄命但能殘存詩作而欣幸。

管若安這十二篇題跋,不但詩文優美,遣詞典雅,而且筆含濃情,概括了這些歷代美女的不同際遇,使人看圖讀文,遐思不盡,彷彿見到這十二位美女各自演繹著人生中最為精彩的篇章,折射出時代之鏡的變遷之光,訴說著命運的多舛,人生的無常。她們的喜怒哀樂雖是雪泥鴻爪,卻是後世警戒,反映了當時“尤物移人”“紅顏薄命”的普世觀。

這些詩文還顯示管若安對歷代名姬故事的熟悉,也體現了他對圖畫境界的領悟,文簡詞美,情深意切,豐富了畫情,深化了畫意,貼切感人。可惜這位富有才華的詩人卻不見於史書記載,《清詩紀事》《清人室名別稱字號索引》及《三十三種清代傳記綜合引得》《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等書中亦無其片言隻字,若非此圖的倖存,其人其詩幾乎瀕於湮滅。

《歷代名姬圖》冊頁不但詩畫並茂、文圖互補,而且陳奕禧的書法尤為其增色。雖然贊助人蔡瑋、詩人管若安史無記載,畫家王樸的史料亦僅有片言隻語,但陳奕禧卻是清初“行書四大家”之一,與王士宏、何焯、姜宸英齊名,有不少墨跡詩文存世,因而陳氏的題冊更能彰顯這件寶貴的圖冊在清初藝術史上的地位,具有詩文書畫俱佳的典雅品質。

陳奕禧(公元1648年—1709年),浙江海寧縣鹽官鎮人。原名熹。字六謙、子文、文一,號香泉,晚號葑叟。他擅詩文,年輕時曾以“斜陽—川汧水北,秋山萬點益門西”詩句,受賞於他的老師王士禎。他還好金石收藏、書法藝術,曾著《金陵金石志》。但陳奕禧卻科場不利,屢試不第,乃以歲貢生入仕。據其所著《綠蔭亭集》等書的記載,他曾於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十六年(公元1677年)進京謀取功名,後於康熙二十年(公元1682年)獲任山西解州安邑縣宰(正八品),曾出差四川、陝西及蘭州等地,公務之餘,遍訪金石碑刻,著《益州於役記》《唐昭陵事蹟考略》《金石遺文錄》《皋蘭載筆》等。以後又調任河北定州深澤縣宰,並於康熙三十年(公元1692年)冬應其上司定州同知蔡瑋之請,為王樸《歷代名姬圖》冊頁書寫管若安詩文,並作題跋。

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陳奕禧47歲時奉調入京,初為戶部司農尚書郎(從七品),後升任戶部左司郎中(正七品),分管通州大通橋政務。[9]也許是命運的安排,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七月十一日,皇太子(即後來的雍正帝)乘船經過通州,陳奕禧以擅詩文書法而被召入船中,揮毫於絹素,受到皇太子的賞識。皇太子還乘興將自己所作詠盛京(今瀋陽)的詩作請陳奕禧欣賞,兩人談文論藝甚為相得。此後,陳奕禧在皇太子的推薦下有機會去南書房,並得到康熙皇帝所賜“日巖”墨寶。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704年),陳奕禧57歲時擢任貴州石阡府知府(從四品)。任滿後返京述職,康熙帝令其將御書碑文繕寫勒石,昭垂永久。陳奕禧在京中以藝文聲名日著,曾為王原祁、禹之鼎、王??等畫家題畫。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他轉任江西南安知府,任上興文教,修學宮,主持《南安府志》的編修,次年因病逝於南安。雍正帝即位後追慕其藝風,於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命人將其書法勒石,並拓成《夢墨樓帖》十卷,貯於內府。[10]

陳奕禧尚著有《春靄堂集》《金石遺文錄》《葑叟題跋》,編有《予寧堂法帖》等。其事蹟亦見於《清史列傳》卷七十。[11]

陳奕禧擅行書,所作富有書卷氣,這得力於他對碑帖的搜採與借鑑。他的書體沉著渾穆,靈動有力,既得羲、獻之雅,又得米、黃之逸,瀟灑爽朗,典雅從容。他強調行萬里路,“只為胸中多幾百卷書耳”,又注重“樂琴書以消憂”“大塊假我以文章”,因此他的書法具有學司根底及樂觀情趣,頗為自由天真,世稱“香泉體”。不僅載譽朝野,而且受日本國王喜愛,以重金購藏,今日本山本悌二郎、本間鐧太郎、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及浙江、四川、安徽、廣西博物館等皆藏有其書跡,為世人所珍寶。

毋庸諱言,陳奕禧自受到皇太子賞識後,官運亨通,才名大著,但他的詩文書法基礎都是年輕時打好的。從這件尚未顯貴時所書的《歷代名姬圖》冊頁中,我們不難看出他書法的優秀。如他書寫管氏題畫詩文,行書流暢自如,氣韻相貫,十分生動,頗有天馬脫御、追風逐電的縱橫氣勢,結體跌宕起伏而神完氣足,筆勢靈活道勁而逸趣橫生,此外12篇書法又各具姿色,或放或收,或獷或秀,蕭散雍容,和而不同;至於他行草自書題跋,更是迅疾而不失沉雄,簇簇如行蠶,閃閃若飛電,尤為豁達爽朗,洋溢書卷之氣。無怪乎王士禎《分甘餘話》要稱他為“米元章、黃伯思一流人也”,也無怪乎蔡瑋慧眼識人,堅請陳奕禧為王樸畫冊書寫題語,欲使此冊頁名垂清初畫史了。

蔡瑋贊助創作《歷代名姬圖》冊頁的康熙三十年(公元1692年),是北方藝術環境較為特殊的時期。當時風行大江南北的“四僧”“野逸派”,影響並未及於幽燕,而後來受朝廷推崇的“四王”“正統派”,是時尚未得到朝廷青睞,雖然清代宮廷畫院較為繁榮,但在順治乃至康熙前期卻默默無聞,原因是皇帝忙於平叛、統一等政治、軍事、經濟要務,而無暇顧及美術,故史書亦無當時宮廷畫院的記載。[12]隨著政局的日趨穩固,經濟的逐漸恢復,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皇帝出於政治的考量,乃命山水畫家、都察院左都御史宋駿業主持繪製《康熙南巡圖》,以為其樹碑立傳,這時繪畫的“成教化,助人倫”功能才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作為熱愛藝文的地方小官蔡瑋,產生以史為鑑、以畫述史的想法,也就頗為自然了。

而此冊頁的可貴之處在於它並沒有皇室的審美趣味,而是反映了當時社會中下層人士的思想意識,即希望朝廷清明、社會安定、戰亂消失、民族和睦。這既是這些地位不高的贊助人、作者的想法,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當時民眾的普世心態。“筆墨當隨時代”,從這個意義上看,《歷代名姬圖》雖然寫的是歷史,卻具有反映現實的意義。

《歷代名姬圖》冊頁還具有濃郁的文人趣味,畫求意境,詩求雅逸,文求曠達,書求俊爽,作者們從豐富的歷代典籍中捕捉人物最感人的形象,結合自己飽遊飫看的閱歷,寫出美女的精神狀況,稱頌王昭君、蔡文姬與少數民族的和睦相處,表彰西施愛國之忠、馮媛護君之勇,讚揚卓文君、紅拂女的追求自由愛情,鞭撻趙飛燕、虢國夫人的跋扈禍國,同情潘妃的蒙禍、關盼盼的含冤,痛惜江採萍的受冷遇、馮小青的遭妒忌,從而讓這群身世不同、經歷不凡的歷代名姬所演繹各具特色的悲歡離合故事,成為後人的處事衡鑑,藉此吐露人們企盼愛情美滿、家庭幸福的良好願望。

僅此幾點,即北方的民間審美趣味與文人審美趣味,就足以體現《歷代名姬圖》冊頁的藝術價值,使之成為彌補清初畫史上某些缺憾的佳作。

雖然在中國古代有不少美女圖名作,如明人唐寅《吹簫仕女圖》(南京博物院藏)《秋風紈扇圖》(上海博物館藏),文徵明《湘君、湘夫人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明末清初陳洪綬《對鏡仕女圖》(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藏)等;也有不少單個美女故事圖,如唐人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卷》、金人宮素然《昭君出塞圖》等。但至清康熙前期,作為眾多的美女故事圖卻存世無幾,僅有傳為東晉顧愷之《列女仁智圖》《女史箴圖》,五代周文矩《宮中圖》(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大都會博物館、哈佛大學福格博物館分藏,南宋摹本),宋人佚名《女孝經圖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明人仇英《人物故事圖冊》,明人佚名《千秋絕豔圖卷》(中國歷史博物館藏)幾件而已。這自然與歷代眾多美女故事圖創作的難度較大有關。

將王樸繪《歷代名姬圖》冊頁與上述幾件名作相比,不難看出此冊頁在藝術構思與創作上有其明顯的特色。

一是將歷史作為教材,採錄正反各方面具有典型的故事作為畫題,內容較為豐富繁雜。與顧愷之《列女仁智圖》《女史箴圖》專選淑女入畫,宋人佚名《女孝經圖卷》專以婦道孝悌為旨,或明人佚名《千秋絕豔圖卷》以美為標準的選題不同,《歷代名姬圖》不僅內容豐富,而且能從民族、國家政治變化的大背景中來選擇不同出身、不同性格、不同命運的美女故事入畫,她們或悲或歡,或褒或貶,坎坷變化的經歷大多與家國之變有關,因此其借鑑性的範疇與內涵更為廣泛全面,也更能符合清初社會人心由亂思治、嚮往民族和睦、社會安定的現實。

二是這些歷代名姬的故事具有較深的警示意義,不僅關乎女子道德,而且還涉及政治、軍事、民族等問題,富有“成教化,助人倫”的教化作用。其文化內涵既比《女史箴圖》《列女仁智圖》《女孝經圖卷》倡導的婦德母儀要勝出一籌,更為仇英《人物故事圖》所述“貴妃曉妝”“南華秋水”“吹簫引鳳”專寫貴婦人優雅閒適之趣所莫及。

三是構圖、造型、刻畫的精美洗練,具有較強的文學故事性。王樸不僅突出了人物主角的中心地位,而且善用配角、佈景來深化剎那間的氣氛,烘托出人物的形神生機,與《列女仁智圖》、明人佚名《千秋絕豔圖卷》僅勾勒單體人物,故事性沒有得到強化,自然要更富有藝術感染力。

四是詩文與書法、繪畫的相得益彰,具有綜合之美。如果說上述諸圖中以明人仇英《人物故事圖冊》技藝最高,構圖飽滿,刻畫與設色纖細而具體,頗為精到,代表了歷代仕女圖的較高藝術水準,那麼《歷代名姬圖》冊頁則是後來居上,不僅王樸秉承仇英的細巧精緻畫風,而且更有管若安優美之詩文、陳奕禧瀟灑之書法,使得全冊頁內容變化多端,情感激越豐富,另有贊助人自書收藏之旨趣,這些皆給冊頁增添了濃郁的書卷逸氣和史料價值,令人刮目相看。1986年謝稚柳先生見到此圖冊,欣然為題“歷代名姬圖”數字,付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就中亦可見其藝術性的非同一般。

單國強先生曾稱:“仕女畫在中國傳統繪畫中屬於人物畫的範圍,但由於它以女性人物為主要描繪物件,並透過塑造優美動人的婦女形象,來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傳達特定的藝術趣味和審美觀念”,“它已成為中國繪畫中的一個獨立畫科,所形成的藝術傳統還一直延續到今天,對當代的國畫、年畫,以及牙雕、玉器、雕漆、宮燈、花絲鑲嵌等工藝品產生著不可忽視的影響。”“研究仕女畫是弘揚祖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必要課題。”[13]這件一度隱而不彰的《歷代名姬圖》冊頁,正是反映了清初的社會生活,藝術地傳達了人們希望社會安定、民族和睦、家庭幸福的訴求,它不僅彌補了清初北方繪畫的某些空白,而且還將中國古代仕女畫推向較高的水準。藏家得之,宜珍宜寶。我有幸獲觀此冊頁,感慨良多,因披覽圖籍文獻,不厭繁瑣,對其作番考察,既述觀感,又能補充過去學習清代美術史的不足,更祈方家不吝指正為感。

任道斌於杭州思嘉室

(此文在撰寫過程中得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專家李世愉研究員、浙江大學清詩專家朱則傑教授、中國美術學院圖書館曾四凱博士以及中國美術學院博士後流動站蘇金成博士等人的幫助,特此致謝!)

註釋:

[1]《歷代名姬圖》為書畫合冊,一畫一書,各12開,每開縱66釐米,橫44釐米.絹本,設色畫,王樸繪圖,陳奕禧作書法。冊首陳奕禧又題“蕙蘭衡鑑”,計四開:題冊二開。蔡瑋題冊二開。蔡瑋題冊雲:“蓋聞北方殊麗,傾國傾城;南地名姝,無雙無對。六如偈送錢塘妾,爭傳學士之書;八斗才逢洛水神,徒有陳王之賦。膩脂兩靨,偏飛芍藥之花;石黛雙眉,淺淡翠微之色。要皆輕盈窈窕,修來冶豔之容;綽約風流,短盡環奇之氣者也。王子玉樵,摩詰後身,保易佳士,胸藏丘壑,筆轉化工。圖蕉帶雪,深通畫裡禪機;繪水有聲,不愧古人能事。頰上添毫而欲活,眼中掐指以如生。妙選豔姿,同登素帳。冬爐夏扇,六閱月始告成功;春蕙秋蘭,十二幅便堪傳世。芋蘿村女,能沼吳宮;司馬琴聲,曾挑卓氏。芳心欲赤,獨拼粉黛立熊前;冢草猶青,一曲琵琶彈塞上。隨風飈去,翠纓何必結長裙;按拍吹來,綠鬢還能歸絕域。玉奴亡寶卷,宜其竟遇蕭梁;靈石識虯髯,不獨能知李靖。空留羅襪,綺紈傳玩於馬嵬;淡掃蛾眉,蹀躞嬌駝來象闕。廿載冰霜拋玉軫,空嗟燕子雙飛;五更風雨送梨雲,願作蓮花並蒂。雖明眸皓齒,罔別妍媸;而靜女妖姬,自分臧否。先民有訓,尤物移人。露華偏溼蕊珠宮,觸目警心而自戒。豔骨已成蘭麝土,閒情室欲以何求。時據烏皮,頻翻緗帙。夫亦曰風曰雅,不遺正變之音;為貶為褒,聊寓陽秋之意云爾。爰綴小言,志諸末頁。壬申嘉平月,素心齋主人蔡瑋漫題。”鈐印:蔡瑋之印(白文)、景曹(白文)、紉秋蘭以為佩(朱文)。

[2]盧輔聖.中國書畫全書:第十冊[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439.

[3]盧輔聖.中國書畫全書:第十冊[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637.

[4]盧輔聖.中國書畫全書:第十冊[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888.

[5]盧輔聖.中國書畫全書:第十一冊[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52.

[6]盧輔聖.中國書畫全書:第十三冊[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584.

[7]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中國古代書畫圖目:第十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238.

[8]陳奕禧題冊雲:“唐宋大家善畫者,垂至於今,積數百年久而益傳。其中都具神理,人已含造化之巧,以人力奪天工。或山水、人物、翎毛、花草,各以得名.然皆須博識窮精,身心焦思,累日彌年,極其境趣。至於變幻莫測,一幀留世,使人爵之,心目相感,如睹真形,不知其須筆研粉飾而出,非由學問淵邃,研通眾妙,無以與於此也。保定王玉樵,高蹈遺榮,讀書善解,縱遊吳越燕趙間,登臨詠歎之餘,輒取其胸之所發,寄為繪事。山水、人物、翎毛、花草無不能,緣其既綜古法,又默察其所以然之理,故下筆無不妙。郡司馬蔡公擇古名姬,屬玉樵為圖十二章,隨事模寫,佈置如生。管子若安每圖各予題詠,命禧書之。玉樵之畫,當世高手也。若安之詩,燕南雄傑也。禧俗吏耳,操筆居其後,且昧於八法,相形之下,不幾慚負無地乎誰辭何?蔡公不許,為勉成之,再題其意之所存若此。倘有觀者,以畫、詩、字三絕稱歎,則禧將掩面避舍之不暇矣!屬吏海寧陳奕禧並識。”鈐印:陳禧印(白文)、陳子文印(白文)。

[9]“戶部司農尚書郎”俗稱“郎曹”,陳奕禧有“農官大夫”、“司農尚書郎”之印;“戶部左司郎中”亦稱“觀察使”,故他還有“權觀察使”、“左司郎中”之印,見上海博物館編《中國書畫家印鑑款識》,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1049頁。

[10]陳奕禧自用有“石阡太守”“南安太守”及“御賜日巖”等印,見《中國書畫家印鑑款識》,第1048—1049頁。

[11]清史列傳:卷七十一(第十八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7:5820有關陳奕禧史料,尚見於王士禎《分甘餘話》、楊賓《大瓢偶筆》。

[12]華彬.中國宮廷繪畫史:第七章[M].瀋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03.

[13]單國強.古代仕女畫概論[M]//中國曆代仕女畫集.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石冢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