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書中自有“理想居所”

作者:由 中國經濟網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2-02-16

魚鳥共樂的樂什麼意思

說到“房子”,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是老百姓的“頭等大事”。回顧往昔,先祖們在“住”與“築”上付出了難以想象的努力,無論是唐代的“自雨亭”和涼殿、宋代的西園相聚,還是明代的“聽松濤鳥韻”園林……當我們讀到歷代文人學士所寫的有關建築之文,不禁對古代建築之美心馳神往。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黃嵐

唐代:《池上篇》《竹裡館》 親近自然,以天地為屋宇

“十畝之宅,五畝之園。有水一池,有竹千竿。”在中國古典園林的發展過程中,唐代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時期,而古人的居住理想,白居易在《池上篇》有過描繪——需得有宅有園,有池有竹。從白居易的筆下的描述中,不但能看到中式的棲居美學,透過“宅院一體”的居遊觀,也能體會到唐朝人對待自然的態度。

據歷史記載,白居易一生旅寄多方,曾有過三次買房經歷,從農村庭院、京城宅邸一直搬到了洛陽別墅,畢生願望是求得一處良宅。這位唐代才子對於鑑賞園林很感興趣。白居易筆下的園林,開闊的水面成為整個園林景觀的主體,在這個水面上漂浮著三座小島,這種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格局,正如傳統“一池三山”的園林模式。

一切並非紙上談兵,白居易放下紙筆捲起衣袖,按照自己熟悉的詩論或畫論,來建造心目中的建築與園林。他一生曾建造過四個園,其中較為出名的江西“廬山草堂”,是他在山水名勝中尋求出塵隱匿之地。“勿謂土狹,勿謂地偏。足以容膝,足以息肩。”陋室之趣在於親近自然,哪怕地方小一點,地點偏一點。這種想法與詩人王維十分相似,王維曾在輞川山谷蓋起了一座別墅,是精心修建的居所,亦是園林。園中散佈二十景,王維即景賦詩寫下《竹裡館》: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盛唐的璀璨繁華之下,一座園林、一方宅院,看繁花在風裡、在暮色裡、在月光裡搖曳,風雨和美景都可以被切身感受。

宋代:《飲湖上初晴後雨》《滄浪亭記》 園不在大,而在精緻之美

宋代是私家園林建造勃興的時期,也是一個園林文學創作興盛的時期。出於對建築和園林的嚮往,作為宋代文化典範的蘇軾同樣喜愛造園。你或許不會想到,蘇軾這位大名鼎鼎的文學家和書畫家,竟然同時也是一位整治西湖、美化環境的“規劃師”“建築師”及“造園師”。“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可否還記得,蘇軾在《飲湖上初晴後雨》一詩中,把西湖比作西子,成為千秋定論。

據聞蘇軾造園“園不在大而在精”,這種悠然閒適的生活與創造生活的狀態,意在強調閉中求闊、以小中見大的豁達之氣。這令人想起宋代詩人蘇舜欽和他的“滄浪亭”。

滄浪亭建於宋代慶曆年間,北宋詩人蘇舜欽被革職後來到蘇州,購買下了蘇州南園中一塊廢地,然後建造了這座園子,隨後又寫下了《滄浪亭記》。滄浪亭的特別之處在於,這裡的園林三面臨水、對外開放,並不像其他私家園林那般封閉。滄浪亭的格局很獨特,園子內部的水池很小,景色以假山為主。這座以“竹”為主題的清幽之地,立山隔廊透竹看水,是一大妙筆所在。在《滄浪亭記》中這樣記載,“予時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則灑然忘其歸。觴而浩歌,踞而仰嘯,野老不至,魚鳥共樂。”逍遙自在的蘇舜欽乘著小船,穿著便服到亭上游玩,時而把酒賦詩,時而仰天長嘯,只與魚鳥同樂。

居,首先要安身,繼而就是避暑與禦寒,然後也得有情趣。我們嚮往古人清遠、幽淡的意境,是因為居得精雅、情趣,無論古今,這是理想,也是夢想。

明代:《園冶》《長物志》 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如果說宋代園林建築的特點是天然雅緻,那麼去到明代,這種追求細節的精神便愈發精益求精。

說到明代傳統園林知識的文學作品,一定非《園冶》莫屬。明末有個有趣的人,名計成,他寫了這本有趣的書,為後人傳授了“相地合宜,構園得體”的治園經驗——需“巧於因借,精在體宜”,亦需“雖由人作,宛自天開”。這部作品對於園林建築的規劃設計非常精細,甚至細分到欄杆、門窗、牆垣、鋪地、掇山、選石……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此外,文震亨的《長物志》也談及了花木水石。文震亨出身書香世家,是明代著名文人畫家文徵明的曾孫,此人不但能詩善畫、多才多藝,對園林也有比較系統的見解。譬如說在《長物志》的“室廬”卷中,文震亨事無鉅細地將把不同功能、性質的建築以及門、階、窗、欄杆、照壁等分成了17節來論述。時至今日,《長物志》對傢俱製造行業仍有影響,有一種門,就叫做“長物志之門”。

文震亨追求的藝術風格,讓我們感受到當時“文人清居”的生活理念和方式,體會到隱逸文化之美。因一方古樸的院落而怦然心動的瞬間,也為忙碌的現代人心之嚮往。

清代:《芸窗雅事》《閒情偶寄》 雅俗共賞,自然與人事相合

屋角飛簷、磚瓦有靈、疊石成山、碧水深流,中國古代建築承載著中國人千年的理想生活,也是深埋在我們內心最深處的文化符號。從唐宋一路走來,從親近自然“以天地為屋宇”,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明末清初在建築設計上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清人施清則在《芸窗雅事》中,列舉了“溪下操琴”、“聽松濤鳥韻”、“醉穿花月影”等“二十一雅”,“雅緻”的理念,便這樣從明代傳承和延續了下來。

說到明末清初活得最“精緻”之人,不得不提起的是李漁。除了將生活中的各種閒情雅緻淋漓盡致描述外,對於建築和設計他也有自己的一套。比如說他為自己營造的“芥子園”,面積雖不及三畝,但經苦心經營竟能達到“壺中天地”的意境。就如李漁在《閒情偶寄》中所言,“人之不能無屋,猶體之不能無衣。衣貴夏涼冬,房舍亦然。”

在“雅緻”之外,“宜居”也成為清代文人們所推崇的理念。為了讓自己居住得更愜意,李漁針對於餘地少的“苦於暗”、“慮在陰”的小房舍,心思巧妙地設計添置了晴雨可用的活簷。這樣一來,不但擴大了自己的活動範圍,也增強了居住空間的舒適性,實在是一舉兩得。

除了“室內建築”之外,造園也難不倒李漁,在《閒情偶寄居室部》山石一章,李漁洋洋灑灑地表達了自己對庭園疊石掇山的獨到見解,無論“園林建築”還是“養花種樹”都難不倒他。“雅俗俱利、理致兼收”是一種出色的設計理念,如果活在現代,李漁一定是一位出色的家居設計師。

將一方天地“化腐朽為神奇”,獲生活情趣,也得最宜人居。

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