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詞

鴻門宴“吃裡扒外”保護劉邦的項伯,親侄項羽死後,結局如何

作者:由 家華愛說聊 發表于 詩詞日期:2022-02-21

季父是叔父嗎

鴻門宴“吃裡扒外”保護劉邦的項伯,親侄項羽死後,結局如何?

鴻門宴上,項羽沒有把劉邦殺掉,以致於留下後患,成為千古遺恨。人們每每談論於此,扼腕之餘往往會說他頭腦簡單、目光短淺、優柔寡斷等等。在不少人看來,當時一劍下去什麼都解決了,哪還有兵敗垓下、自刎烏江的可悲結局。

其實,事情沒有這麼簡單,鴻門宴不是平常的宴席,它受到多種因素的牽制,絕不是快刀斬亂麻就可以解決的。雖然說項羽在玩弄權術方面不如劉邦,但也絕不像眾人所說的愚不可及,平常人想得到看得到,他卻看不到的地步。他畢竟是三軍統帥,能得到半壁江山,不全是浴血奮戰的結果,內中也有不少權謀,把他看成是一介武夫,本是就是錯誤的。

鴻門宴“吃裡扒外”保護劉邦的項伯,親侄項羽死後,結局如何

鴻門宴上,他之所以遲遲沒有下手,除了個性因素、心理因素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項伯這個人。

頂伯到底是什麼人?《史記》中明確寫著:“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左尹”即左令尹,是僅次於令尹的國家軍政長官,可見是高級別官員;“季父”就是叔父,又可見是項羽的親人。從鴻門宴上“項王項伯東向坐”——與項羽並坐尊位(那時東向為尊),可見其在楚軍中的地位,也表明他深得項羽的敬重。

既然如此,他不為侄子項羽著想,而心甘情願做內奸吃裡扒外,這無論如何是說不通的。

鴻門宴“吃裡扒外”保護劉邦的項伯,親侄項羽死後,結局如何

我們不妨稍加研究一番。

首先,項伯乃一義士。“張良曰:‘秦時與臣遊,項伯殺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

秦國時期,項伯與張良交往,項伯因故殺人,是張良救了他。受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中國的道德倫理的主張歷來如此。

項伯信守這一點,在項羽準備對劉邦採取“措施”的情況下,張良作為沛公的謀士必當深受牽連,也就是說,張良將有難,項伯才冒險前去相告,希望自己的恩人趁早離開,“毋從俱死也”,這恰恰說明項伯是一個有情有義之人。

平心而論,項伯主觀上想救的是朋友張良,至於張良忠心於沛公使得沛公得益,那隻能算是項伯沒有預料到的客觀結果。

鴻門宴“吃裡扒外”保護劉邦的項伯,親侄項羽死後,結局如何

其次,項伯忠臣也。“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這是巧舌如簧的沛公,向項伯放出的效果最好的煙霧彈。

在項伯想來,沛公之所以破壞“約法三章”而提前單獨入關,是因為他想替即將入關的項王打點好一切,沒有任何不良的個人企圖。就沛公與項王當時的實力對比來看,這既合情又合理。對方待自己的上級(當然也是侄兒)敬重有加,且如此有誠意,項伯感動,並且欣慰,“項伯許諾”與沛公結為兒女親家的前提恰怡在此,這說明項伯對主上忠心耿耿。

況且,他一再叮囑劉邦“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事事以自己的君主為考慮問題的基礎,項伯為臣之忠令人欽佩。

鴻門宴“吃裡扒外”保護劉邦的項伯,親侄項羽死後,結局如何

最後,項伯也是一個性情中人。“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曰古之婚姻約束有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生辰相合”等一個都不能少,沛公鄭重其事地與項伯結為兒女親家。在項伯看來,多麼真誠和意義重大,他是不會考慮這裡面是否隱藏著沛公的“小算盤”的。

更何況沛公捧著酒杯為項伯祝壽,這本身就使了障眼法,項伯年事已高,硬要他識破劉邦的真實用意,實為求全責備。

綜合起來,項伯既是義士,也是忠臣,還是一個性情中人。

鴻門宴“吃裡扒外”保護劉邦的項伯,親侄項羽死後,結局如何

鴻門宴時的項伯,表面上是在幫外人,實際上是在幫項羽,他對朋友有義,也對侄子忠誠,想為項羽撈取忠義長者的政治資本,談不上是內奸;

分封之際,項伯為劉邦求封漢中,楚漢還未曾紛爭,貪小利的項伯當了一回“和事佬”,他知道劉邦應功封關中,給他漢中算是對未得關中的心理撫慰;

廣武相持之時楚漢大勢已經明朗,項伯搭救太公,為自己預留後路淪為了地道的叛徒。

項羽敗亡之後,項伯封射陽侯,地點在今江蘇省淮安縣西南。因他在破羽一事上有功,還被賜姓劉氏,既是尊崇,更是藉故取消以前的婚約。

古人有同姓不婚的繁忌,如《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載:“男女同姓,其生不蓍。”

鴻門宴“吃裡扒外”保護劉邦的項伯,親侄項羽死後,結局如何

當年霸上結親本為權宜之計。在常人看來,項伯已是榮耀至極,可這種榮耀,未嘗沒有踩到自己侄子項羽的屍骨。他在秦漢之際苟全了性命,卻在統一之時失去了一個數代榮耀的姓氏。三年後項伯死去,嗣子項睢因罪去爵。

也有為項王守節者,比如魯人,比如鄭君,就是沒有項伯。“有些人活著,他已經死了”便是他後期命運的形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