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論孫子兵法思想的特色取向及新時代價值 姚振文王鳳翔

作者:由 二三里資訊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2-03-30

火燒眉毛顧眼前的意思是什麼

長期以來,人們對《孫子兵法》兵學思想本身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對其思想取向的研究還少有人論及,事實上這一問題的探討不僅有利於更好地揭示孫子軍事理論在世界軍事史上的貢獻,更有利於挖掘其思想方法的獨特價值,進而推動《孫子兵法》的當代應用。那麼,在孫子的軍事理論體系中,有哪些特色的思想取向,又蘊含著哪些思想方法層面的創新啟示呢?

一、政治取向

所謂“政治取向”,即孫子在思考戰爭問題時始終把國家和民眾的安全利益放在第一位。孫子雖然受時代的侷限,未能明確揭示“戰爭是政治的工具”這一本質特徵,但他對戰爭與政治的關係卻也有著深刻的認識,並在其兵學思想中表達出明確的政治取向。

如《孫子兵法》開篇第一句話就是:“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計篇》)這無疑是把戰爭置於國家政治和民眾生死存亡的高度來認識和看待。接下來,孫子在分析決定戰爭勝負的根本因素時,又特別強調了“道”的作用,所謂“道者,令民於上同意也。故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詭也。”這裡的“道”是什麼?就是政治,就是民心。自古以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民心的走向可以改變戰爭的力量對比,也可以最終決定戰爭的勝負結局。可見,在孫子的思想體系中,政治是至為關鍵的戰略要素,關乎國家和民眾利益的政治是孫子研究戰爭問題的根本出發點。

以歷史上的經驗和教訓反思當代,孫子研究戰爭問題的政治取向(道)及對將帥的社會責任要求具有深刻的借鑑意義。處於社會轉型期的中國,由於體制改革所帶來的諸多利益衝突和複雜矛盾的出現,公眾對於政府組織有著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因此,政府如何真正做到以“強國富民”為宗旨,高度重視具有政治內涵的“道”的作用,已成為社會管理的重中之重。就企業發展而言,也要把企業的“利潤”與國家的“政治”緊密結合起來,作為一個真正偉大的企業,它不僅是在輸出產品和服務,更是在為國家強大、民眾幸福、社會和諧作貢獻。

二、前瞻取向

所謂“前瞻取向”,即指孫子根據現實情況對戰爭活動過程和結果進行提前設計的思維傾向,其首要前提是將領必須具有見微知著、居安思危的未來意識,進而正確把握戰爭的發展趨勢。

孫子重視廟算。所謂廟算,即是在獲取情報資訊基礎上的戰略分析,它本質上是一種戰略預測思想。吳如嵩教授指出,“孫子《計篇》之‘計’應釋為計算或運籌,計算乃是指戰爭預測問題。”中國有句古話:“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就是“預見”,它是戰略家或高層領導者最獨特的能力,正是因為這種能力超乎尋常,高人一籌,他才能抓住事物最本質的東西透視未來,才能看清事物的發展趨勢。

孫子在《九變篇》中還談到:“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這句話突出了“求其在我”的思想意識,即不要把希望和決策的基點放在對方如何進攻上,而應放在自己做到充分準備前提下積極應對敵人的進攻上。它實質上是一種“防患於未然”的長遠之策,深刻反映了中國古人有備無患的國防戰略意識。

上述孫子思想的前瞻取向,對於現代及未來社會的發展而言,具有深刻的啟示。重視現在,忽視未來,本是人類的通病。俗話說,“火燒眉毛顧眼前”,大家都希望能夠首先解決眼前的問題,克服目前的危機,至於未來的事情,則可以暫時不予考慮。然而,在當今激烈競爭、風雲變幻的時代,今天你是成功企業家,明天就可能淪落街頭;今年你的政績轟轟烈烈,明年就可能危機四伏,險象環生。孫子思想的前瞻意識告訴我們,戰爭或競爭實踐中的主動性,大多是源於思維認識的超前性。超前思維雖然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不清晰性和不確定性,但它在戰爭或競爭指導中是絕對不可或缺的。

三、總體取向

所謂“總體取向”,即指孫子在思考戰爭問題時,並非僅僅侷限於狹隘的作戰範疇,而是以廣闊的視野審視戰爭,力求從全域性把握戰爭。

首先,從《孫子兵法》的整體內容來看,它能夠把影響戰爭勝負的根本因素,當作其研究戰略問題的主要方向和內容。具體如《計篇》中提出的“五事”“七計”的內容,可以說比較全面地涵蓋了戰略要素的各個方面。整個“廟算”思想,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一種總體戰略,即超越軍事領域,包括了政治、外交、後勤、自然環境等各方面內容的國家大戰略。

其次,從更深層次的用兵哲理來看,孫子能夠從矛盾對立統一的基本原理出發,不僅重視矛盾的鬥爭性,也重視矛盾的統一性。如:他倡導全勝思想,主張以非軍事手段解決軍事問題,而且要在戰勝功取之後,重視“善後”工作,進而達到一種新的戰後各集團的利益平衡,這無疑是一種整體思維基礎上的大局觀念和全域性意識。

孫子思想具有總體取向的特點,在現代社會具有深刻的借鑑意義。尤其在世界一體化、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下,作為領導者和戰略決策者必須要能夠認清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總體性。一般人的通病往往是隻見樹木而不見森林,多考慮區域性而忽略整體。而作為領導者和決策者則必須心胸廣大、視野開闊,始終保持朝大處想的心態,寧可失之於大,而不可失之於細;寧可失之於遠而不可失之於近。而其具體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則應該是從合到分,從大到小,從遠到近,從上到下,亦即先考慮總體,再考慮部分,始終採取一種綜合性的思考程式,把具體問題、個別問題納入系統之中來解決。

四、功利取向

所謂“功利取向”,是指孫子在進行一切戰略戰術思考時,不僅注重“利”的追求,而且非常重視“功”的觀念,即成本應力求最低,而效益則力求最高。

對於孫子思想的這種功利取向,我們可以從其“易勝”思想中得到深刻的理解。所謂“易勝”,即力求用巧妙的方式和方法比較容易地獲得勝利。孫子在《形篇》中有這樣一句話:“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奇勝,無智名,無勇功。”在孫子看來,真正的善戰者所打的勝仗,絕不是那種勝於慘勝,付出巨大代價的苦戰,而是勝於易勝,四兩撥千斤的巧戰。也就是說,衡量一位將帥的功績,不能單純看他是否戰勝了敵人,還要看他耗費了多大的財力和軍力而取得勝利。

現代人所謂的功利意識與孫子的思路大致相同。“利”是社會競爭的主要目標之一,但在追求過程中,又必須十分重視“功”的觀念。“功”乃“利”之先決條件,若是功多利少,或者是功大利小,則結果很可能是勞而無功。西漢大儒董仲舒曾經說過:“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漢書·董仲舒傳》)而孫子則明確主張,“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火攻篇》)。比較而言,孫子的現實功利思想更能夠適應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求。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任何國家或社會團體的資源總是有限的,作為領導者,無論要達到任何目的,完成任何事業,都必須付出一定的代價,此乃自然之理。但如果是為了追求某種“價值”而不惜付出任何成本,則結果很可能是得不償失,既危害國家,也禍患眾生。

五、主動取向

所謂“主動取向”,即指孫子在研究戰爭問題的過程中,十分強調積極行動的重要性,力求以我為主,把握主動而切忌被動。“行動”在英文中,名詞是“action”,形容詞是“ac-tive”,後者不僅具有行動的內涵,更具有主動的意義。

從對戰爭的基本認識來看,孫子認為戰爭規律是可知的,也是可以主動把握的。所謂“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地形篇》)作為一名將帥,他不僅可以先知、全知,而且可以知常、知變,做到了這些即為“知兵之將”,就能在戰爭中“動而不迷,舉而不窮”。(《地形篇》)這明顯表現出孫子積極駕馭複雜戰爭局面的堅定信心。

落實到行動上,孫子相信“勝可為也”的道理,進而使其具體的用兵思想和理念,處處透射出一種運籌帷幄的膽略和魄力,一種主導戰場的力量和氣勢,一種把複雜的形勢變簡單、把困難的局面變容易的智者風範。如《勢篇》中講:“紛紛紜紜,鬥亂而不可亂也;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也”;《虛實篇》說:“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這些妙語連珠的精彩論述,都集中展示了孫子“以我為主,掌握主動”的用兵思路,也深刻體現了作者昂揚奮進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孫子兵學思想的這種主動取向,也是當代戰略學家、經濟學家的共識。法國著名戰略研究專家博福爾曾談到:“戰略家的最終目的是要改變歷史的發展趨勢。所以,既不可坐以待變,也不可以應變為滿足,而必須採取主動積極的行動,以求控制世局的演變,誘導歷史的走向。”以今天的商業競爭來審視這一問題,亦是如此。在競爭中,企業家如果不是主動行動,只是被動反擊對手的進攻,就只能受制於人,最終將自己的命運交給別人來擺佈。因此,取勝的企業絕不是去一味模仿對手的產品,也不是隻去適應對手的行動,而是不斷地主動尋求進攻的機會,透過推出一系列的進攻行動,來尋求突破與發展,來引導行業發展的趨勢。

六、“變正”取向

所謂“變正”取向,即孫子在他的書中,特別強調對原有常規、常理、常法的逆向應用,注重對所謂“正確理論”的大膽挑戰和突破。這是由戰爭複雜多變的特殊形勢和活力對抗的根本特點所決定的。

如《九變篇》是孫子以“變”為主題的專門篇章。“九變”的本質內涵是什麼?曹操的解釋是:“變其正。”(《十一家注孫子·九變篇·曹操注》)這可謂深刻抓住了“九變”的思想主旨。它不僅是強調靈活變通,更注重的是一種“變正”思維,是對戰爭中傳統思維習慣和思維定勢的突破。

孫子著名的奇正理論也是集中體現孫子兵學思想“變正”取向的典型內容之一。在任何戰爭或競爭領域,“奇”永遠是反常的東西,正因為它反常,才會有獨特的制勝效果。宮玉振在其《取勝之道—孫子兵法與競爭原理》一書中曾談到,“成功戰略的背後,一定有與對手不同的東西,靜下心來思考如何使自己與眾不同,對於想在競爭中取勝的競爭者來說,這比什麼都重要。”

孫子在《九地篇》還談到一句話:“施無法之賞,懸無政之令”。所謂“無法”“無政”,即超出慣例,破格賞罰,特殊情況下特別執法,進而顛覆已有的規則和條例。這是孫子立足於春秋變革時代的大背景,突出其兵法“變正”理念的又一個重要表現。

孫子的“變正”思想對當今人們如何理解已有知識和權威理論的作用無疑是一個深刻的啟示。湯一介先生曾提出,“任何歷史上的思想體系,甚至現存的思想體系,沒有完全正確的,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絕對真理,它必然有侷限性,其體系往往包含著某些內在矛盾。”比如就當今流行的“現代化”這一基本概念而言,當我們以此為指導熱切地加快“現代化”程序之時,卻又不能不引發許多這樣理性的反思:在這個科技飛躍而浮躁功利的時代,萬眾所趨的目的地何在?人們究竟奔向何方?

七、完美取向

所謂“完美取向”,即指孫子設計他的兵學思想和兵學理論體系時,以求全、求善為指向,力求達到完美的理想境界。

“求全”是孫子思想具有完美取向的集中體現。孫子在《謀攻篇》中強調“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實際上就是追求“兵不頓而利可全”的全勝境界。“全”字在中國古文中的意思是“完美無缺”,也可引申為完整、完備、完美的意思。在孫子看來,不經過直接交戰而使敵人屈服的“全勝”思想,就是戰爭目標的“至善至美”。正所謂“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謀攻篇》)

同時,孫子在論述用兵理論時喜歡強調“善”,如“善戰者”“善攻者”“善守者”“善用兵者”“善動敵者”等等,這些“善”字,不是指倫理道德的“善”,而是一種“最好”“最有利”“最完美”的“善”。

再如,孫子心目中的優秀將帥也是完美人格的化身,他不僅要有“智、信、仁、勇、嚴”五德兼備的基本素質,也要有“進不求名,退不避罪”的道德境界,還要有“靜以幽,正以治”的性情修養等等。

理想與現實是一對對立統一的範疇。孫子思想的完美取向給予我們的一個重要的啟示是:任何理想,只要是立足於現實基礎之上的理想,都是具有現實意義的。就當今的社會競爭來言,殘酷的競爭環境使人們不能不立足於現實設計自己的競爭戰略,也不能不正視強勝弱敗、優勝劣汰的競爭結局,然而,人類的競爭還應該是一種向善的競爭,它既要保持社會發展的動力,又要遏制人性惡的一面,要在善的基礎上充分張揚人的個性,發揮人的智慧、能力和創造力,使每個人都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為整個社會作出貢獻。這樣的競爭目標和競爭理想,會把人們從生存競爭的恐懼中解放出來,使人們能夠擺脫物慾和私利的束縛,相對自由地認識和把握周圍的世界,包括人類本身,最終使人類社會在和諧有序中走向大同世界。(姚振文,濱州學院孫子研究院教授;王鳳翔,濱州學院孫子研究院院長)

宣告: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絡我們刪除!聯絡郵箱:news@ersanli。cn

論孫子兵法思想的特色取向及新時代價值 姚振文王鳳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