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瀋陽掌故】中外火柴商之間的較量!

作者:由 墨痕汐顏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2-04-09

火柴的紅頭是用什麼做成的

時光流逝,往事如煙,但老一代實業家卻忘不了惠臨火柴公司和外商較量的故事。

辛亥革命前,東北火柴工業全部被日本所壟斷。據《滿洲地方誌》記載,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奉天省進口日本火柴達5萬箱(每箱240包),按奉天同年人口計算,人均達1。2包,銷價比國貨低得多,這就使國產火柴在市場上無立錐之地。不久,日本人又在瀋陽大西關辦起“東亞燐寸(火柴)會社”來,產品還銷往吉林、黑龍江等地。

對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民眾強烈不滿,不斷掀起“抵制日貨,提倡國貨”的愛國運動。1922年,瀋陽新城子人張惠臨(又名張志良)為發展實業,挽回利權,以“純華商為限”募集奉票18萬元,在皇寺附近創辦了中國人自辦的火柴工廠——“惠臨”火柴股份公司。

【瀋陽掌故】中外火柴商之間的較量!

“惠臨”生產麒麟牌紅頭火柴和雙鶴牌黑頭安全火柴,產品質量好,售價低,一投入市場就倍受社會各界歡迎,生意日漸興隆,而日高東亞燐寸會社的生產卻每況日下。為挽回敗局,“東亞燐寸會社”便與另一日商“奉天燐寸會社”合併,以圖最後掙扎。但惠臨公司終以優質價廉取勝,使奉天燐寸會社不得不於1924年7月宣告倒閉,惠臨公司便以18萬日元把它的全部資產收買過來。

惠臨公司擠垮日商,瀋陽實業界人士莫不笑逐顏開,“惠臨”也因此名聲大振。但張惠臨不滿足於現狀,又改革機構,擴大生產,把原日商廠址作總廠,惠臨公司原址作分廠,同時開工,日產火柴達百箱,年產3萬餘箱,使進口火柴由1921年的48564箱銳減到1925年的945箱,把日本火柴徹底地趕出了遼寧市場。

可是,當時東北各地還有日商設立的火柴廠10家,每年可產火柴50萬箱,生產過剩。

1925年以來,世界火柴大王瑞典火柴公司又以成本價的半額向中國傾銷火柴,傾銷量從1925年起的3年間就增加7倍,佔領了廈門、上海、大連、營口等地火柴市場,並直接向東北火柴工業投資。從1925年至1926年,它們幾乎收買了吉林、長春、大連等地日本火柴工業的大部股金,還在吉林開辦一家專門生產火柴桿、火柴盒的木材加工廠,雄心勃勃,大有控制東北火柴市場之勢。1929年,他們更以英國辦廠為名,強行在商埠地修建廠房,企圖開辦瑞典火柴工廠。

這一來,惠臨公司又面臨新的挑戰。在嚴峻形勢面前,惠臨公司倡導與吉林、長春、齊齊哈爾等地的火柴商(包括四家日商)大聯合,組成“東三省火柴同業聯合會”劃定銷售區域,規定了批發價格,協調各廠生產數量,力求在保持產銷穩定的前提下,對付瑞典這個實力雄厚、咄咄逼人的對手。

當時張學良主政東北,他積極支援發展民族工商業,令遼寧省政府斷然駁回瑞典商人所謂“英國辦廠”要求。1930年8月,東北政務委員會又釋出《東北火柴專賣條例》,組成“東北火柴同業會”,並在稅收上對中國火柴廠實行某些優待,這就沉重地打擊了日本,瑞典火柴工業,使惠臨公司在地方政權的保護下,可繼續得到發展。

張惠臨曾任奉天總商會會長、全國工商聯合會會長、東三省監運使等職,“九一八”事變後,他誓不為虎作倀,於1932年1月毅然辭職,退居大連,在黑石礁建立“張松叟花園一座”以養花賣花為生。1945年日本投降後回瀋陽養老,1947年3月病故。他雖離世,但他創辦的惠臨火柴公司卻永遠留在人們的記憶裡。

作者:慕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