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芒種,一個時令、農事與民俗的組合

作者:由 意菡思意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2-04-24

過了芒種都可以種什麼菜

我的好友餘書林是一位鄉土作家,他總是把自己的筆墨聚集在農業、農村和農民,文章頻現於大眾視野。他的這篇《芒種》把對農村的情懷錶達得如此淋漓盡致:

“芒種”來的時候,臉上掛著豐收的喜悅。農人們早已收割了完了菜子、麥子、豌豆。然而,她的腳步仍是那麼匆忙。可不是麼,“一年只有四十五日忙,一天要辦九天的糧。”這個時候能不忙嗎?

芒種,一個時令、農事與民俗的組合

圖片來自網路,感謝作者供圖

《辭海》釋:“芒種”,每年6月6日前後,太陽到達黃金75度時開始。《月令七十二集候解》:“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有芒之種穀,指得是那時候的稻穀。原來是稻穀粒尖上都有一根如麥芒的芒。並且很長。

“芒種忙忙栽,夏至谷打苔。”這句農諺提醒人們要抓緊時間栽秧。還有農諺:“過了芒種,不要強種。”指的是“芒種”過後,也就是過了栽插水稻的最佳時期,再插下去的秧苗,產量肯定會受影響。

栽秧是真正意義的“口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活。插秧的農人一天到晚,腰躬背駝地忙在田裡,兩隻手不停在泥裡水裡抽上插下,一個人一天插下的秧苗,如人們頭上長著的頭髮一樣,看得清清楚楚,誰也不知道它們究竟是多少。

栽秧這種活路,無論是分田單幹,還是集體時,必須群體“作戰”,才會保證季節和時間。不然,大一點的田塊,一家夫妻兩個勞力要想把它栽完,打頭栽下的秧返青了,後頭的還沒插下田。秧苗不同時栽下去,施肥、管水不能統一,生長不均勻,成熟也不一致,會影響糧食產量。再說,一大夥人在一起幹活,有說有笑,一天也容易混。“栽秧田裡無大小”。在這栽秧田裡人們什麼話都可以說,什麼屁都能放。按現在的話說,就是講“黃段子”的地方和時候,按土話說就是講屄和屌的地方。農人們說:“栽秧田裡不講逼和屌,日頭不往西頭跑;栽秧田裡不講屌和逼,人的口裡要生蛆。”

栽秧雖然很累,但人多,在一起,氣氛活躍。一大排人,你追我趕,像在競賽。其實,這些人也是真的在顯身手。栽牽埸的人在前面領著頭走,栽把埸的人在後面奮起直追。總是把那些夾在中間栽的人趕得手慌腳亂,氣喘吁吁。假如有誰栽在“前頭”(插秧是退著前進的,在前頭的人算是落後。),俗話說:“栽秧栽在前頭,割谷割在後頭。”田裡那些多餘的秧把子就像燕子一樣飛到他(她)的後頭。那落後的人,不僅要栽秧,還要往外撿那些多餘的秧把子。要是田裡缺秧,他的後面沒有接手的秧,還要到離他很遠的地方去撿,更是忙得腳亂手慌。倘若有一男一女同時關在了前頭。人們要笑他們是關在“房裡過喜事”。

有時候,人們也會平平和和地插秧,或者唱一曲《栽秧歌》來解乏。《栽秧歌》有兩種,一種叫《花落葉》,大多是潛江東邊的人唱的。還有一種是《唧咕漣》,是西邊靠荊州那邊的人唱的。《花落葉》有花鼓調的韻味。花不(啊)開來(喲——花落葉)果不(喲)結(呀——夥夥計);農人(啊)都在(喲——花落葉),田裡(喲)忙(呀——夥夥計),閒牛(啊)他在(喲——花落葉)界(指田埂)上(啊)逛(呀——夥夥計)……這是插秧的姑娘們看見田埂上走來的閒人,即興演唱的《花落葉》,用來譏諷那些閒人。《唧咕漣》則是由唸白和副歌組合的一種歌唱方式:(唸白)唧咕漣、唧咕漣。看我念得全不全,念得全,逗人喜,念不全,討人閒。(唱副歌)情郎也嗬!情郎吆也嗬喲,情郎吆也嗬,唱個唧咕漣,大家聽一聽呀,情郎吆也嗬。

再看一段:(唸白)太陽落土白坦坦,老闆屋裡拖門板,三碗鹽菜兩碗蒜,中間還有一碗臭鴨蛋(副歌同上)。

芒種,一個時令、農事與民俗的組合

圖片來自網路,感謝作者供圖

栽秧的習俗,分開秧門和洗泥。開秧門是開始,洗泥則是剎尾。開秧門,還是一種很慎重的儀式,老闆在這一天要把生活安置的好一些,給趕工的人一個好印象,俗話說:“吃了的口軟,得了的手軟。”讓她們有些留念,想跟這個老闆一直幹下去。在田裡也肯賣力氣。洗泥是對栽秧結束的一種慶賀方式。它有些像傣族的潑水節,人們在栽完最後一株秧苗後,有人會從秧田裡摳起一坨坨泥巴,往相好的人的身上撒去,一般都是男人對女人,女人對男人。對方會奮起還之,你來我往,一下子就亂了套,田裡一片混亂,一片歡笑,人人的身上都是一身泥巴,人們卻感到此刻是從未有過的輕鬆,格外地高興、快樂。

過去的芒種時節,在潛江,是半夏成熟的時期。剛割完的麥地裡,麥茬林中長著一些三片卵形葉連著一根長柄的半夏。半夏在地下長著像小山藥一樣的小塊莖,這莖祛痰止吐,是一種止咳藥。在藥用半夏中,要數潛江半夏最有名——以“潛半夏”著稱。遠比現在這裡產的園林青(酒)、嘗相思(醬)有影響。

兒時,在這個時候,放學後,就提著個小籃子,拿著一把小鐵鏟,到麥茬地裡去採挖鮮半夏。曾記得一斤塊莖可以賣一角四分錢。有時一個晚上能挖兩三斤,合計就是四、五角錢,抵得上那時生產隊裡一個整勞動力一天的工錢。就是錢再多,這都是我們這些半大不小的孩子們的事。大人們要在田裡忙農活,是沒有閒空、也不允許做這些挖半夏的事的。

事情還沒忙完的時候,端陽節又跑來湊熱鬧了。家家戶戶都要打粽葉子,包粽子,過端陽。要結婚的女婿,剛結婚不久的年輕夫妻都要給老丈人送端陽禮。未結婚的年輕伢還要接未婚妻來家過端陽節。端陽節是婚嫁中“三茶六禮”中的一節,和過年一樣,馬虎不得。

潛江送端陽,分東西兩種習俗。東邊的是白田(旱地)鄉,送禮要送水鄉的鱔魚,端陽還沒來之前,就是把麥子丟在田裡不割,也要到西邊的水田鄉里去買鱔魚。要是哪個新女婿送端陽沒送鱔魚,他的泰山大人,定會唉聲嘆氣,二十四個不高興:“唉!養了個姑娘,連碗鱔魚湯都想不到喝的。”西邊的水田鄉里,則興送包子、油條。這是白田鄉里的物產。人們送禮都是“物以稀為貴”。

芒種,一個時令、農事與民俗的組合

圖片來自網路,感謝作者供圖

端陽這一天,還要劃龍船。據說劃龍船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鄉里的農人是不管這些的,他們只當是取樂。辛苦了一些時,該休息、歡樂一下了。就去劃龍船玩,有的去看龍船。更多的年輕伢們是趁此機會去找物件。有好事的人,還編了一段民歌在唱:

五月裡來是端陽 / 龍船花鼓鬧漢江 / 看船(的)人兒千千萬 / 不知(我的)情郎(哥)在哪方。

我們這裡的龍舟有兩種,一種是競爭比賽的船,俗稱——搶標划子。設有錦標,供各鄉村的人們爭奪名次。也有男女之分。是用來鼓勵人們的勢氣和鬥志的。算得上我們地方的“奧林匹克”比賽專案吧!還有一種是戲船。這種龍船是用竹子、彩紙和綢緞紮成的一個綵船。往往是根據某一齣戲的背景紮成的亭臺樓閣,裝扮的戲劇人物立於船前,供人們欣賞。這種融欣賞與觀賞為一體的龍舟,“文革”始,就淡出江湖,不再見了。

其實,水鄉是不過端午節(五月初五)的。這時,正是“芒種把火夜插秧。”的時節,中稻秧還沒插完,人們沒有閒空,顧不得過節氣。只好把這節氣往後推十天,等到“五月十五”地裡的活路忙完了再來過這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