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來害你的人,多半有這幾種“共性”,別知道太晚

作者:由 生財必有道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2-06-27

背地裡壞你的人怎麼辦

通常,我們認為,傷害自己的人,就像豺狼虎豹一樣,露出獠牙,眼中有綠光,恨不得馬上把你撲倒在地。

明槍易躲,暗箭難防。明擺著要傷害一個人,總會被人及時防備,反而無法傷害到了,反而是那些隱蔽的行為,讓人防不勝防,也能屢屢得逞。

勸你一句,來害你的人,多半不會張牙舞爪,而是有以下幾種“共性”,別知道太晚。

01

忽然對你特別好,讓你嚐到甜頭。

老祖宗告訴我們:“事出反常,必有妖。”

一個人,原來對你特別不好,或者態度很一般,忽然就來了一個180度大轉彎,每天都哄你開心,還要帶著你,一起去發大財。

你覺得,這是好事,畢竟,冤家宜解不宜結。過去的一切,一笑泯恩仇。

就在你天真地認為,自己遇到了好心人的時候,對方已經在著手,如何算計你了。

小時候,我們學過一個“小紅帽和大灰狼”的故事。

小紅帽受媽媽委託,帶著水果蛋糕,去看年邁的外婆。路上遇到了大灰狼。

大灰狼想把小紅帽和外婆,都吃掉,但是沒有馬上動手。而是非常溫柔地說,周圍有美麗的花朵,還有小鳥。一起去林子裡走一走,感受美好的自然吧。

在小紅帽去了林子裡的時候,大灰狼假扮成小紅包,走進了外婆的家。

那些無緣無故對你好的人,就像唯利是圖的商人一樣,喜歡做“以次充好、以假亂真”的事情,讓你產生錯覺。

比較常見的套路是,帶你去發大財、讓你去賭局贏一把、告訴你一些理財的知識、把很貴的東西賤賣給你、送禮給你。

凡是掉餡餅的好事,一律信不得。

02

總是向你訴苦,得到你的同情。

俗話說:“千防萬防,閨蜜難防。”

女人天生就心軟,遇到朋友落難的事情,不幫一把,還真的對不住。

可是,有的閨蜜,心機很重,她見不得別人過得幸福。或者,她常常這樣想,為什麼好男人,都是別人的丈夫呢?於是乎,她要把朋友的男朋友或者丈夫,搶過來。

電視劇《我的前半生》裡,唐晶和羅子君是好閨蜜。羅子君離婚後,唐晶和男朋友賀涵積極幫助她找工作。

不管是羅子君去應聘,還是離開公司,賀函都會開車去接她。

一來二去,羅子君愛上了賀函,唐晶反而成為了“第三者”。雖然,唐晶選擇了原諒一切,但是內心的傷,客觀存在。

愛情不能像友情、親情那樣灑脫,也是最說不清的事情。但是會撒嬌的人,總會得到更多的愛。

很多感情,就是透過“同情心”轉化而來的。

對於那些偽裝的弱者,你不要對他客氣,不要愛心氾濫,收起自己的善良,否則你就會被他帶入到套路之中去。

03

當面對你阿諛奉承,背地裡卻在怨恨你。

當面是人,背後是鬼的人,我們都很討厭,但是被人吹捧之後,身心飄飄然的感覺,又十分美好。

喜歡阿諛奉承的人,其實是抱著一顆“糖衣炮彈”,不管誰喜歡上了這顆糖,就成為了被傷害的物件。

比方說,在職場上,某個下屬,對領導非常客氣,還請領導吃飯喝酒,幫助領導家裡做裝修。一來二去,下屬和領導,成為了哥們。在單位有人事變動的時候,領導積極推薦,下屬就更上一層樓了。

萬一下屬付出了很多,卻沒有得到任何好處呢?下屬多半會說:“呸。”

虛偽的話,誰都會說,也是巴結人最不費成本的方法。如果你想拒絕傷害,就堅持做一個實在的人,看人看成績。

04

對你身邊的人特別好,取得信任。

有一個詞語叫“滲透”。

也就是說,一個想傷害你的人,但是無從下手,就採用了“愛屋及烏”的辦法,先把你身邊的人搞定,把他要做的事情,透過“傳聲筒”,帶到你身上來。

有的人,為了拿下某個工程,對管理工程的一把手不好下手,就把一把手的妻子當成兄弟姐妹看待,還送一些貴重的首飾,表示誠意。

有的人,把你的母親當成乾媽,順理成章,就能夠和你稱兄道弟了。

有的人,拉著你身邊的人,去參與某件好事,一起分紅。從而,你不得不把他當成朋友。

俗話說:“扯出蘿蔔帶出泥土。”

不管你是泥土,還是蘿蔔,只要身邊的人被滲透了,好處壞處都要脫不了干係。還是要管教好身邊的人,堅持潔身自好。

來害你的人,多半有這幾種“共性”,別知道太晚

05

遇到加害你的人,應該如何處理呢?

第一,加強防備。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遇到事情了,多問一問,為什麼?然後你就會發現其中的蹊蹺了。把對方的惡性,及時看透,你就能抽身而退了。

第二,剛正不阿。你的人品非常過硬,就是汙水潑向你,也沒有關係。“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凡事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堵住做人的漏洞,就好了。

第三,及時止損。被人傷害之後,不要輕易採取以牙還牙的措施,避免矛盾升級。如果你被人傷害得非常嚴重,就應該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而不是帶著憤怒,去報私仇。

人與人交往,無非就是利益的交換。比較靠譜的方法是,對等、公平的交換。一旦你得到了不義之財,就要擔心了,往往是虧損的開始。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少點貪念少點災禍。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