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驚蟄雷已鳴,順天時,量地利,用力少成功多

作者:由 昔日戀情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2-07-15

雷打驚蟄是什麼預兆

驚蟄雷已鳴,順天時,量地利,用力少成功多

驚蟄節氣江漢平原小麥已進入幼穗分化 黃智敏 攝

昨日(3月5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就在昨日至今晨湖南南部、江西中部和東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出現暴雨,江西上饒和鷹潭局地大暴雨並伴有雷電,湖南南部、江西南部、福建北部等局地出現8~9級雷暴大風。

誠如唐代韋應物 的詩句:“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看來,驚蟄雷已鳴了,春耕生產也該開始了,二十四節氣就是這樣“務實”!

基於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繞太陽公轉時的相對位置確定的,在公曆上有較固定的日期,又農業生產與季節關係密切,古農書《齊民要術》中就寫道:“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成功多,任性返道,勞而無獲。”可以說,無論古代人們的經驗,或是現代科學務農,農業生產都要不違農時,掌握好農事季節、環節。

二十四節氣最早產生於黃河流域

當然,二十四節氣最早產生於黃河流域,主反映當時那一帶的氣候特點和農事活動,隨著氣候變遷與農事活動的變更,尤其是非黃河流域的一些地區,人們感到似乎不大相符,但對農業生產活動都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各地在運用時可因地制宜,靈活掌握。

其實,我國各地在運用二十四節氣上,有很多經驗可鑑。基於一些節氣各地基本上是通用的,如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在北半球各地都能反映白晝與夜晚平分與最長(短)或最短(長),小暑、大暑、小寒、大寒也基本上能反映熱、最熱或冷、最冷的程度,處暑也都存在炎熱迅速減退的情況,這對各地都是適用的。

對於一些不太適用當地的節氣,一些地方都給予了經驗性的“訂正”。如霜降,在黃河流域與初霜日基本一致,其他地區就不然甚則相差一月左右,這樣在應用霜降節時,冬小麥的播種期在華北南部,用的是“秋分早,霜降遲,只有寒露最當時”;安徽、江蘇一帶用的是“寒露豆,霜降麥”;湖北江漢平原則是“霜降種麥莫要問得”;浙江一帶用的卻是“立冬種麥正當時”了。

小麥的收穫期,華北一帶是“麥到芒種谷(黍)到秋,寒露才把豆子收”;華中是“麥到立夏收,谷到處暑黃”;江蘇、浙江是“麥到小滿日夜黃,大麥不過小滿,小麥不過芒種”;陝西關中地區則是“芒種不收草裡眠”。

上海一帶對水稻播種、移栽、收穫應用二十四節有農諺“立夏播種,芒種插秧”;“白露白迷迷,秋分稻莠齊,寒露無青稻,霜降一齊倒”。全國著名農業勞動模範陳永康單季晚稻的“三黃三黑”經驗,就是按照“小暑發棵,大暑長粗,立秋長穗”進行水肥管理的。

二十四節氣還可以預報天氣

應用二十四節氣還可以預報天氣或做短時氣候預測,如預報降水多少的有“立春落雨至清明”,其意是若立春下雨,預兆到清明這段時間雨水較多;預報冷熱的有“驚蟄不動蟲,冷在五月中”,指若驚蟄天氣較冷,初雷遲,地下蟲子不鑽出來,五月還有低溫天氣。

“四月芒種雨,五月無干土,六月火燒埔”指農曆四月芒種若下雨,則農曆五月晴天較少,而農曆六月乾旱少雨,酷熱異常;“小暑怕東風,大暑怕紅霞”,若小暑前後數天吹東風,預兆將有颱風(暴雨)來襲,大暑前後早晚天空泛紅霞,將有颱風(暴雨)。

“小暑一聲雷,倒轉成黃梅”若小暑下雷陣雨,預兆可能出現“二度梅”的降雨天氣;“小暑南洋,踏斷車梁,大暑南洋,乾死禾秧”,指小暑、大暑時節,白天刮4-5級偏南風,俗稱“南洋風”,天氣晴旱高溫,水車抽水不停,禾秧缺水受旱也會幹死。

“立秋後還有二十四個秋老虎”,指長江中下游一帶立秋並不意味著進入秋天,還有一段炎熱的天氣。

以上可見,二十四節氣涉及天文、氣象、物候、農學,有著豐富的知識內涵,人們應該用唯物辯證的觀點去理解它、應用它,並在應用中加以挖掘、充實、提高。

編輯:黃磊(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