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心理學:為什麼有的人很無知,卻那麼自信?

作者:由 唯晨說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2-07-28

無知的人什麼意思

心理學:為什麼有的人很無知,卻那麼自信?

文/唯晨

你身邊有喜歡吹牛的人嗎?自以為是自命不凡並且自詡若自認第二沒人能勝任第一的人。

這種人也許有一些成績和能耐,但卻有著致命的弱點,那便是缺失自知之明的智慧。

歷史上的韓信是個很牛的人物,年紀輕輕就有傑出的軍事才能,帶兵打仗不在話下,一舉助劉邦奪得天下,但最終卻死於吹牛自大。

韓信之死很明顯是因為功高震主,讓劉邦如鯁在喉無法高枕無憂,於是在呂后跟蕭何的合謀下,掛在長樂宮。

心理學:為什麼有的人很無知,卻那麼自信?

說起來這個事還有個成語典故叫“韓信帶兵,多多益善”,說有一天劉邦問韓信:“你覺得我能帶多少兵?”韓信回道:“最多能帶十萬。”然後劉邦又丟擲了一個問題:“那你呢?”明眼人都能聽得出這是個送命題,不好回答,但韓信卻迷之自信地脫口而出:“越多越好,多多益善!”

這句話分明就是在說:你水平不如我,並且差得遠。可想而知劉邦心裡會是什麼滋味,這人還能留得嗎,必死無疑嘛。

生活中,像韓信這樣自信的人不在少數,更不可思議的是,有的人有點水平不知天高地厚,有的人沒有任何水平照樣擺出“老子天下第一”的姿態。

心理學上有一個專業名詞叫“達克效應”說白了就是一種認知偏差,所表現出來的是一個人越差越牛逼,越強越謙虛的現象。

由於常年坐在井底,所以認定天就只有井口那麼大,若有人告知外面有無盡的宇宙,望不到邊際的天空,定會遭到“理直氣壯”地反駁。這大概就是為什麼智者總結下來的人生經驗中有一條:不要跟沙雕爭論,因為他們根本意識不到自己是沙雕。

心理學:為什麼有的人很無知,卻那麼自信?

曾國藩說:“好談己長只是淺。”一個人若總是喜歡炫耀自己的長處,那麼他多半是個無知的人。

總有一些人在聽說一個話題後便自以為是地侃侃而談,表現出自己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模樣,他們之所以這麼做一方面源於無知的自信,另一方面也是在尋找人群中的優越感。

更巧的是往往很多人對某個話題也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在沒有專家在場的情況下,這些迷之自信的人便會越說越自信,其他人也大體分為兩種情緒,一種由心而發地佩服,具體表現是滿臉崇拜,另一種則從心眼裡生出排斥和厭煩,所表現出來的便是給對方貼上“裝”的標籤。

通常情況下,那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只是個普普通通滿嘴跑火車的嘴炮而已。

他們甚至也會忘記自己所說過的話,畢竟說的時候沒有邏輯,全是想當然地“發揮”,可以說完全是能忽悠住一個算一個的操作,所出口的話沒有具體的意義和目的,只是單純地想要表現自己。

心理學:為什麼有的人很無知,卻那麼自信?

一個人知道的越多越不會輕易表達,因為他們深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所以從不輕易展示自己的“學識”以免鬧出班門弄斧的笑話。

常言道,初生牛犢不怕虎,並不是因為初生牛犢比老虎兇猛,而是因為它們缺少社會的毒打,還沒見識過老虎的厲害,這才表現出一幅天不怕地不怕的姿態。

自知之明之所以貴重,是因為大部分人都做不到準確地評價自己,自我評價和社會評價往往相差巨大,有的人高估自己的能力,有的人低估自己的水平,通常情況下大部分人都會高估自己的能力。

患有路怒症的司機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駕駛水平和品德存在問題,因思想觀點不一致的兩個人發生爭吵時,亦是誰都不認為自己的想法有問題。

認為自己是對的且理直氣壯地反駁不同觀點的人,手裡拿的不一定是標準答案,甚至他們從來都不認為標準答案是準確的。

心理學:為什麼有的人很無知,卻那麼自信?

社會沒有公平可言,究其根本原因是生活在這個社會上的人個人能力良莠不齊,思想認知更是高低有分,所以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公平”的標準,一旦社會標準和自己的標準對不上,定然會得出“社會不公平”的結論。

那些明明自己無知,卻莫名自信的人,腦子裡沒有太多的溝壑,他們不是故意不講理,而是在他們的認知範圍里根本無法理解現實真理。

人若沒有自知之明會很可怕,知道自己不知道,可以多讀書去學習去提升,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就會成為“不與傻瓜論短長”中的瓜。

唯晨說:願你的生活 在遇到我的文字後 更加美好

感謝您的支援,喜歡請關注唯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