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文言文沒有標點符號,古人如何斷句?淺談標點符號演變的進化史

作者:由 史意樓蘭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2-08-01

標點符號算字嗎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古代文人如何斷句子。在我們生活中,對於那些沒有標點符號的“小作文”讀起也並不費力,但是當我們讀四書五經時,就是雲裡霧裡,那麼古人又是如何斷句的呢?

這就要從標點符號的發展史了談起了。早在先秦時期,標點符號就已經初見雛形了,在後續出土的文物、文獻中可以發現標點符號的身影,只不過當時並對它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和標準。

文言文沒有標點符號,古人如何斷句?淺談標點符號演變的進化史

在現存的甲骨文裡,專家學者就發現有一些豎線、橫線一樣的裂縫,猜測這些也就是為了把不同段落之間區分開來,以防混淆。同樣的,在其他文物上也有類似發現,在一些祭祀青銅器的銘文、竹簡上,就用了一些特殊符號用來區分段落,可以算得上是標點符號的萌芽。

戰國時期的銘文上面更是有“└”,來表示文章的結束,用“_”來表示句子的中斷或者結束。根據清史學家撰寫的相關文章考證,標點符號的用法在漢代之前就已經有了。

文言文沒有標點符號,古人如何斷句?淺談標點符號演變的進化史

這一點在許慎的《說文解字》中也有所體現,作為最早分析漢字象形和考究詞語來源的書,也就是第一本漢語字典更是把一些標點符號收入書中。其中包括“、”解釋為有所停頓;“()”表示淺層句意。由此可知,古代並不是沒有標點符號,只是那是還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用法也沒有現在的全面而已。

清末時期,同文館的學生張德彝在外國交流學習時,第一次向國內引入標點符號這一概念,無心插柳柳成蔭,推動了中國語言符號的發展。

文言文沒有標點符號,古人如何斷句?淺談標點符號演變的進化史

1919年,在胡適、魯迅等人提出的改革標點方案,在其的推波助瀾下,標點符號就正式登上舞臺。

當然,標點符號也受到一些人的反對,覺得十分繁瑣。1930年,一家出版商在核對稿費時只結算實際字數,而不算標點符號。於是魯迅就寄給出版商一份沒有標點符號和段落的稿子,出版商無奈,只好把標點、空格都算在字數內。此舉,更是鞏固了標點符號的地位。

文言文沒有標點符號,古人如何斷句?淺談標點符號演變的進化史

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碎片化的資訊時刻吸引著我們的眼球。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從微信聊天,到微博髮狀態乃至寫文章,許多人不說、誤用標點符號了,他們甚至就不用標點符號,用一連串不加停頓的話或者用空格來代替所有符標點符號。

當然,少了標點符號的嚴肅、板正,更多能夠減少彼此之間的距離,營造出一種輕鬆愉悅的氛圍。

文言文沒有標點符號,古人如何斷句?淺談標點符號演變的進化史

在線上文字社交中,習慣性的省略標點符號,缺乏面對面的交流的表情、動作,只剩下文字作為媒介,缺乏符號常常不能準確的表達具體含義,語言也會失去節奏和韻律美。

最後,不管用不用當然取決於讀者自己的習慣和傾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