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明代宦官日常:讀書拜佛,幹活捱打,還要帶娃?

作者:由 博物館看展覽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2-08-07

太監出家叫什麼

受各類影視劇、綜藝節目的影響,我們對明代宦官的印象,通常是形容猥瑣心機深沉的老妖孽:

明代宦官日常:讀書拜佛,幹活捱打,還要帶娃?

或者是長髮飄飄臉蛋兒非常光滑的不老妖孽:

明代宦官日常:讀書拜佛,幹活捱打,還要帶娃?

實際上,拋去影視作品的虛構因素不談,明代宦官中雖然有一批類似魏忠賢、劉瑾一樣禍國殃民的罪人,但也有很多是人品正直又有文化的大明王朝優秀員工。而想成為一名合格的宦官,並不是一咬牙一閉眼揮刀自宮就OK的……

1

讀書?學問不比文化人低!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曾經立下禁令,不許宦官讀書識字,以免他們干預朝政。但從歷史的發展趨勢上來看,封建皇帝把軍政大權牢牢抓住的後果,就是自己壓力山大,每天要處理好幾百條業務。

面對這種情況,皇帝們很快意識到:還是要培養自己的身邊人做得力小助手啊!於是,明成祖朱棣率先為宦官聘請了一些老師,教授他們文化課。宣德年間,又在內廷成立了專門的宦官學校——

內書堂

進入內書堂讀書的宦官,都是年齡在10歲左右的小朋友。雖然是小朋友,但是該有的禮節一樣不少:入學後先拜孔子像,再拜授課教師,還要準備一份由手帕、白蠟、龍掛香組成的“束脩”送給老師。如果沒有足夠的財力,也可以先借貸,日後再慢慢償還助學貸款。

明代宦官日常:讀書拜佛,幹活捱打,還要帶娃?

▲明《徐顯卿宦跡圖》“司禮授書”部分,隆慶至萬曆年間,徐顯卿在內書堂給宦官教書

至於學習的內容,既有《百家姓》《千字文》等啟蒙讀物,也有“四書”這類文化人必讀書。還有專門為宦官編寫的教材,比如《忠鑑集》記載了歷代宦官忠君守法的事蹟、《內令》記載皇帝對宦官的訓誡等。

部分學霸型小宦官,在課餘時間還會自己買書來讀,進一步提高知識水平。這種好學精神恐怕會令不少現代人都感到慚愧。

理論基礎有了,還要訓練實踐能力。內書堂的一門重要課程就是“判仿”,訓練宦官批覆奏章,對內閣的“票擬”進行批紅的能力(訓練如此全面,怪不得日後會亂政)。

而內書堂的主管人員對這些小宦官的要求也相當嚴格。萬曆年間,一名叫王安的小朋友調皮好動,不好好唸書,負責照管王安的宦官杜茂就拿繩子把王安綁在凳子上,逼他坐下來讀書;王安不好好寫字,杜茂就會拿棍棒進行體罰。對宦官的學習成績要求這麼高,真的是超乎我們的想象。

經歷了這種嚴格的教育,明代宦官的文化素養普遍很高。明代史料中,不乏會寫詩、會作文、能鑑定文物的宦官。

明代宦官日常:讀書拜佛,幹活捱打,還要帶娃?

▲明代宦官馮保的《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故宮博物院藏

明末宦官劉若愚將自己在宮裡多年耳聞目睹的各種事情記錄下來,撰寫成《酌中志》一書,更流傳至今,成為研究明代宮廷史的珍貴史料。

2

拜佛?差點自己也出家了!

宦官的生理和心理上都曾遭受巨大傷害。與普通人相比,他們更傾向於信仰宗教,從中找到心靈寄託。許多宦官會在自己的住所裡建一個小佛堂,每天定時燒香、敲鐘,和真正的寺院在硬體設施上沒有什麼差別。

更富有的宦官,會給寺院捐款或者乾脆自己建造寺院。明人王廷相的《西山行》詩中寫道:“西山三百七十寺,正德年中內臣作。華緣海會走都人,碧構珠林照城郭。”可見宦官們在北京西山建寺之多。

明代宦官日常:讀書拜佛,幹活捱打,還要帶娃?

▲北京法海寺就是由宦官組織修建的寺廟

明代萬曆年間,南京棲霞寺殿宇破敗、千佛巖佛像剝落,寺僧打算修繕一番。宦官客仲聽說這個訊息以後,不僅捐助了一大筆修繕資金,還親力親為,參與修繕活動,和建築工人們一起挑土搬石頭,被後人稱為“有明一代棲霞寺最有力之護法”。

明代宦官日常:讀書拜佛,幹活捱打,還要帶娃?

▲南京棲霞寺千佛巖

還有篤信佛教的宦官,因為職場失意,偷偷逃出皇宮,出家為僧。雖然皇室曾經下發命令,讓各地寺院嚴查僧人的來歷,如果發現是逃跑的宦官,要把他們送回官府,但看起來這道命令似乎並沒有什麼用。從明初的宣德,到明中後期的萬曆年間,宦官出家的記載史不絕書。至於吃齋唸佛、在家修行的宦官,就更多了。

3

工作?宦官也有鄙視鏈!

在外人看來,明代的宦官似乎人人都大權在握,對朝廷官員總是頤指氣使。事實上,在宦官的內部,也存在一條鄙視鏈。

從宦官本身來說,他們也像現代人晉職稱一樣,擁有自己的晉升體系:剛進宮的年輕宦官,只能當典簿、長隨、奉御;如果表現良好,可以升為監丞;監丞再往上升是少監;少監的頂頭上司才是我們所熟知的那個名詞——

太監

另外,明代宮廷中的大多數宦官都在內府的“二十四衙門”工作,這二十四個部門的受重視程度也不相同。權力最大的是

司禮監

御馬監

。司禮監掌管內外章奏,把持政治大權;御馬監掌管御用兵符,把持軍事大權。這兩個部門的崗位是宦官們的熱門競聘崗。

而地位最低的兩個部門當屬直殿監和都知監——負責打掃宮廷衛生的……

在嚴密的等級體系下,宦官們的待遇自然是天差地別。有權有錢的宦官,不僅在工作中是領導,家裡也有一批管家、廚師、園丁等人負責後勤工作。而生活在底層的宦官,則面臨著值夜班、被上級領導打罵等諸多挑戰。

例如,大宦官魏忠賢與皇帝的乳母客氏狼狽為奸。一天晚上,客氏的母親在路上與一個喝高了的宦官發生爭執。魏忠賢聽後大怒,親自帶隊捉拿了十幾個在夜晚出行的宦官,把他們每人毒打一頓後,發配到老少邊窮地區。

這些無端被打的宦官,可以說是很悲催了。

4

帶娃?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前文提到,明代的宦官在入宮時,不過是10歲左右(甚至年齡更小)的小朋友,肯定需要人照顧。一些年齡比較大的宦官,就會在新入宮的小朋友中挑選一些有眼緣的,主動承擔起帶娃任務:教授小朋友知識、技能以及儒家倫理道德;精心照顧小朋友,把他撫養成人,並在未來的工作中加以提拔和舉薦。

對於年輕的宦官來說,有了長輩的提拔和舉薦,自己登上人生巔峰就容易得多了。比如崇禎年間有一個名叫王之佐的宦官,由司禮監掌印太監曹熙寰撫養長大。王之佐進入職場後,先是在兵仗局衙門工作,每天忙忙碌碌,錢少事多,找不到人生的意義。

曹熙寰見狀,便發動關係,將王之佐從兵仗局衙門直接調到了皇帝寢宮——乾清宮暖閣,每天在皇帝跟前伺候著。

在皇帝面前混了臉熟的王之佐此後晉升飛快,不過五年時間,就腰纏玉帶,還得到了皇帝御賜的蟒袍。這一切,全都要歸功於曹熙寰。

老宦官的這份恩情,年輕人自然不會忘記。他們不僅要管理老宦官的家務,還為老宦官養老送終,在工作中也處處為老宦官著想,簡直比親兒子還要親。

明代宦官日常:讀書拜佛,幹活捱打,還要帶娃?

▲成都地鐵7號線修建時發現的宦官墓葬群,墓主多為蜀王府太監(圖片由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提供)

這種大小宦官結對子的行為,有一個非常形象的詞來描述,叫做“拉名下”。其中,年長的宦官被稱為“本管”,年幼的宦官被稱為“名下”。

本管與名下之間這種既像父子又像師徒的關係相當穩固,多能持續終生,甚至延續到死後。本管去世後,承蒙他照顧的“名下”仍然會盡力為死者及其家人爭取利益。有的年輕宦官還提出請求:我死了以後,也要葬在我乾爹的附近!

明代宦官日常:讀書拜佛,幹活捱打,還要帶娃?

▲北京田義墓,埋葬了十幾位宦官,其中不乏田義的“名下”

萬曆朝的宦官張維,甚至為他的“本管”張宏守孝三年。萬曆皇帝對這種事情似乎也見怪不怪,在碰見張維的時候,還親切地慰問道:“你守孝守完了沒?”張維感激涕零,連忙謝主隆恩。

明代宦官日常:讀書拜佛,幹活捱打,還要帶娃?

▲萬曆皇帝畫像

年長的宦官把年輕的宦官“拉”到自己“名下”,為年輕宦官提供保護和照顧;年輕宦官長大後,又忠誠於年長的宦官,藉此鞏固和提升自己的地位。明代宦官的政治派系,就是在這種關係中逐漸形成並壯大的。

參考文獻:

劉若愚《酌中志》

何孝榮《明代宦官與佛教》

陳連營《明代的宦官學校——內書堂》

李軍《拉名下:明代宦官政治權力之傳承與派系生成》

【相關展覽】

考古成都

——新世紀成都地區考古成果展

明代宦官日常:讀書拜佛,幹活捱打,還要帶娃?

(圖自金沙遺址博物館官網)

本次展覽首次集中展示成都商業街船棺葬、老官山漢墓、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成都地鐵7號線川師車輛段明代宦官墓群等21世紀以來成都地區重要考古遺址出土的300多件/套文物,時間跨度長達4000年左右。

包括同時期中國出土最大、最完整的漆床、最早出現“成都”銘文的青銅矛等在內的多數展品,都是初次走出文物修復室與觀眾見面。

展期持續至8月19日,欲看從速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