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左傳》:愛子,教之以義方

作者:由 大道知行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2-08-09

什麼子可教的人是誰

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也就是古人說的“愛子,教之以義方”“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

《左傳》:愛子,教之以義方

“愛子,教之以義方”,出自《左傳·隱公三年》,其意是愛孩子就應該教導他遵守道德規範,讓他走正道。“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則出自《資治通鑑》,意為愛孩子如果方式不對,這樣的愛恰恰是害了他們。在古代家庭教育中,歷來重“義”講“道”,注重德行,把“做有德君子”作為對子女的基本要求。“愛其子而不教,猶為不愛也;教而不以善,猶為不教也。”真的愛孩子,就要引導孩子從善,讓他們懂得仁義禮智信,從小學做好人、學做君子。

古代經典中有許多關於家教的案例,如孔子教子、曾子殺豬教子、岳母刺字教子以及諸葛亮、范仲淹、司馬光等人的教子,還有《孔子家訓》《顏氏家訓》《包拯家訓》《朱子治家格言》等。這些家訓成了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體現了美德的傳遞,並在歷史長河中起到了經久不衰的作用,充分體現了古人對後代德行培育的高度重視。

古人在家教育德中,既有修齊治平的高標準,又有不損人格、不辱沒祖宗的底線要求;既有禮儀興家、詩書傳家的言傳身教,又有“早掃考寶、書蔬魚豬”的日常行為養成;既有處理家庭、鄰里之間的道德規範,又有

憂先

樂後、勇於擔當的家國情懷。家風家教大多是普普通通的語言、實實在在的規矩,卻能在日常生活中影響人、感染人、教育人,讓人感受到強大、堅韌、持久的道德力量。

北宋名臣范仲淹治家甚嚴。次子範純仁準備娶親,把要添置的貴重物品開列了一份清單送給父親過目,范仲淹搖頭不允,把兒子叫到跟前,語重心長地說:年輕時太惦著享樂,將來恐怕就吃不得苦了。而範純仁到外地給家裡運麥子,遇路人無錢葬親而陷入窘境,就將麥子送給他換錢,此事受到父親表揚。在范仲淹身體力行的影響及嚴格管教下,范家始終保持著對人友善、勤儉居家的良好家風。

《左傳》:愛子,教之以義方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如何,子女的品德怎樣,關係到子女的將來、家庭的興衰,愛子女但不能失原則,嚴要求更要注重細節,做表率而潤物無聲。

在中華文化傳統中,傢俱有獨特的地位,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個人到國家,家是最重要的精神紐帶。它不僅是生命的搖籃,而且是文化的搖籃。“欲治其國,先齊其家”,有什麼樣的家風,就有什麼樣的家庭面貌。近來,常有一些父母忽視家庭教育和家風建設,教育子女“要做人上人”“要學會走捷徑”,施以錯誤的人生導向。殊不知,家庭幸福,不在名車豪宅;子女多福,不在鐘鼓饌玉,如果價值觀偏移、道德淪喪,財產再多、權力再大,也毫無幸福可言。正所謂“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魯迅先生在《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一文中提出,教育子女最重要的是“養成他們有耐勞作的體力,純潔高尚的道德,廣博自由能容納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沒的力量。”先生的教誨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借鑑意義。我們要從傳統文化中吸取豐富營養,把家風建設尤其是子女的思想道德建設抓緊抓實抓好。

《左傳》:愛子,教之以義方

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經過幾千年的傳承積澱,以《孔子家訓》《顏氏家訓》《朱子治家格言》等為代表的家規家訓文化早已跨出家門,融入到民族的靈魂之中,成為民族精神的重要核心,不僅展示一家之自強,更彰顯一國之精髓。將民族文化精髓與現代社會理念有機結合,吐故納新,守正出新,與時俱進,必然會提升我們的境界,開闊我們的視野,形成家風家教的正能量,潤澤千千萬萬的文明家庭。

家風是一種潛在的道德力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的心靈,塑造著人的品格,是一種無言的教育,無字的典籍,無聲的力量。身教重於言教,好的家風靠教更靠帶。只有家長自身做好表率,並嚴格要求和管好家庭成員和子女,讓正氣充盈家庭,才能把家風建設好、傳承好,構築起滋潤親情、鑄魂立德的精神家園。

◎本文原載於《中國紀檢監察報》(作者心耕),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