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長津湖》中凍土豆讓人淚目,乾澀的“炒麵”卻讓人更加不願回憶

作者:由 小北不吃蒜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2-08-15

硬炒麵什麼梗

長津湖戰役親歷老兵這樣說道:

如果戰士能吃上兩個熱土豆,一定能全殲美軍的陸戰一師。

抗美援朝戰爭讓志願軍載譽全球,先輩的付出值得每一個人銘記。

《長津湖》中凍土豆讓人淚目,乾澀的“炒麵”卻讓人更加不願回憶

抗美援朝戰爭我們不曾經歷,但志願軍受過的苦,我們卻應當知曉。

抗美援朝老兵曾這樣描述:

在長津湖戰役中,氣溫很低,零下四十多度。剛煮好的土豆還沒送到戰士的手中就已經凍的梆硬。戰士們只能把凍硬的土豆放在腋窩下,土豆融一層就吃一層,直至吃完。

在我們印象中,凍土豆已經足夠體現條件的艱苦了。

但在最初的征途中,土豆還不是最主要的戰爭軍糧。

最初的戰爭軍糧比土豆更加難以下嚥,但也陪伴志願軍度過了半程征途。

志願軍稱呼這種食物叫做“炒麵”。

雜湊第一次聽到“炒麵”時以為是炒好的麵條。

可事實卻並非如此,“炒麵”是另有乾坤。

《長津湖》中凍土豆讓人淚目,乾澀的“炒麵”卻讓人更加不願回憶

炒麵炒的不是麵條,而是以麵粉為主要原料(佔據百分之七十),大豆粉、玉米麵和食用鹽為輔(佔據百分之三十),混在一起炒至的一種粉末類乾糧。

這種乾澀難以下嚥的乾糧,是抗美援朝戰爭前期的主要食物。

建國初期,百廢待興,條件雖然艱苦,但是不至於吃不上熱飯吧?

如果志願軍不是去征戰,那確實沒有必要吃“炒麵”。

可當時的情況是參加抗美援朝戰爭。

當時的行軍隊伍如果要做飯,只能是埋鍋燒飯。

可是一旦燒飯,就一定會有炊煙。

美國的偵察機一旦發現炊煙,隨之而來的可能就是美軍轟炸機的狂轟濫炸。

所以當時行軍只能是以乾糧為食。

《長津湖》中凍土豆讓人淚目,乾澀的“炒麵”卻讓人更加不願回憶

除了炒麵粉,還有炒米,炒黃豆等食物。

炒麵粉這種乾糧,如果是就著熱水吃,味道也不至於特別差。

但是當時的條件並不允許,士兵們只能抓一把雪,就著炒麵粉吃。

融化的雪水可以幫助下嚥。

當“炒麵”和其他乾糧吃完之後,志願軍就只能就地徵糧食,或者是挖野菜充飢。

據相關資料顯示,志願軍每年需要“炒麵”741萬公斤,其中500萬公斤由東北地區供應,其餘部分由關內和其他地區供應。

當時是認為,支援朝鮮,臨近東北等地,後勤供應不會太艱難。

但事實卻超乎大家的想象。

《長津湖》中凍土豆讓人淚目,乾澀的“炒麵”卻讓人更加不願回憶

美軍也是剛經歷二戰洗禮,也深知後勤保障的重要性。

而美軍的裝備先進,配備了很多轟炸機。

一些轟炸機就專門針對我們的後勤運糧線路。

一旦發現運輸部隊,就馬上派出轟炸機轟炸。

資料中記載著這樣一次空襲:

在1951年4月8日的一次空襲中,我軍損失了84節火車的物資,其中包括287萬斤的糧食,33萬斤的豆油,40萬套衣服,還有29萬雙的膠鞋。

運往前線的物資,有大約百分之四十毀於美軍的轟炸之下。

只有百分之六十能夠順利運往前線。

《長津湖》中凍土豆讓人淚目,乾澀的“炒麵”卻讓人更加不願回憶

而當時志願軍戰士長期食用“炒麵”,很多戰士就患上了夜盲症,口角炎,腸胃炎等疾病。

在洪學智將軍的回憶錄中,朝鮮百姓說用松針泡水可以改善夜盲症和口角炎。戰士們採松針泡水喝了幾次之後,戰士們的情況就好了很多。

後勤問題一日不解決,就會一直威脅著我們戰士的生命。

1951年5月19日,成立了志願軍後方勤務司令部。

後勤供應也做出了相應的改進,讓更多的物資能夠順利到達前線。

所以在當時,我軍也很注重野戰食品的研製。

1951年的下半年,我軍開始供應壓縮餅乾等新型乾糧。

當時的壓縮餅乾可沒有現在的酥脆。

當時壓縮餅乾的原材料包括麵粉、豆粉、花生米、蛋黃粉、幹棗粉、胡蘿蔔粉,砂糖,精鹽和植物油。

《長津湖》中凍土豆讓人淚目,乾澀的“炒麵”卻讓人更加不願回憶

用機器壓縮好之後就運往前線,改善將士們的伙食情況。

直到1952年,“炒麵”就慢慢的被壓縮乾糧取代了。

1952年起,國內的一些工廠也開始研製罐頭食品供應前線。

抗美援朝戰爭後期,我軍的伙食得到了顯著的改善。

志願軍在和朝鮮方面商議之後,在朝鮮當地後方組織種植蔬菜。

在1952年,志願軍收穫了近2290萬公斤的蔬菜。

蔬菜有了,肉罐頭和一些保暖衣物也供應到朝鮮戰場上了。

1953年春節,戰士們也第一次吃上了肉餡的餃子。

而美軍有著完善的後勤供應鏈,不但能吃上火雞、牛奶、巧克力等。

冬天還有厚實的保暖衣物。在加上他們那先進的武器裝備。

可條件優越的他們,依然是失敗者。

《長津湖》中凍土豆讓人淚目,乾澀的“炒麵”卻讓人更加不願回憶

就像前不久在阿富汗被塔利班趕走一樣,成為了失敗的一方。

縱觀近代,侵略戰爭大多以失敗告終!

或許,失敗就是侵略者最好的歸宿吧!

如有紕漏,請指出,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