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秋分·風清露冷秋期半 人間處處豐收忙 丨民俗日曆·二十四節氣

作者:由 封面新聞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2-09-24

每年二十四節氣叫什麼名字

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秋意漸盛,蟹肥菊黃。秋高氣爽,秋天的第四個節氣秋分,悄然而至。

“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從秋分這一節氣的命名中也不難看出,在這一日,陰陽相半,晝夜相等,露冷風清。同時,這天也正好是從立秋到霜降秋季90天的中間,有著“平分秋色”之意,於是得名“秋分”。

在過去,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極為重要的存在。因為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而中秋節也是由“秋夕祭月”演變而來。此外,自2018年起,將每年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在這一節氣中,人們盡情享受豐收的喜悅,也珍惜著為數不多涼爽的仲秋之日。“成都人常說,‘秋分一過,白天短一線,夜晚長一線’。之後,氣溫逐漸降低,一夜冷一夜。”民俗專家劉孝昌這樣說到。

粘雀兒嘴

寄託稻穀豐收的美好願景

“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翻開古籍記載,就可看到古人將秋分劃為三候,意思為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聲,於是在秋分之後便不再打雷了。同時天氣變冷,蟄居的小蟲開始藏入穴中,並且用細土將洞口封起來以防寒氣侵入。“且秋分後天氣乾燥,所以湖泊與河流中水量變少,一些沼澤及水窪便開始乾涸。”劉孝昌補充說道。

秋分·風清露冷秋期半 人間處處豐收忙 丨民俗日曆·二十四節氣

南宋 馬和之 《月色秋聲圖》遼寧省博物館藏

秋分時節到,農家自然也忙碌了起來。金秋送爽,稻穀飄香,劉孝昌描述,此時剛好是秋收、秋耕、秋種的大忙時節。“稻穀收割完畢之後,農家還要忙著翻耕土地,準備播種。除了要積肥、堆肥,還不時趁著秋日的好天氣晾曬新谷。”

說到農家的秋分習俗,甚為有趣的,還得數“粘雀子嘴”,其主要在周邊農村地區流行。“昔日在老成都郊區的農民,秋分這天大多是不勞作的,會休息一天。”據劉孝昌描述,這日農家們還時興吃紅糖芝麻餡兒的湯圓,可家中婦女在前一日包湯圓時,總會準備幾個不包內餡的白湯圓。

“把這些白湯圓煮好後晾涼後,叉起來放在一根細長的竹竿的尖尖上,再將這些竹竿分別插在田邊地角里,讓雀鳥來來啄食湯圓。”原來,此舉的意圖,是農戶們希望黏黏的湯圓能夠粘住麻雀的嘴巴,免得它們吃糧食種子破壞莊稼。“有時家裡的老婆婆,一邊叉竹竿一邊嘴裡還要念叨兩句,讓雀鳥吃了湯圓就別來破壞莊稼了。當然,農家粘雀嘴的習俗,也暗含著美好的願望,那就是希望稻穀豐收,栽種的莊稼能夠不受破壞。”

望南極星

收穫一份好兆頭

再將時光往前推去,能夠發現一項十分古老的秋分習俗,叫做“候南極”。但在當下,這項習俗已經鮮有人知曉了。

“這項習俗,就是望南極星,直到上世紀的三四十年代,其在老成都仍舊十分流行。”劉孝昌回憶到,因為中國地處北半球,因此南極星一年內只有在秋分之後才能見到,且極易消逝。且在古人的認知中,將南極星視為南極仙翁,也就是壽星,認為其是掌管長壽的神仙。古人把南極星認作是祥瑞的象徵,於是在秋分這一日,去遙望這顆星宿。

秋分·風清露冷秋期半 人間處處豐收忙 丨民俗日曆·二十四節氣

《山間秋色圖》 武漢博物館館藏

在《史記·天官書第五》中記載:“南極老人,治安;常以秋分時,候之於南郊。”可見在秋分之日,帝王們率領群臣,到南郊迎接南極星。

對於舊時成都的尋常百姓而言,能在秋分日看到南極星,也是極為祥瑞的兆頭。“雖然在秋分日,能看到南極星的機會不是很多,但人們還是懷揣著希望。通常,天還未亮,全家老小就起了床,站在街頭空壩裡或池塘邊舉目眺望,運氣好時就會望到這顆南極星。”劉孝昌特別說到,能看到南極星的時機,一般是天未亮的清晨,且必須是晴朗的夜空,南極星才會一閃而逝。而對於看到的人來說,收穫的是一份好兆頭。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9月23日,秋分到來。在田間洋溢著豐收的喜悅,民間更有豐富的食物待品嚐之時,不如盡情享受為數不多的仲秋之日,不必為即將到來的蕭瑟景象所傷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