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專欄丨成新平:苦夏

作者:由 紅網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2-09-25

蝦上岸怎麼捉魚

專欄丨成新平:苦夏

專欄丨成新平:苦夏

陳敏捷/攝

苦夏

文/成新平

七月流火,天空寡藍寡藍,萬里無雲,滾圓滾圓的烈日像火球一般炙烤著地面,似乎要把大地烤焦,地面升騰起一股股熱浪。

故鄉的白衣港兩個月沒下過一滴雨,晚稻田裡開了白坼;塘裡的水早已被抽乾,在太陽照射下,塘底汙泥像魚鱗片翹了起來;路邊野草相繼枯萎,就連生長了幾十年苦棟樹也捲起了葉子;南風勁吹,吹乾了山塘吹乾了小溪;烈日施威,曬乾了稻田曬乾了水渠。旱情仍在蔓延。日頭是白色的,農民的草帽是白色的,曬乾了的稻田也是白色的。烈日如同豺狼虎豹張開血盆大口在瘋狂吞噬綠色,大地冒煙,到處草枯葉黃。田土龜裂,變成白色;水渠斷流,變成白色;池塘乾枯,變成白色,就連鄉親們的汗水也被陽光蒸乾變成層層疊疊的白色鹽霜……

烈日當空,熱浪灼人。久晴、暴曬、極度乾旱,對於世間萬物來說,這是一個難熬的苦夏,不少植物在烈日的暴曬下早早失去了生機;對於艱苦勞作的鄉親們而言,這個夏天更為難熬,除了抗旱保苗,與大自然作著頑強抗爭外,還得為人類自身的生存而戰。苦夏不如苦熬,苦熬不如苦拼,水是生命的源泉,山塘幹了,他們向小溪抽水;溪水斷流了,他們四處尋找地下水打井抗旱;地下水位降低了,他們又去探尋水井新的方位……而老天偏不長眼,日頭一天到晚噴吐著火焰,彷彿不把所有綠色變成白色方甘罷休。

人往往是這樣,越是舒適的環境越安逸,越是艱苦的環境越能得到磨練。城裡有的人一天到晚足不出戶,開著空調還嫌熱;有的患了“空調病”,不得不到醫院去打吊針。而農村的電帶不起空調,有一臺電風扇就已經夠奢侈的了,“苦命人,天照顧”,沒有電扇有手搖蒲扇,沒有空調有天然南風,享受不到富貴擁有健康體魄。在與大自然抗爭中,他們“吃自己的飯,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幹”。熱風撲面,火燒火燎,挑水抗旱,路上細密的灰塵與草屑直鑽人的鼻孔,極不舒服,不到幾分鐘,汗水冒了出來滴進“禾下土”。灰塵佈滿了面頰,汗水溼透了衣背。大旱當前,眼看一丘丘稻田脫水、開坼,他們不到萬不得已,決不選擇放棄,因為土地是他們的衣食父母。最後水井被挑幹,他們欲哭無淚:“沒辦法,只有聽天由命了”。山邊是無水的井,田壟站著無語的人。人的確有幾分賤性;天,總會照顧那些苦命人;只要耐心等待,大雨總會降臨。

白衣港的夏天最難熬。日頭火辣辣地照著,曬得大家頭皮發燙,心坎發悶,腦殼發暈,肆虐的旱魔,煎熬撕扯著鄉親們的心。“天不下雨水,農民只能流汗水”。因為抗旱,他們的手上、腿上長出了痱子,密密麻麻,像一條條大苦瓜;因為缺水,一盆水除了洗臉、洗衣、洗腳,還得用來餵豬、淋菜;因為天旱,土裡的辣椒、茄子、豆角幹得像搓成的繩子,“老天爺”把他們到口邊的菜收走了。聽說外村人為搶水打破了腦殼,而鄉親們卻同舟共濟、共渡難關。

在這難熬的苦夏裡,鄉親們一是不怕出汗,相信悶熱的日子即將過去,而清涼爽快的日子就要來臨,二是關注天氣預報,儘快播音員每天都在播氣溫將達39℃,他們總是不相信,火一般的南風有些燎人,路上的卵石被曬得燙腳,估計連續10天都在40

專欄丨成新平:苦夏

℃以上。有人說,如果照這麼發展下去,城裡人要停止上班,那農村人不同樣在太陽底下勞動?“人比人,氣死人”。當然,城裡也有一些鍊鋼工人在火爐邊作業,築路工人在修柏油馬路,交通幹警在烈日下站崗值勤,還有農民工在建築工地上揮汗如雨,地面溫度遠遠突破40℃哩!

在這炎熱的夏日裡,鄉親們想出了一些抗擊苦夏的辦法。有的從樹上採摘來一個個綠色皮球般的涼粉果子,去掉殼,將果子中的“種子”用布包紮起來,放到水中反覆搓揉,兩個小時後,臉盆中的水就會變成亮晶晶的固體涼粉,放上白糖、甘草汁,一瓢瓢喝下去,潤喉生津,過癮解渴;有的則熬製成一鍋子稠糊糊的綠豆沙,加上冰糖,冷卻後食用,既去暑解燥,又大開胃口;有的還從田裡摘來一隻只翠綠翠綠的西瓜、菜瓜、香瓜,用來清熱降溫,吃起來又甜又脆,清香四溢;有的小孩泡在湘江河裡戲水玩耍,捉魚摸蝦,消暑納涼,手指泡成了乾紅棗仍不肯上岸……“冰棒,冰棒,綠豆冰棒……”猛然,從太陽底下竄出一個戴草帽穿裙子的苗條身影,大家不約而同地望了望:“原來是一位賣冰棒的妹子”。如果那妹子長得好看,小夥子們便沒話找話,買了第一根準會買第二根;如果那妹子長得不怎麼樣,那麼,她的冰棒也會像她一樣無人問津。

苦夏的確很苦,白天,鄉親們要經受烈日的暴曬和悶熱的煎熬,晚上還要遭到受蚊子的輪番襲擊和缺水的煩惱。但他們心態依然樂觀: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但將冷眼看夏日,看你橫行到幾時!夜晚,他們照樣乘涼,照樣講故事,照樣抽著劣質的旱菸。第二天,他們依然扛著鋤頭,精神抖擻出現在抗旱第一線……

夏日其實苦在農村,沒有防曬的蔭棚,沒有降溫的電器裝置,沒有可口的飲料和飯菜,即使口中無味,還得餓著肚子,穿著厚衣服到野外的太陽底下“露天作業”,儘管汗流浹背,但農村很少有人叫苦,而城裡有的人吹著空調和電扇還在喊熱,他們躲著烈日,縮在家中,吃著好的,穿著薄的,還在叫苦不迭。

同樣一片藍天,同樣面對炙人的烈日和熱浪,不一樣的心境,會產生不一樣的感覺。天氣是這樣,人生何嘗不是如此?

專欄丨成新平:苦夏

專欄丨成新平:苦夏

成新平,1964年出生於湖南衡東縣霞流鎮白衣港。1979年高中畢業回鄉務農,後在外打工多年,拖過板車,燒過鍋爐,用一支筆與不幸命運抗爭。1992年獲得“湖南省青年自學成才獎”,同年底被衡山縣委宣傳部破格錄用為新聞專幹;1995年至今在衡陽市某機關工作。

自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文學創作,至今已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南方週末》《湖南日報》《散文選刊》等報刊發表報告文學、散文、文藝評論1800餘篇,其中1件作品獲中國新聞獎副刊作品獎,4件作品獲全國散文徵文競賽一等獎,6篇散文入選小學語文課本、中考語文試題和全國公務員考試申論試題。已出版《頭版頭條》《普通老百姓》《引導輿論》《新聞散論》《父老鄉親》《嶽北農工會》等專著7部,其中《鄉音鄉情》獲2015中國散文年會“最佳散文集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