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會怨恨的,只有人而已

作者:由 茫宇貓文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2-10-02

沒有資格怨恨任何人

小時候的一箇中午,我和一隻大蜜蜂不期而遇。

我從來沒有見過那麼可怕的蜜蜂。它身子胖大,聲勢也壯,嗡嗡地飛行著,在一個拐角處差點撞在我的臉上。我當然驚恐萬狀,掉頭就跑——那是中午放學時段,我跑向奶奶家。那裡早有炒雞蛋和菠菜水飄著香氣等我,然而我忘掉了一切美好的預期,衝進屋就向奶奶描述那隻可怕的蜜蜂。

“好大個啊!這麼大——那麼大!”

“比大蝴蝶還要大!像小鳥一樣!”

“還特別兇!嗖地一下子就撞過來了!”

越描述越誇張,漸漸地,恐懼變成了怨恨。我開始非常地希望打死那隻大蜜蜂,進而開始質疑蜜蜂這種駭人生物存在的合理性。

是的,在人類的情感裡,

消解恐懼最好的辦法就是將其外化為暴力

——有時是對物件本身,有時是遷怒他者,這就像受驚時的喊叫一樣自然。多年後,我勸阻一位學生乘坐電梯,他閃爍的小眼睛裡分明有著怨恨的神情——他這麼看著我,然後在我進入電梯的時候堅定地按下了關門鍵。

我被狠狠夾了一下,然後衝進去,對他怒目而視。

那一瞬間,我想我的眼睛裡也有了別的東西——如果身畔不是密閉的直梯而是尼農峽谷那樣的萬丈深淵,我不知道故事的結局會是什麼樣。

然而小時候,我似乎還不懂得,怨恨是人類獨有的情感。

香噴噴的午飯,熱熱鬧鬧的動畫片,似乎都提不起我的興致。我全程悶悶不樂,直到下午一點——我應該去上學了,卻仍畏畏縮縮地不肯出門。

面對奶奶的詢問,我如實相告——我害怕再遇上那隻蜜蜂。

“它還在那裡等我怎麼辦?”

“它會不會知道我講它壞話,還想打死它?它恨上了我怎麼辦?”

“說不定它還有同伴呢!奶奶你知道馬蜂窩吧?它要是叫上所有的同伴一起來找我,怎麼辦?”

奶奶目瞪口呆。

她用樸素的語言向我解釋了半天,核心意思就是——

動物和人不一樣,它們不會記恨,不會報復,不會故意找人麻煩

……所以不需要害怕那隻大蜜蜂還在原地等著,人家早就該幹嘛幹嘛去了。

這麼簡單的道理,當時我卻無論如何不相信。我至今仍能回憶起來那天炙熱的日頭下面,我的戰戰兢兢的上學路。直到多日以後,連我自己都快忘記了大蜜蜂的模樣,終於推己及人,相信大蜜蜂差不多也該把我忘記了。於是終於將大蜜蜂從我內心那塊名叫“煩惱”的高地驅離,任由作業、鬼故事和討厭的同學佔據。

後來,我接觸過很多動物。有自家養的寵物,有牧人飼養的牛羊,有電視裡奔跑不息忙著生忙著死的飛禽走獸。若說相同,它們與我們都是無法掙脫生死大限的眾生,一生為食色生存操控,不由自主;若說不同,它們沒有任何經歷了昇華和抽象化的人類情感——怨念,仇恨,正義,信仰。

那些對它們而言,就像精加工的食物——對深居都市的你我來說,挺好吃,甚至離不了;然而,沒啥營養,還會長胖。長胖就會阻礙生存,因為天敵來了容易跑不掉。不僅如此,

我們還喜歡以己度人,以為別的生命也該像我們一樣沉溺於愛與恨、對與錯的大海,否則就是愚,就是痴

。我曾詫異於草原上那些成群的食草動物——譬如斑馬,其中若有一隻老弱病殘被天敵拖走吃了,其他的同伴看也不看,繼續沿著既定的遷徙路線,走。隊伍裡不斷有同伴被吃掉,也有新的同伴出生,每一隻都有可能成為新的被吃掉的一隻……然而,它們從不一擁而上,也不會蓄力報仇。

因為對個體而言,死了就是死了,再也回不來;

對群體而言,死了一兩隻,也不妨礙生存和繁衍。

因此,怨恨,以及因怨恨而起的報復,是一件既無必要性也無可能性的事情。

所以,它們從不怨恨。

會怨恨的,只有人而已

人類的文化裡有很多人格化的動物。它們有的報恩,有的報仇,有的嘯聚山林,有的化為人形……無論賦予它們禽獸還是妖怪的名字,那些情感,都只是人類情感的投射罷了——

會怨恨的,只有人類而已。

人類似乎特別喜歡“恨”——悔恨,怨恨,仇恨,憎恨,報仇雪恨,國仇家恨……似乎“恨”是一種調味劑,要拿來調劑乏味的內心。可有時候恨得太狠了,自己也會難過,會反省,所以才有藏經閣裡蕭遠山和慕容博的和解,才有人嚮往“活得開心心不記恨,來為今天歡笑唱首歌”。

這是一首暴露年齡的歌曲。

現在想來,它和我遭遇那隻大蜜蜂約略同時。

這真是一個有趣的巧合——似乎直到今天還在警示著愛恨人的我輩——

“去去吧,受折磨的,只有你自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