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券商千億融資為何成中小股東的“修羅場”?

作者:由 環球老虎財經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2-10-09

出錢就是股東嗎

今年以來,包括中信證券、中金公司等頭部券商選擇用配股的方式來向市場“伸手要錢”。據悉,配股能在市場環境整體偏弱的情況下配股募資額更高,然而一眾券商趨之若鶩的融資方式,卻讓中小股東避之不及。有業內人士如此評價,典型伸手向股東要錢,不給錢股票就貶值。

券商千億融資為何成中小股東的“修羅場”?

從定增到配股,券商的融資方式正在悄然生變。

9月13日,繼中信證券完成超200億元的配股之後,中金公司緊隨其後,丟擲了270億元的配股預案,並引發市場熱議。

實際上,券商百億配股並非偶然現象。中信、中金之前已有多家券商在年內丟擲規模不一的配股方案,其中東方證券、興業證券、財通證券3家券商已經完成配股,實際募資額分別為127。15億元、100。84億元、71。72億元。

有業內人士指出,相較於定增,配股能在市場環境整體偏弱的情況下配股募資額更高。

然而,券商鍾愛的配股,卻成了中小投資者的“劫難”。

券商掀起配股潮

將時間線拉長,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至今,A股市場共有13例配股,其中包括7例券商和2例銀行,券商配股佔據半壁江山。

其中,券商一哥中信證券的273億元的配股融資創下了券業最大的一次配股融資。

可以說,配股已成為券商首選的融資方式,而在過去,定增頗得券商垂青。這個方式由於無盈利要求,再加上還有最高20%的價格折扣,也更得投資者的青睞。

那為何在短短兩年內,券商的融資邏輯發生瞭如此明顯的變化?

有業內人士表示,此前機構投資者參與定增的目的更多在於持股鎖定期6個月後獲得正收益,然而兩年券商板塊表現極差,大大降低了參與熱情;二是部分券商估值過高,持有定增股票風險較大,也降低了定增參與熱情。

Choice資料顯示,自2020年以來的券商定增中,除海通證券外,中信建投、南京證券、湘財股份、天風證券的市價也較定增價更低。且湘財股份兩次定增、兩次均跌破定增價。

而這也更加影響了機構的定增熱情。比如浙商證券在2020年年底丟擲了不超過100億元的定增方案獲得證監會核准批覆。2021年7月份,浙商證券定增結果出爐,預計募資100億,最終僅募到約三成(28。05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被一眾券商青睞的融資方式卻不被市場看好,如中金公司的一紙配股公告導致當日股價盤中跌幅超過9%。

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很多人認為這是券商行業的週期頂部,這個時候配股一方面會讓中小股東傷心,另一方面會有很多短線持股或者不看好未來走勢的股東提前拋售,這對股價又是一種打擊。”

鉅額配股坑了誰

定增降溫,配股“上位”,被一眾券商另眼相看的配股對誰有利,又傷了誰?

上文所述,配股會影響到公司股價但是這並不妨礙其成為券商近兩年的首選。

中航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董忠雲表示,與增發、可轉債等融資方式相比,配股相對門檻較低,稽核難度低速度快,價格相對可控;且在市場整體偏弱的環境之下,配股募資額更高。

而券商的控股股東選擇用配股這一方式或是出於對金融機構對國有股權的要求較高的考慮,若選擇定增,大股東的股權可能會被稀釋,但是如果是配股,大股東的股權比例可能會進一步提升。

不過也有私募界人士如此評價券商的配股,“典型伸手向股東要錢,不給錢股票就貶值”。

眾所周知,配股的物件是所有的股東,包括中小股東,且配股價格會低於市場價,所以除權後價格會降低,因此如果中小股東不跟進配股,或導致其持倉市值縮水。

以華安證券的配股為例,去年5月底,華安證券釋出配股公告,配股價為3。68元/股,配售比例為每10股配售3股。

6月1日是除權日,當日的收盤價格為6。22元/股。6月10日,華安證券復牌後的除權價格為5。63元/股。

若某個中小投資者10000股華安證券,可配3000股,同時未在除權日賣出,且在後續中未進行配股,則在6月10日開盤後該投資者的持倉市值從62200縮水至56300元。

而在華安證券的配股,也被一些投資者強烈抗議,當時有投資者在相關平臺如此控訴,“沒有其他融資途徑了嗎?今年中小散戶的日子都過得緊巴巴,就算有些閒錢都拿去進貨擺攤了,這個時候說要配股,不是逼著我們賣華安的股票嗎?嚴正抗議配股!”

有業內分析師也如此表示,配股通常會被市場解讀為利空訊息。配股是面向原有股東實施,一些股東可能不願意繼續掏錢買股票,但如果不買的話,原有股權又會被稀釋。

此外,配股的實施可能導致上市公司股東即期回報被攤薄。

中金公司在配股公告中表示,本次配股完成後,公司股本數量和淨資產規模將有較大幅度的增加,而募集資金從投入到產生效益需要一定的時間週期,公司利潤實現和股東回報仍主要依賴於公司的現有業務,從而導致短期內公司配股發行股票後即期回報存在被攤薄的風險。

此外,若本次發行募集資金不能實現預期效益,也可能導致公司的每股收益和淨資產收益率被攤薄,從而降低公司的股東回報。

頻繁融資為何分紅少

除了上文所述的定增、配股之外,券商的融資方式還有股權融資、債務融資、票據融資以及同業拆借等方式。

從近兩年來看,券商透過各種方式密集“進補”,截至今年9月中旬,僅透過債券市場融資的額度近萬億元。

Wind資料顯示,截至9月19日,今年以來,券商共發行381只公司債、次級債和短期融資券,發債規模合計8505。18億元。其中,券商8月共發行1423億元債券,為今年以來單月發行規模最大的一個月。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瘋狂補血的券商,賺錢能力在一眾券商中也頗為出挑。比如中信證券,根據年報,其2021年淨利潤超過240億元;中金公司淨利潤亦是跨過百億元門檻。

造血能力突出,為何還要頻繁向市場伸手要錢?從券商本身來看,其自身的發展邏輯正在生變。

以前,券商可以依賴於經紀業務靠天吃飯,然而近幾年該業務同質化嚴重,競爭激烈,再加上市場環境不佳,增長空間受擠,成了券商進退維谷的“雞肋業務”。

據證券業協會統計,2015年證券行業實現經紀業務收入2690。96億元,然而在成交金額創下A股歷史之最的2021年,證券行業實現經紀業務收入只有1544。03億元。

如此差距,罪魁禍首或為上述業務佣金率下滑。

據海通證券非銀團隊統計,2008年行業平均佣金率為 0。166%,2012年下降到0。081%,2021年上半年下降至0。025%。經紀收入佔比亦隨之大幅下滑,由2008年的71%下降至2021年的25%。

與此同時,在資管新規下,通道業務受阻,券商亟待轉型。站在轉型的十字路口,重資產業務成為了一眾券商佈局的重點,然而重資產本身就意味著需要大量的資金,因此上市券商需要透過各種途徑來補充資本。

因此也就不難理解一眾券商的“花式”融資。

從募集資金的投向來看,資本中介業務、投資與交易業務則成為再融資募集資金最主要投向。其中,資本中介業務是各家券商押注的重點。其業務範圍包含融資融券、股票質押、股權衍生品、大宗商品衍生品以及跨境交易等。

投向比例重點根據各家業務的不同而有所側重,比如中信證券68%的資金擬投向資本中介業務,浙商證券、中國銀河、國金證券、財通證券擬投向該業務的資金佔比分別為43%、38%、33%、25%。

一位券商非銀行業首席分析師也表示,“從募資投向來看,大多數券商募資的目標是發展信用業務等資本中介業務以及補充資本金。資本實力強大的券商,相關的業務才能發展。”

與此同時,包括中信證券在內的頭部券商極力向股東伸手要錢,然而在分紅上卻相當吝嗇。

Choice資料顯示,上文所述的幾家券商,比如中信證券、中金公司、興業證券近三年累計分紅分別為108億元、23億元、12億元,遠不夠配股吸血量的一半。

對此,有投資者表示,“券商的分紅不會太高,因為券商缺錢。券商缺錢並不是因為他不賺錢,是因為他處在高速發展期,業務高增長,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