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中秋帖》的來歷

作者:由 鄧寶劍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2-12-25

帖秋什麼意思

《中秋帖》舊藏於清朝內府,乾隆皇帝將其與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珣《伯遠帖》合稱為“三希”,極為珍重寶愛。乾隆皇帝把《中秋帖》視為王獻之的真跡,事實上,它和王獻之的《十二月帖》有關係,卻並非出自王獻之的手下。

北宋書家米芾曾經收藏東晉王羲之《王略帖》、謝安《八月五日帖》和王獻之《十二月帖》,將它們刻在石上,這些刻石遭兵火而殘損。後來,南宋的曹之格將其翻刻,另增曹氏家藏晉人法書和米氏父子書跡,匯為十卷,名為《寶晉齋法帖》。

將《寶晉齋法帖》所刻王獻之《十二月帖》與《中秋帖》相較,可見二帖文辭多同,只是《中秋帖》略去“十二月割至不”、“未復”、“慟理”諸字。另外,二帖書法有很大程度的相似處,亦有微妙的不同處。

《中秋帖》的著錄與評述可以追溯到明代。眾家對其真偽說法不一,大概有三種觀點:王獻之真跡說、唐人臨本說、米芾臨本說。其中,米芾臨本說最為學界所接受。

清初吳升認為“此跡書法古厚,墨採氣韻鮮潤,但大似肥婢,雖非鉤填,恐是宋人臨仿”,又說“為米元章所臨無疑”。今人徐邦達先生亦認為《中秋帖》是米芾的“不全臨寫本”,並從《中秋帖》所用紙、筆方面補充了證據,他說:“且所用系竹料紙,據瞭解,這種紙要到宋代才能出現。又筆亦柔軟無心,非晉人之跡,更不用講了。”

米芾收藏過王獻之《十二月帖》,《中秋帖》的文辭與《十二月帖》有很高的重合度,《中秋帖》的風格與米芾極為接近,這幾點理由似乎可以證明《中秋帖》是米芾照著《十二月帖》節臨而成的。然而,這個結論尚有值得置疑之處。

與《十二月帖》相較,《中秋帖》略去起首的“十二月割至不”,又略去文中的“未復”、“慟理”,致使文句殘缺。雖然徐邦達先生說這是“不全臨寫本”,亦即通常說的“節臨”,但這樣的“節臨”方式實在少見。姑且不論《十二月帖》字數不多,本無必要節臨,就從節臨的慣例看,有掐頭者,有去尾者,有從中間節取者,但並無如此隨意的。

這種情形究竟是如何造成的?《寶晉齋法帖》中所刻的一個《十二月帖》殘本為我們留下了線索。在《寶晉齋法帖中》,摹刻有《十二月帖》的兩個本子,一件較為完整,另一件殘損程度很高,僅剩不到十二個字。

我以為,《中秋帖》很可能是宋人依據《十二月帖》某個刻石殘本所臨,遺漏的那些字恰恰便是殘損之處。《寶晉齋法帖》所刻殘本殘損得如此嚴重,若據此臨摹,文字缺漏將更甚於《中秋帖》。既然《寶晉齋法帖》刻有這樣的殘本,當時就有其他殘本存世的可能。米芾藏有《十二月帖》真跡,自然不會照著殘損的刻本去臨摹,但米芾的書法在宋代影響極大,《中秋帖》的臨寫者在筆下呈現出米芾的風味,絲毫不奇怪。

《中秋帖》的來歷

《中秋帖》

《中秋帖》的來歷

王獻之《十二月帖》(見《寶晉齋帖》)

《中秋帖》的來歷

《十二月帖》殘本(見《寶晉齋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