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他是竹匠的祖師,高超技藝令魯班說出“有眼不識泰山”,令人敬佩

作者:由 歷史國學教堂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2-12-30

刀劈毛竹的後一句是什麼

竹匠這個行業是在木匠以後興起的,但它也屬於魯班行。可是竹器製作的發明者卻另有其人。據說,以前人們並不懂得如何利用竹子,成片的竹林長期無人管理、利用,都白白地爛掉了。直到泰山發明了用竹製物後,竹子才被利用起來為人類造福。因此,泰山作為竹匠的始祖,受到竹匠們的供奉,泰山也就成了竹行的保護神。

他是竹匠的祖師,高超技藝令魯班說出“有眼不識泰山”,令人敬佩

相傳泰山是魯班的兒子。魯班常年在外做工,還沒見過自己的兒子。泰山成人後,母親叫他去找父親學點手藝。泰山找到父親後沒有相認,而是改名換姓,跟父親來學手藝。但他學了三年沒有什麼成績。

魯班平時對徒弟要求是非常嚴格的,見這個徒弟其實不笨,只是不用心,就想難為他一下,好叫他日後能有長進,於是對他說:“我教不了你,你還是另找高門吧!”泰山以為師父是攆他走,就更不敢認父了,只好悄悄地走了。

他路過一片竹林的時候停下來,坐在一塊石頭上,左思右想,自己沒有學到手藝,又不能認父,回家去如何向母親交代呢?一時想不開,就從行李上解下一條繩子,拴在竹梢上,準備一死了之。

他是竹匠的祖師,高超技藝令魯班說出“有眼不識泰山”,令人敬佩

可是他不知毛竹是有彈性的,人一套進去就被蕩了下來,一連幾次都沒有成功,反被摔得鼻青臉腫。泰山心頭一動,悟出了一個道理。毛竹的彈性這麼好,又比木頭硬且光滑好看,如果用它做東西,做好了也可為自己爭口氣,還幫了父親的忙。

於是,泰山就在竹林搭了個竹棚,又做了一把薄竹刀,用來劈削竹子,再把竹子削成粗細不同的竹條,編起了竹椅、竹床、竹籃、竹筐、竹籠、竹扒等用具。這些用品使用起來又幹淨又輕巧,人們爭相購買。使用的人多了泰山的名聲也傳出去。

他是竹匠的祖師,高超技藝令魯班說出“有眼不識泰山”,令人敬佩

魯班聽說後,就親自來找他。幾年不見,泰山成熟了不少,魯班竟一時沒有認出自己的徒弟來。他拿起一件精緻的竹器問:“你也在編竹器?你的師傅泰山呢?”泰山連忙跪下說:“我就叫泰山,如果不是師傅激勵我,怎會想到編竹器呢?

最後,父子終於相認了。魯班連聲說:“我真是有眼不識泰山!”從此有眼不識泰山”這句話,就在民間流傳至今。

泰山編的竹器大家都喜歡用,編竹這一行日後發展起來了。竹匠們不忘泰山的好處,每年都要祭泰山兩次,把泰山作為本行業的保護神。

他是竹匠的祖師,高超技藝令魯班說出“有眼不識泰山”,令人敬佩

還有一種說法:竹匠這一行是由魯班的師兄張班興起的。兩人學成手藝之後,張班用竹子編了張席,魯班就在席下面安上四條腿,席面變成了桌子;張班用竹子編好了坐墊,魯班又裝上了四條腿,竹墊變成板凳了。人們都誇魯班手藝好,反把師兄張班冷落了。

張班心裡自然不痛快,就與魯班來評理,說:“你做桌子、板凳我不反對,但名字還得按我的叫。”魯班是個大度講理的人,尊重張班的意見。因此,傢俱雖然變了樣,名字還是叫原來的。直到今天,請客喝酒、吃飯,還叫“吃席”、“坐席”、“酒席”。

他是竹匠的祖師,高超技藝令魯班說出“有眼不識泰山”,令人敬佩

由於南方盛產竹子,很多用具都用竹子來做了,木匠就不服氣了。所以過去竹、木行幫一有聚會的場合,就互不相讓地盤道。

如木匠先說:“做張大桌四方方,放在堂屋正中央。”竹匠即搶對:“削雙筷子圓又方,放在你的脊樑上(指桌子)。好酒好菜我先嚐,剩下菜湯水,落在你身上。”木匠不服說:“竹匠的鋸還要木匠做。”

竹匠答:“做鋸下料先劃線,劃筏還是竹匠剁給你的。”木匠又說:“反正竹匠離不開木匠。”竹匠再答:“我們的鋸把也可以用竹竿做。

竹匠本行自稱為“捉青龍”的,“青龍”指的就是毛竹。竹行有自己的行規和切口。在竹行中,雖然江南有些地方竹匠們供奉泰山或張班,但在歷史上人們還是習慣把竹匠看成魯班行,所以特別是北方地區竹行仍把魯班奉為祖師爺。

他是竹匠的祖師,高超技藝令魯班說出“有眼不識泰山”,令人敬佩

好了,本文今天就為大家分享到此,大家看完此篇後,認為竹匠的祖師到底是誰呢?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