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牛頓提出了經典力學,為何在晚年相信,是“神”給了地球推動力?

作者:由 Hi科普啦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3-01-02

為什麼人不能聽見超聲波

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一個複雜的歷程,它讓人類逐漸從封建迷信的思維中,過渡到了科學的文明社會。

如今的我們,在遇到疾病纏身時,不會再首先考慮驅邪、拜神等迷信行為,而是會選擇到各大醫院就診。

這一例子,其實就很好地體現出,科學在全民意識中的地位,已經變得越來越重要,科學理論已經漸漸上升到了全民世界觀的層級。

不過,在這樣背景下,社會上卻開始出現了一種“不諧之音”:

“科學的盡頭,其實是玄學。”

那事實果真如此嗎?且讓我們從玄學本身說起。

玄學:起於春秋,興於魏晉

根據現有典籍記載,“玄學”一詞的來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

當時,正值各家學說百花齊放,不僅出現了主流的儒、法、道三家學說,還連帶發展出如墨家、陰陽家,以及縱橫家這般“次主流”的學派。

牛頓提出了經典力學,為何在晚年相信,是“神”給了地球推動力?

其中,道家學說創始人李耳,後世也稱老子,就創作了一本集道家之精華的哲學著作——————《道德經》。

在這部典籍的第一章中,老子寫下了這樣一句話: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這句話中的“玄”,代表的是一種虛無且神奇的狀態,讓人難以捉摸卻有著奇特的運轉規律。

而老子之所以留下這樣一段話,其實就是在闡述:世界上擁有很多的執行規則,也就是“道”,這些道都不可捉摸,卻又都各有千秋,這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

因此,在這樣的闡述下,一些道家學說的支持者,便開始了針對“玄”的研究,玄學也就應運而生。

牛頓提出了經典力學,為何在晚年相信,是“神”給了地球推動力?

不過,或許是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與春秋戰國時各諸侯的統治相悖,使得玄學的研究,一直保持在小範圍之內,受眾十分侷限,用今天的詞彙形容,就是極其“小眾”。

如此尷尬的境地,直到漢朝建立才有所改變。

劉邦擊敗項羽,結束了天下紛爭的局面,但反觀滿目瘡痍的江河山川,劉邦意識到,新的朝代需要以休養生息為主。

在這樣的認知下,我國漢朝決定以平和且利於統治的儒家學說為主,打造出極具創新性的治國理念——————外儒內法。

牛頓提出了經典力學,為何在晚年相信,是“神”給了地球推動力?

外儒內法,顧名思義,就是用儒家的包容思想,來粉飾漢朝政權的平穩,但同時又要用法家嚴刑峻法的主張,來維護整個王朝的統治。

這樣的學派組合,聽起來極為合理,可一旦實施起來,那對於外在宣揚的儒家而言,就是一場極大的考驗。

因為,儒家需要擁有寬泛的學派思維,來解釋漢朝所實行的一切施政政策,而為了能夠擴充儒派理論,作為當年儒派帶頭人的董仲舒,就創立了漢朝經學。

這是吸納春秋百家精華為一體的學說,其中也就包括道家的玄學之說,由此,玄學理論在漢朝得到了一定的發揚。

牛頓提出了經典力學,為何在晚年相信,是“神”給了地球推動力?

但隨著東漢的沒落,天下逐漸走向紛爭,儒家包容學說的統治出現了動搖,這引起了不少儒家學者的抗爭,但面對大廈將傾的局面,文人的口誅筆伐註定是無效的。

於是,玄學這種帶有“道”法研究,以及充滿無為而治的思維,開始在其後的魏晉時代興起。

畢竟,很多人在無法改變現有局面時,就只能從玄學的角度,站在隱世的立場,去推斷整個亂世的走向。

在這一時期,玄學開始走向大成,尤其是《老子》、《莊子》和《易經》所組成的“三玄”,在玄學領域開始大放異彩。

不少學士在通讀“三玄”後,學著使用玄學的理論,來論斷亂世的走向,這讓他們也擁有了一定的時代參與感。

牛頓提出了經典力學,為何在晚年相信,是“神”給了地球推動力?

這聽起來或許有些荒誕,但不可否認的是,玄學的學說中,確實存有社會,乃至世界發展的規律。

比如東漢有名的玄學支持者王充,就曾在其著作《論衡》中,提到:

“物生自類本種,龜固生龜,龍固生龍。”

這句話所闡述的,其實就是最早的遺傳學,即先輩的特徵,必定會遺傳給後人,這是物種的發展規律,也是其中的“道”。

牛頓提出了經典力學,為何在晚年相信,是“神”給了地球推動力?

可由於缺乏研究條件,所以王充只能把這種摸不到,卻又存在於世的規律,稱之為“玄”。

不過,王充的這一行為,也讓現代人產生了無盡的遐想。

科學的盡頭是玄學嗎?

要知道,科學層面最早的遺傳學研究,那要一直追溯到1865年的孟德爾學說,兩者的時間懸殊,達到了驚人的1700餘年。

基於這一事實的考慮,不少人就得出了一種結論:科學領域用了千餘年的時間,才終於證明了當年的玄學結論,所以,科學的盡頭就是玄學。

牛頓提出了經典力學,為何在晚年相信,是“神”給了地球推動力?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該理論,現實生活中還存在著大量的佐證例子,比如《道德經》就曾記載: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由這句話,我們可以得知,世間存在一種名為“夷”的物質,它本身是能夠被看見的,但也不是時時刻刻都顯現的。

也存在一種名為“希”的物質,這是一種可以聽到的,但也不是時時能聽到的神奇物質;還存在一種名為“微”的物質,是可以觸碰到,但細細感受,卻又是一場虛無的奇妙存在。

這三者在當年看來,或許就是一種玄學,但按現代科學的論證,夷的描述,不就正是紅外線和紫外線麼,明明是可以看到的,但卻需要特定的條件。

牛頓提出了經典力學,為何在晚年相信,是“神”給了地球推動力?

而“希”則就是超聲波和次聲波,人是可以接收到的,但卻不代表能夠感知到,也就是未必能真的“聽見”。

至於“微”就更神奇了,它其實就是原子、分子的統稱,人明明可以能夠觸碰,但卻無法具體感知到。

除此之外,作為科學開拓者的科學家們,其行為也表現出了一些“玄”的意味。

比如經典力學的創始人,也是物理學界泰斗的艾薩克·牛頓,在經過一系列的科學研究後,本應是一位堅定的科學擁護者。

牛頓提出了經典力學,為何在晚年相信,是“神”給了地球推動力?

但他卻在晚年時,轉為了神學研究者,而且還比較狂熱,一度令世人大為震驚。至於牛頓的轉變,其原因就在於他想要找尋到“世界的推動力”。

原來,按照牛頓的理論,力是不會消失的,它只會不斷地轉換,以不同的方式來維持,但這其中就存在一個問題:是誰給予了地球最初的力呢?

這個問題困擾牛頓許久,以至於晚年的他,開始相信是“神”給了地球推動力,這才讓萬物得以運轉。

無獨有偶,有著“粒子物理天花板”之稱的物理學泰斗楊振寧,也曾在公開場所承認,世界是存在一位“造物主”的。

牛頓提出了經典力學,為何在晚年相信,是“神”給了地球推動力?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楊振寧著重強調了,這位“造物主”並非任何宗教意義上的神,而是一種虛無不可觸碰的規律。

可以理解為,人類在物理學界的研究,就彷彿是一場考試,一眾科學家集思廣益,推斷出了試題上一個又一個的答案,並在此基礎上舉一反三,推出了更多的理論。

但試卷題目的設定,本身就需要是合理的,否則推斷出的答案,就會與實際規律相左,造成各種無法運用的悖論。

那這就引申出了一個令人細思極恐的問題:那這張試卷又是“誰”出的呢,即世界的規律,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牛頓提出了經典力學,為何在晚年相信,是“神”給了地球推動力?

而從這種論斷上看,我們會發現,一旦科學進入到這一層思考後,其本質就與當年玄學的思考無異了。

須知,以王充為代表的自然玄學派,也同樣堅持著“無神論”,前文所提到此人的著作《論衡》,在闡述玄學思維的同時,是徹底否定神學的。

參考資料:

《為什麼總有人說科學的盡頭是玄學?你可能真的沒想明白》————科學朋克(百家號)

《為什麼說科學的盡頭是玄學?顛覆認知!》————-知乎

《解惑:愛因斯坦為何在晚年相信神的存在?為何說科學的盡頭是神學?》————-中國文明觀察網

《科學的盡頭是玄學?為什麼這些大科學家都信神? 》————-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