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心理學說老話有道理,孩子性格形成就在這年齡

作者:由 陸北老師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3-01-11

從小看大,三歲知老對這句話表現了人格的何種特性

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陸北老師

前幾天,在湖南長沙,有一位小朋友跟著媽媽到超市,趁著媽媽不注意,小男孩把超市裡的桃子都用手指戳了一個洞。後來媽媽發現了,無奈之下,只能把有洞的桃子都買回了家。

看到這樣的一幕,很多都表示了深深的擔憂,覺得“這就是熊孩子,現在不管,以後說不定幹出什麼事情呢”。

大家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感受,和這些年見過的“熊孩子”有很大的關係。

比如,一名四年級的孩子猛推孕婦,就是因為“我看電視上孕婦摔了會流產,我就想看看推倒她會不會也流產”;還有的熊孩子在高鐵上一直吵鬧,不讓身邊的乘客休息,結果一男性乘客氣急,與孩子發生衝突。

當然,還有更過分的,12歲的一個男孩在家看動畫片,嫌樓外打牆的聲音太吵,之後男孩子竟然直接割斷了施工人員的繩子;還有的孩子往同學嘴裡喂零食,等到小夥伴吃下去之後,才告訴對方:“你知道嗎?我剛才給你吃的是老鼠藥”。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心理學說老話有道理,孩子性格形成就在這年齡

不過,比起這些熊孩子的作為,更讓人感到氣憤的是父母的態度,父母要麼覺得“沒有大不了的”,要麼就是用一句“孩子還小”搪塞過去。老人們常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話是有道理的。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說,3歲到7歲是孩子的性格氣質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打下的底子,對孩子的未來會產生深遠的發展。

所以,想要教育出一個好孩子,父母就要注意對待孩子錯誤行為的態度,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促進孩子成長。

別用成績好不好來定義孩子

但是,很多父母對於這樣的觀點卻不以為然,在他們看來,成績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事情都要排在成績之後。於是,我們就總能聽見父母說:“你就好好學習就行,其他的啥都不用管,交給媽媽就行”。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心理學說老話有道理,孩子性格形成就在這年齡

孩子就在父母這樣的引導下成長,也許成績是還不錯,但是在其他方面卻亮起了“紅燈”。

我有個朋友,之前一直就有名校情結,但是,當年陰差陽錯沒有考到自己理想中的學校。後來,生了孩子,他對孩子唯一的要求,就是考上名校。

在生活中,他對孩子什麼要求都沒有,孩子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只要成績好就行。尤其是孩子要是考了第一名,那就更是可以為所欲為了。家裡的其他人看著孩子每天這個樣子,都氣得不行,但是朋友卻覺得沒有關係。

直到有一天,朋友在下班的路上崴了腳,孩子那天正好放假在家,他給孩子打電話,讓他下樓接一下自己。結果,孩子竟然說,“我剛寫完作業,太累了,你自己回來吧”。

朋友說那一刻,覺得自己心都涼了。但是,孩子之所以會這樣,就是他手把手培養出來的,“只要成績好,什麼都不重要”。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心理學說老話有道理,孩子性格形成就在這年齡

之前,有過這樣一個新聞,陝西渭陽的32歲楊某報警,說自己的父母煤氣中毒身亡。結果,等到警察來的時候卻發現楊某異常冷靜,根本就不像是父母去世的狀態。經過調查,警察發現這一切都是楊某自己導演的。

楊某這些年一直被父母寵愛,沒有經歷過什麼挫折和痛苦,等到大學畢業之後,他突然意識到生活不容易。可是,被溺愛大的他,沒有想過要自己去努力創造,而是覺得依舊應該“靠父母”。

於是,在他得知買完保險,如果出現意外可以得到保險公司的鉅額賠償之後,就為父母辦理了人身意外等多份保險。之後,他在父母的飯裡下毒,製造成父母煤氣中毒的假象,只是為了騙取保額。

這真是應了那句“養孩子還養出仇來了”,父母這些年含辛茹苦地養育,最終換來的結果卻是被親生兒子謀害,僅僅是為了錢。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心理學說老話有道理,孩子性格形成就在這年齡

楊某的所作所為看起來如此讓人心寒,但是,造成這場悲劇的卻不僅僅是楊某一人,也包括他的父母。他們在孩子小的時候,沒有教會孩子面對挫折、應對挫折,沒有讓孩子理解學習之外的事物應該如何處理,甚至還覺得父母做的一切就是理所應當。

等到孩子真的長大的時候就會發現,一切都來不及了。

父母的態度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每每遇上孩子的這些問題行為,父母就會說:“我當初就不該把你生出來,你就是個討債鬼”。實際上,真正的問題不在於生,而是在於養。

父母用什麼樣的態度來養育孩子,決定了孩子未來會有什麼樣的人生。但是有一點,無論孩子是否成才,至少要先讓孩子成人。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心理學說老話有道理,孩子性格形成就在這年齡

曾經有過這樣一個報道,深圳某小學四年級某個班級的家長,竟然聯名要求學校勸退一名學生。而這個孩子引起公憤的原因,竟然是從入學以來,班級裡95%的同學都被他打過。

但是,這名男生的家長卻並沒有覺得孩子這麼做有什麼問題,只是將孩子的行為解釋為“溝通方式不同,孩子之間的磕磕碰碰而已”。

人們都說每一名熊孩子的背後都站著一對熊父母。父母對於孩子行為的態度將決定著孩子未來的發展。

父母的想法其實也不難理解,總覺得自己家孩子是好的,做出的行為就算不妥當,也沒有什麼大不了。但是,我們不妨換個角度想一想,如果是別人家孩子做的這些事情,我們還能像接受自己家孩子一樣去接受他們嗎?

比如,別人家孩子在電影院大吵大鬧,吵得你都聽不見臺詞;別人家孩子在高鐵上大呼小叫,讓你根本無法休息;別人家孩子飯店跑來跑去,把你點的飯菜都弄撒了。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心理學說老話有道理,孩子性格形成就在這年齡

當你遇到這些事情的時候,你會作何感想?如果這樣的孩子都長大了,存在於社會的各個領域,那這個社會要如何運轉呢?其實,當我們無法容忍別人家孩子的行為的時候,我們就應該明白,同樣的行為發生在自己家孩子身上,也一樣是讓人無法忍受的。而且,如果我們不教會孩子應該怎麼做,自然會有人教會孩子。

就像是在文章開始時候提到的熊孩子在高鐵上大吵大鬧的事兒。本來是兩個孩子一起吵鬧,大家都覺得難以忍受。之後,其中一個孩子下了車,本來以為這下可以清靜一些了。但是並沒有。

就在這個時候,旁邊的一名男乘客在勸說孩子無效後,實在忍無可忍,突然站起來將孩子撂倒,一頓猛踹。這個畫面想一想就讓人覺得很驚悚。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心理學說老話有道理,孩子性格形成就在這年齡

作為成年人如此對待一個孩子,肯定是不對的。但是,換個角度來說,如果一個孩子一直在身邊這樣,對於誰來說都是一種折磨。如果父母能夠提前告訴孩子,在公眾場所不能大聲喧譁,這一切也就不能發生。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類心靈的花園中,最質樸、最美麗和最平凡的花朵是人的教養。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學習成績是孩子成長的一部分,但是絕對不是孩子人生的全部。父母要明白,培養一個孩子,最重要是的是讓他先成人,其次才是成才。

陸北老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高階育兒師,大學心理教師,寶媽一枚;多平臺簽約作者,致力於用最直白的講述,讓父母瞭解最深奧的育兒知識,陪孩子一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