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鄧兆文|回鄉記

作者:由 齊魯壹點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3-01-18

墳後邊用鐵鍁鋤土有說法嗎

鄧兆文|回鄉記

回鄉記

◎ 鄧兆文

因為根在那裡,所以家鄉始終是一種念想,尤其是農村老人,即使身子到了城市,心也一直牽掛著家鄉。

這不, 剛過清明,久居煙臺的父母就動了回老家的念頭,可由於年歲已高,天氣涼,生活不方便,所以日程一直推到五月中旬。汽車剛開上通往萊州的高速公路,坐在後排的父母就興奮起來。“快看,那是蘋果樹,長得多好啊”,父親話音未落,母親接著一句“地裡的麥子都莠穗了”。我在前面緊盯行車路況,後邊的父母就一個勁地東張西望,對窗外的景物評評點點,彷彿放飛的鳥兒一樣,興奮的嘰嘰喳喳不已。看到他們那麼高興,我也樂在其中,不知不覺間,車子已到了終點。

一盆羊肉湯盛起滿滿的鄉情

回家放下行李,我們按照以前的慣例,來到同鄉人開得羊肉館吃午飯。餐館老闆姓於,在西由街經營這家飯店已有年頭了,羊肉現宰現做,烙的麵餅很有特色,遠近聞名。記得有一次,一位從煙臺來的小姑娘專程來此學藝。萊州人心靈手巧,在飲食方面也有獨到之處,除了海鮮做得好,全羊湯也是一絕。家鄉人就是那麼實在,一會就端上來滿滿的一大盆羊湯,一張大餅,連司機四人,我們暢開肚皮吃,還剩了不少。因為彼此認識,大家邊吃邊聊,熟悉的鄉音如同噴香的羊湯一樣溫馨,一會兒功夫就把我有點生鏽的家鄉話磨亮了。父母和餐館的主人是主角,話題自然在鄉情裡面打轉,彷彿家鄉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是故事。一時間,原來寂寥的空間頓時活躍起來,歡聲笑語不斷。我不由得從心底感嘆:如果說思念家鄉是一種疾病的話,那麼鄉音鄉情就是一劑良藥,只要服上幾分鐘就可以藥到病除。

鄧兆文|回鄉記

除草種菜,小院重新煥發勃勃生機

從去年十月下旬父母來煙臺,我家的老宅就一直是鐵將軍把門了。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把滿院子的雜草除淨,當然這也是我最打怵的一件事。我曾步量過,院子南北長二十大步,東西寬十二步,大約二百平方米,其中用來種菜的地方佔三分之一。你不得不佩服草的本領,僅大半年功夫,它就把原來裸露黃土的部分統統納於自己的範圍。可我們絕不允許它無序擴張,父母早有打算,要在上面種菜。於是,我找來鐵鍁、小鋤,早起晚歇地忙了起來。84歲高齡的父親,搬個馬紮在旁邊瞅著,偶爾和來串門的鄰居誇我幾句。看得出,兒子的忙碌,不僅僅是清除了老人視野上的荒蕪,更多的是在心理上為他們打開了一扇明亮的窗戶。第三天,我和母親趁趕集買回小蔥、黃瓜、茄子、芸豆等蔬菜的苗子,等把它們安頓好後,一塊標準的家庭菜園就如同栩栩如生的油畫呈現在我們面前。父親高興地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只要播下種子就有收穫,再過一個月我們就可以吃上放心菜了。”望著眼前這一片從天而降的墨綠,我忽然有一種莫名的幸福,為晚年的父母,也為自己的勞動成果。

鄧兆文|回鄉記

與同窗鄉親茶敘,感受家鄉的真實生活

一如往昔,農村的晚上還是那麼靜謐,街上除了路燈和偶爾的行人,很少再聽到其它聲音。

飯後,收拾好碗筷,與父母聊一會兒天,看到父親開始看手機、母親看電視連續劇了,我就按照事先的約定來到發小王連亭家裡。早就聽說這幾年,他幹得不錯,果然名符其實。耀眼的熾光燈下,一座三合院被全部罩了起來,院子的上空排滿了光伏電板,地上雖略顯雜亂,但看得出,房子裝修還是相當講究的。回家後的第二天晚上一直到回煙臺,我的夜晚都是在他家裡度過的,他講的話,讓我感知了農村的變化。就拿他來說吧。他瞅準了這幾年農村上大棚和老房子多年失修的商機,組織了幾位鄉親幹起了糊大棚,修房子的買賣。一座農村的老房子,花上三四千元就把屋頂罩起來了,幾十年都不會漏雨。還有養殖大棚、工廠車間的房頂,約都約不過來,他和工友們不僅收入可觀,工作時間上也有彈性,可謂掙錢與種地兩不誤。而另一位同學劉俊章則是靠出力掙錢的典型,他每天晚上兩點出海,替海水養殖戶分苗,收入可觀。我的堂兄鄧兆民既動腦也肯出力,他一邊糊大棚,出海,一邊種了十幾畝地。三山島村的一位發小告訴我,只要你肯遭點罪,這錢好掙,他僱人出海打魚,生活越來越好。再說種地種蘋果,只要有點規模,選好品種,沒有不掙錢的。最近,國家又開始在農村推廣使用空氣能,用電代替煤炭取暖,既乾淨又衛生,並且每家每戶都給補貼。對於這些事情,老百姓看在眼裡,高興在心裡,贊在嘴裡,打心眼裡知足、感恩。兆民大哥就對我說:“說句心裡話,黨和國家的政策好,咱們的日子越來越好。”

鄧兆文|回鄉記

上街走走,重聞鄉音,重拾舊誼

我始終認為,農村老百姓是最實在、最勤勞、最善良的,只要和他們在一起,心裡總是充滿了說不出的愉快。那天,父親說咱村的企業家劉澤銘先生又捐資把村西頭中街向南街那一段崎嶇不平的土路修好了,讓我去體驗一下,恰好我也有此意,於是就從村委開始,慢慢觀賞起來,迎面遇上李少波的母親。哇!一晃她八十多歲了,我認出了她,她卻認不出我了,是啊,多少年不見了,我也從少年時在她家玩的孩子變成了中老年人,她怎麼會想到此時我的模樣呢。不過,幾句寒暄之後,就重新找回了昔日的感覺。走到南頭,遠遠望見一群人在街頭閒聊,我走到他們中間,有的人認出了我,也有的把我當成了我弟弟。其中有個叫代福的婦女問我她叫什麼名字,我一點沒猶豫地叫出了口,她高興壞了,直誇我記性好,不忘本。老村長也在,尤其上眼的是一位叫兆林的,鄉親開玩笑說他很神,意思沒貶意,只是表示他知道的多。實際上也是,一看到他蓄著以前那種長長的白鬍子、頭戴禮帽的樣子就知道,這是一位肚子裡有學問的人。我用標準的家鄉話,和他們聊天,他們說你離家40多年了,家鄉口音一點兒沒變,我說哪敢呀,飯是家鄉的好吃,話是家鄉的好聽。短短的一個小時,我就變成了他們當中的一員,他們都沒把我當外人,我也表示等退休了,每年都會回來住一段時間,看看鄉親們。此時,我看到他們的眼角都笑開了,這是讚許的意思吧。少小離家老大回,本來就該如此,人無論走多遠,都要記住鄉親們體貼的心。

鄧兆文|回鄉記

前幾天,又回去了兩趟。中秋節那天是和我弟弟一起給母親過生日,同時讓兒子開車拉著我和弟弟給外曾祖父的碑文重新上漆,然後恭恭敬敬地在他和奶奶、姥姥的墳前擺上月餅、糖果等祭品,順便把清明節欠下的功課補上。這樣,父母親大人高興,已故的親人們安息。作為後輩,總得講究孝道和傳承,讓一代代人延續下去。9月17日那趟,住了8天,是收拾院子,把春天種下的蔬菜藤蔓清理乾淨,看到一歲一枯榮的景象,就想到父母想到自己,確實應該勻出些時間與父母分享,你既然留不住光陰,那就讓時間過得更有厚度,更有內涵和意義。此時,恰好萊州梭子蟹大量上市,農村集市上的東西很便宜。母親騎電動車,我騎腳踏車,逢集必去。只要母親看好的東西,我就搶在她之前刷微信付款,賣東西的大哥大嫂就伸出大姆指點贊。集市上,回家的路上,看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忙碌的身影。一片片新農村規劃整齊,綠水青山,彷彿世外桃源。

我們的家鄉會越來越好。

再過數日,就要回家把父母接回來,有父母、岳父母和弟弟一家守在身邊的日子真好,常回家看看,且行且珍惜。

鄧兆文|回鄉記

作者簡介

鄧兆文,筆名朝聞天下,山東萊州市三山島街道街西頭村人,公務員,曾在省級科研單位和市區政府機關工作,中國散文學會會員,煙臺市作協會員,市散文學會理事、微刊副主編,散文詩歌小作見於諸多報刊網路。

壹點號煙臺散文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