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作家《小識錄》:魯迅撰寫文學廣告,張愛玲設計散文裝幀

作者:由 鳳凰新聞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3-01-18

你對這些廣告有何評價

張愛玲、徐志摩、郁達夫、魯迅……當他們的作品關聯起寫作史、發表史,以此考察作家的生活,瞭解他們的逸事和交往,我們看到的,將是一個更為立體豐富的中國現代文學風景。

下文摘編自陳子善《小識錄》,包含短文五則。對專業讀者來說,這本書將是現代文學研究的啟發之書。而對普通讀者來說,翻開這本“小書”,看見的將是作品背後,同樣生動、有趣的大歷史。

經出版社授權推送。

01 現代作家在青島

現代作家中寫青島的首推聞一多。聞一多1930年秋執教國立青島大學文學院。不久,就寫了一篇《青島》,這是迄今所知聞一多唯一的抒情散文,頗為難得。且錄第一段:

海船快到膠州灣時,遠遠望見一點青,在萬頃的巨濤中浮沉;在右邊嶗山無數柱奇挺的怪峰,會使你忽然想起多少神仙的故事。進灣,先看見小青島,就是先前浮沉在巨浪中的青點,離它幾里遠就是山東半島最東的半島——青島。簇新的、整齊的樓屋,一座一座立在小小山坡上,筆直的柏油路伸展在兩行梧桐樹的中間,起伏在山岡上如一條蛇。誰信這個現成的海市蜃樓,一百年前還是個荒島?

詩人的筆觸無疑細膩而生動。聞一多在青島還“花了四天工夫,曠了兩堂課”,創作了他自己“破了例”,“高興、得意”的長詩《奇蹟》 (聞一多1930年12月10日致朱湘、饒孟侃函) ,徐志摩、胡適、梁實秋等一致叫好。

四年之後的盛夏,以舊體詩著稱的郁達夫來到青島。雖然只住了一個月又八天,對青島也不吝讚詞。他在《青島、濟南、北平、北戴河的巡遊》中這樣描述青島:

從海道去青島的人對她所得的最初印象,比無論哪一個港市,都要清新些,美麗些。香港沒有她的複雜,廣州不及她的潔淨,上海比她欠清淨,煙臺比她更渺小,劉公島我雖則還沒有到過,但推想起來,總也不能夠和青島的整齊華美相比並的。以女人來比青島,她像是一個大家的閨秀;以人種來說青島,她像是一個在情熱之中隱藏著身份的南歐美婦人。

郁達夫畢竟是浪漫派作家,對青島的讚美充滿熱情。他以能到青島避暑,和她“親過吻,抱過腰”而歡喜。他還寫了有名的七絕《青島雜事詩》十首,詠頌“果然風景似江南”的青島之餘,鼓勵青島文壇同人“諸君珍重春秋筆,好記遺民井底心”。

作家《小識錄》:魯迅撰寫文學廣告,張愛玲設計散文裝幀

《海洋天堂》劇照

與聞、鬱相比,老舍對青島印象不佳。1934年秋,老舍執教青島國立山東大學中文系。一年以後,他寫了《青島與我》,以幽默的筆調宣稱青島最“時行”的海水浴、跳舞、唱戲、打牌、安無線電廣播機等娛樂都與他無關,並調侃道:

乾脆的說吧,我簡直和青島不發生關係,雖然是住在這裡。有錢的人來青島,好。上青島來結婚,妙。愛玩的人來青島,行。對於我,它是片美麗的沙漠。

儘管如此,老舍在青島三年,卻是他創作的旺盛期,收穫頗豐。短篇《斷魂槍》、中篇《月牙兒》和《我這一輩子》等老舍小說中膾炙人口的名篇,都創作於青島。更重要的是,老舍代表作《駱駝祥子》也創作於青島。1936年夏,老舍辭去教職,專事寫作。同年9月上海《宇宙風》第25期開始連載《駱駝祥子》,至翌年 10月第48期刊畢。1939年3月,《駱駝祥子》單行本由上海人間書屋出版。這部長篇小說塑造了中國現代文學人力車伕形象系列中最為精彩的文學形象祥子,老舍自己也認為“這是一本最使我自己滿意的作品”。 (《我怎樣寫〈駱駝祥子〉》)

此外,蕭紅和蕭軍1934年6月也從東北來到青島,小住近三個月。蕭紅在此完成了她的成名作《麥場》,也即後來在上海問世、轟動文壇的“奴隸叢書”之一《生死場》,“生死場”這個書名是胡風起的。

由此可見,研究中國現代文學史,不能不提到青島。

因為,聞 一多、郁達夫、老舍和蕭紅等作家的重要作品都誕生於青島。研究者往往不注意名著誕生之地,這不應該。

2016年8月1日

02 作家影像

新發現徐志摩影像所想起的

一輛類似老爺車的汽車緩緩駛進一座別墅。車停,第一個跨出車門的人風流倜儻,竟然是徐志摩!他身著深色馬褂、淺色長袍,脫去帽子,神采飛揚。第三個下車的是高大的印度大詩人泰戈爾,徐志摩優雅地伸手攙扶。接著,他走在泰戈爾左側,與三十多位迎候人員在別墅園內信步前行,不久便與其中貌似泰戈爾秘書、英人恩厚之者並肩,邊走邊談邊抽菸。徐志摩左手持煙,不時輕輕用手指彈走菸灰,右手自然地背在身後。天氣晴好,人群中的幾縷青煙嫋嫋散去。到了別墅屋前,徐志摩、泰戈爾等停住腳步,似乎與日本接待者互換聯絡方式……

這是一段時長只有四分多鐘的紀錄片的文字再現,當然,難以完全傳達當時的生動情景。這段短紀錄片是默片,有畫面,無聲響。時間定格在1924年6月12日,地點則為東京日本大企業家澀澤榮一的飛鳥山別墅。泰戈爾訪日正是澀澤榮一所邀請。這段短紀錄片也存於日本澀澤榮一紀念館。

文學史家一直對徐志摩1924年6月陪同泰戈爾訪日瞭解甚少,以前只知道他寫下了《留別日本》和《沙揚娜拉十八首》,這兩組新詩雖然收入《志摩的詩》初版本,但再版時又都刪去,只保留了膾炙人口的《沙揚娜拉十八首》最後一首,再加上他翻譯了《國際關係》《科學的位置》等數篇泰戈爾在日本的演講,如此而已。這段短紀錄片的發現,不僅填補了徐志摩訪日活動的一個空白,也是迄今所見唯一倖存於世的徐志摩真身影像資料。由於徐志摩去世早,人們早就不指望徐志摩會有影像資料存世,它突然奇蹟般地出現,實在是彌足珍貴。

作家《小識錄》:魯迅撰寫文學廣告,張愛玲設計散文裝幀

泰戈爾(右三)在北京,右一為徐志摩,右二為林徽因

因此,浙江杭州徐志摩紀念館4月15日舉行徐志摩誕辰一百二十週年紀念會,當這段意想不到的短紀錄片在會上放映時,與會者一片驚歎就完全可以想見了。我因另有一個重要學術會議,未能及時趕到觀賞這段好不容易從日本借來的短紀錄片,不免深以為憾,只能藉助友人的描述來想象徐志摩雖然短暫卻依然瀟灑的真身神態。但這也使我想到了一個十分有趣的問題,那就是中國現代作家中有哪幾位留下了影像和聲音。

胡適是否留下影像資料,我還不清楚。但我知道他一直是攝影愛好者,早期日記中貼上的各種照片就很多,他一生所拍攝的個人照和多人合影都是個可觀的數字。更難得的是,胡適的聲音儲存下來了。早在三十年前,臺北遠流出版公司出版《胡適作品集》時,就由胡適紀念館授權,“附錄”了“大師的聲音:胡適中英文演講選粹”錄音帶。然而,比徐志摩晚五年逝世的魯迅,卻沒有任何影像和聲音留存於世,對我們後人而言,這是一個無可彌補的損失,也是最為可惜的。

除此之外,據我所知,浙江桐鄉茅盾紀念館儲存著茅盾的錄音,是其回憶小說《林家鋪子》的創作過程,而木心美術館也儲存著木心在紐約講授“世界文學史”時的錄音。1999年1月,北京三聯書店出版舒濟編《老舍講演集》,附有老舍1966年1月與日本NHK記者談話的錄音CD,這是老舍留下的最後的聲音。2003年10月,西安陝西師大出版社出版王亞蓉編《沈從文晚年口述》,也附有沈從文晚年在湖南省博物館等處五個演講和談話的錄音CD,讓我們能夠 領略沈從文晚年自然謙和的湘西口音。聽到這些文學大師的聲音穿過漫長的時空傳送過來,彷彿他們仍在我們眼前一樣,倍感親切。

2017年4月23日

張愛玲:“把我包括在外”

上週從徐志摩珍貴影像的發現說到現代作家影像和聲音的蒐集儲存,意猶未盡,又想起了1990年代初參與拍攝《作家身影》文獻紀錄片的往事。

《作家身影》是臺灣春暉影業公司拍攝的,由臺灣紀錄片導演、畫家、作家雷驤兄執導,“巴金、冰心、蕭乾、柯靈、林海音”擔任“名譽顧問”,我有幸為“諮詢顧問”之一。第一輯共十二集,每集為一位作家立傳,時長五十分鐘,他們是魯迅、周作人、郁達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沈從文、冰心、巴金、曹禺、蕭乾和張愛玲,都是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留下深刻印記的重要作家。籌拍時前七位都已謝世,《作家身影》只能以他們生前的照片、作品書影、手稿、日記書信、報刊資料,故居和生活過的地方,後人和研究者出鏡或回憶或評論等來組成影片,以儘可能全面地展示他們的文學歷程。堪稱創新的是,雷驤兄精心設計了“情景再現”環節,即根據作家生平或代表作中某個情節拍攝若干“還原”鏡頭穿插於影片之中,果然起到了意想不到的視覺效果。

作家《小識錄》:魯迅撰寫文學廣告,張愛玲設計散文裝幀

作家身影系列一:中國五四文學作家

然而,《作家身影》最大的亮點還是採訪健在的作家,後五位作家即冰心、巴金、曹禺、蕭乾和張愛玲當時均健在,冰心、巴金、曹禺、蕭乾也都愉快地接受採訪,留下了他們的影像和聲音。《作家身影》使他們的音容笑貌得以永久儲存,極為難得。唯獨五位中年紀最輕的張愛玲婉言謝絕,這有她的親筆信為證:

雷驤先生:

收到尊函,感到非常榮幸。苦於體力精力不濟,自己的工作時間都已經縮減到實在無法交代的程度,電視影集只好援引製片家高爾溫那句名言:“把我包括在外。”仔細看了您寄來的企劃書後又充分考慮過,所以沒能照您所囑從速答覆,希望沒太晚耽誤計劃的進行。您節目內要用 《對照記》裡的圖片文字,本來不成問題,可徑與皇冠接洽,當然光用它根本用不上。惟有遙寄最深的歉意。

匆此即頌

大安

張愛玲

張愛玲這封信以傳真的方式發給雷驤兄,時在1994年8月18日。一年之後,她就孤寂地離開了人世。而在此之前一個月,她生前的最後一部書《對照記看老照相簿》剛剛由臺北皇冠出版社出版。張愛玲在《對照記》的題記中說得很清楚,她把這些“倖存的 老照片”整理並加上文字解說付之出版是“藉此儲存”,但當《作家身影》攝製組擬採用更現代的技術手段“儲存”她的影像和聲音而要求採訪她時,她卻選擇了婉拒。

其實,據我所知,《作家身影》的要求很低,只要張愛玲能在攝像機前露一下臉,說上幾句話,就大功告成。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是,張愛玲並不願配合,儘管我們也知道她當時在洛杉磯確實深居簡出,幾乎不與人來往,儘管她信中所說的“體力精力不濟,自己的工作時間都已經縮減到實在無法交代的程度”也確是實情。值得注意的是,張愛玲特別援引好萊塢製片家高爾溫 (Samuel Goldwyn,今譯作高德溫) 的名言“把我包括在外”表明自己的態度。

“把我包括在外”是句幽默的雋言,張愛玲已是第二次引用了。早在1979年2月,她經常撰稿的臺北《聯合報》副刊新闢“文化街”一欄,寄表格請她“填寫近址的城鄉地名與工作性質”,這當然是不情之請,張愛玲也當然會婉拒。於是她寫了短文《把我包括在外》,還對“把我包括在外”這句高德溫“最有名的名言”大表讚賞。張愛玲至少兩次“把我包括在外”,性質並不相同,但她第二次“把我包括在外”,卻失去了最後一次讓她的影像和聲音留存於世的機會。這對她本人而言,一定不會在乎,而對她的讀者和研究者而言,則實在是莫大的遺憾。

2017年4月30日

03 作家的文學廣告與裝幀

皇冠版《流言》的裝幀

在張愛玲逝世二十一週年前夕,我得到了一本她親自設計裝幀的臺灣皇冠出版社版散文集《流言》。

也許讀者會感到奇怪。張愛玲為上海版中短篇小說集《傳奇》設計了三個裝幀,初版本封面是她獨自設計,再版本和增訂本封面是與好友炎櫻合作設計,也為上海版《流言》設計了封面,這早已為張愛玲研究界所共知。但她又為臺灣版《流言》設計了裝幀?至今無人提及。

張愛玲作品正式進入臺灣是1968年。根據版權頁顯示:第一批兩種,即《秧歌》和《流言》,出版時間均為1968年6月;第二批也是兩種,即《張愛玲短篇小說集》 (《傳奇》增訂本改名) 和《怨女》,出版時間均為同年7月。這是現在所知的張愛玲作品最早的四種臺灣版,封面設計均由夏祖明擔任,四種書前勒口均印有“封面設計夏祖明”字樣。夏祖明顯然認真讀過張愛玲小說,對張愛玲小說中的月亮意象印象深刻,所以這四種書的封面均出現了皎潔的大月亮,或在樹梢,或在田野上,而《流言》初版本封面是安謐的夜晚,天空出現了一輪明月,使讀者彷彿有身臨其境之感。

作家《小識錄》:魯迅撰寫文學廣告,張愛玲設計散文裝幀

1968年6月臺灣皇冠初版《流言》@廢紙幫

那麼,既然《流言》臺灣皇冠初版封面由夏祖明設計,何時又改由張愛玲自己設計封面了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弄明白張愛玲何時開始為皇冠設計自己作品的封面。上述四種作品集出版之後,臺灣皇冠1969年推出的第五種張愛玲作品是長篇《半生緣》, 裝幀從封面到封底,由男女主人公半身像組成一個別致的圖案,但設計者不明。

1976年3月,張愛玲小說散文集《張看》由香港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裝幀由張愛玲親自設計,前勒口印上了“封面設計張愛玲”字樣。封面圖案由橘黃和粉紅兩色組成,書名豎排近書口,作者名為張愛玲簽名式,而書名和作者名右側上下貫穿一黑長條,內有一隻眼睛,正暗合作者“張看”之意。同年5月,經宋淇安排,《張看》馬上由皇冠推出臺灣初版,裝幀完全沿用香港初版的設計。也就是說,臺灣初版《張看》的裝幀是張愛玲本人設計的,時在1976年5月。

作家《小識錄》:魯迅撰寫文學廣告,張愛玲設計散文裝幀

1976年3月 香港出版《張看》@廢紙幫

一年多之後,1977年8月,張愛玲唯一的學術著作《紅樓夢魘》 由臺灣皇冠推出,前勒口在“張愛玲的作品”目錄之上,還有兩行字:“封面設計張愛玲”。這就明確無誤地告訴我們,張愛玲為臺灣皇冠設計封面的自己第二部作品是《紅樓夢魘》。該書封面在深綠底色之上,縱橫交錯排列著大大小小七個京劇臉譜。京劇是中國的京劇,《紅樓夢》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最偉大的小說,張愛玲的封面設計勾連兩者,可謂獨出機杼。

作家《小識錄》:魯迅撰寫文學廣告,張愛玲設計散文裝幀

1977年8月臺灣皇冠初版《紅樓夢魘》@廢紙幫

除了皇冠的《張看》和《紅樓夢魘》兩本初版本的封面是張愛玲自己設計的之外,她還為《流言》1977年6月這一版設計了裝幀,這一版《流言》前勒口清清楚楚地印著“封面設計張愛玲”。這個《流言》新裝幀令人耳目一新,只有天藍和嫩綠兩種色彩,天藍為底色,嫩綠潑墨般撒在其上,巧妙地組成封面封底互為顛倒的畫面。在筆者看來,這是張愛玲設計的數個小說散文評論集裝幀中最為抽象,也最為別緻的。此後,《流言》1978年6月版和1979年6月版也都採用了她設計的這個頗有意思的裝幀,只是封面封底圖案色彩略有濃淡而已。

在中國現代作家中,除了魯迅,為自己作品設計裝幀最多的是張愛玲。

作家《小識錄》:魯迅撰寫文學廣告,張愛玲設計散文裝幀

1979年6月臺灣皇冠版《流言》@廢紙幫

2016年9月11日

魯迅的文學廣告

在中國現代作家中,像魯迅這樣撰寫了大量文學作品廣告的,很少見。從第一本與乃弟周作人合譯的《域外小說集》起,一直到去世後才刊出的《〈海上述林〉上卷出版》 (瞿秋白譯文集《海上述林》是魯迅編印的最後一部書) ,魯迅一生為自己、友人和青年作家著譯所撰寫的廣告,十分可觀。這些言簡意賅的文學廣告,絕大部分都已收入2005年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版《魯迅全集》第七卷和第八捲了,但是還有沒有遺漏呢?

1924年12月,魯迅翻譯的日本廚川白村著《苦悶的象徵》作 為他自己主編的“未名叢刊”第一種出版(實際問世時間當為次年3月),由北京大學新潮社代售。書末刊登了魯迅為宣傳“未名 叢刊”而寫的廣告《“未名叢刊”是什麼,要怎樣?》。1926年7月,北京未名社出版臺靜農編《關於魯迅及其著作》,書末刊有根據《“未名叢刊”是什麼,要怎樣?》略加修改的《“未名叢刊”與“烏合叢書”》廣告。

“烏合叢書”是從“未名叢刊”中“分立”出去的“一種單印不闊氣的作者的創作的”新叢書,魯迅的小說集《吶喊》自第三版起,以及第二部小說《彷徨》和散文詩集 《野草》先後編入這套叢書。在《“未名叢刊”與“烏合叢書”》之後,又附錄了“烏合叢書”五本和“未名叢刊”八本的簡介廣告,每則簡介廣告為一段提綱挈領的評述文字。《“未名叢刊”是什麼,要怎樣?》《“未名叢刊”與“烏合叢書”》及其附錄兩種 叢書共十三本著譯的簡介廣告,現在都已收入2005年版《魯迅全集》。出人意外的是,附錄的這十三本著譯的簡介廣告,並非魯迅撰寫的這類簡介廣告的全部,《魯迅全集》所收還不全。

作家《小識錄》:魯迅撰寫文學廣告,張愛玲設計散文裝幀

《未名》創刊號

1926年8月,北京北新書局初版魯迅的短篇小說集《彷徨》,書末也刊出《“未名叢刊”與“烏合叢書”》廣告,但其附錄的兩種叢書著譯簡介廣告達到了十六則,與《關於魯迅及其著作》所載,也即《魯迅全集》已收的著譯簡介廣告對照,增加了三則,應都出自魯迅手筆,照錄如下:

《工人綏惠略夫》 在印

俄國阿爾志跋綏夫作。魯迅翻譯。是極有名的一篇描寫革命失敗後社會心情的小說。或者遁入人道主義,或者 激成虛無思想,沉痛深刻,是用心血寫就的。曾經印行, 現收入本叢書中。有序及作者肖像。

《一個青年的夢》在印日

本武者小路實篤作戲劇,魯迅譯。共四幕,當歐戰正烈的時候,作者獨能保持清晰的思想,發出非戰的獅子吼來。先曾印行,今改版重印;卷頭有自序及為漢譯本而作的序及照像。

《爭自由的波浪》 即印

原名《大心及其他》,一名《俄國專制時代的七種悲劇文字》。計散文三篇,小說四篇,為但兼珂,托爾斯多,戈理基諸大家所作。全是戰士的熱烈的叫喊,濁世的決堤的狂濤。董秋芳譯。

到了1927年7月,北新書局初版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書末同樣刊出《“未名叢刊”與“烏合叢書”》廣告,但其附錄的著譯簡介廣告又比《彷徨》初版本所刊增加了兩則,同樣出自魯迅手筆,也照錄如下:

《野草》 實價三角半

《野草》可以說是魯迅的一部散文詩集,用優美的文字寫出深奧的哲理,在魯迅的許多作品中,是一部風格最特異的作品。

《白茶》 定價五角

這是五篇蘇俄獨幕劇的結集,曹靖華從蘇俄最有名的文學雜誌中選譯出,在中國這是第一部介紹蘇俄戲劇的集子。很能夠給注意蘇俄戲劇者以新的供獻,同時又可供排演家以新的材料。司徒喬畫封面。

這五則2005年版《魯迅全集》失收的魯迅文學廣告,不可忽視,值得喜愛魯迅作品的同好賞讀。

2017年5月21日

本文節選自

#FormatImgID_9#

作者: 陳子善

出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品方: 新民說

出版年: 2023-1

知識 | 思想 鳳 凰 讀 書 文學 | 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