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俗語

觀長白丨稻浪翻金!這塊黑土地上的“白土地”換了新裝

作者:由 吉林日報 發表于 俗語日期:2023-01-19

白土地種什麼

02:03

“鹼地白花花,一年種一茬,小苗沒幾棵,秋後不收啥。”行走在吉林省大安市的田野間,經常能聽到這段順口溜。更有當地農民打趣:“早些年開玩笑說,在咱們這要是和誰有仇,就勸他去‘鹼巴拉’上種水稻。”

大安市,位於吉林省西部,是世界三大蘇打鹽鹼地集中分佈區之一。在大安,鹽鹼地分佈在全市18個鄉鎮,一度“卡住”了當地農業發展的脈搏。

9月17日,記者走進大安市叉幹鎮民樂村,所見景觀與順口溜所言大相徑庭。民樂村的莊稼地裡,稻浪翻滾,一幅金黃的畫卷呈現於眼前。

觀長白丨稻浪翻金!這塊黑土地上的“白土地”換了新裝

民樂村金燦燦的稻田

“今年雨水好,我們村又能迎豐收了!”民樂村黨支部書記李長江興奮地說。據李長江介紹,2016年,民樂村實施的土地開發整理專案,將1。5萬畝鹽鹼地改良為水田,實現了當年設計、當年施工、當年改良、當年種植、當年收穫,現在糧食畝產超1200斤。

“起先,村民們都不相信能改好,這要改不好,這一年不白乾了嗎?地還白瞎了。”李長江說。當時為了推進專案,村幹部去其他有著成功鹽鹼地改良經驗的村子瞭解情況,看到稻田裡成片金黃,心裡才逐漸有底氣。

“當時村裡說要旱田改水田,種上水稻,我是第一批出來反對的。這白花花的鹽鹼地上,玉米都長不了多少顆,種水稻能種活嗎?”71歲的村民郭萬起與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曾經,自家的幾十畝地種玉米收成不佳,未曾想如今卻能見到稻穗彎腰的場景。現在,靠著改良的鹽鹼地,民樂村村民的年人均收入是改良前的兩倍以上。

“大安的鹽鹼地改良,特點是以稻治鹼,以水稀釋。”大安市自然資源局整理中心主任王長志介紹。近年來,吉林省西部實施河湖連通工程等水利工程,依託自然河湖水系和興修水利。活水潤澤萬物生,水系連通,帶來豐沛的水量。有了活水,“以稻治鹼”“以水稀釋”的普及得以成為可能。

觀長白丨稻浪翻金!這塊黑土地上的“白土地”換了新裝

改良後的種植基地

民樂村幾十公里外,在大安市海坨鄉的中科佰澳格霖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種植基地裡,大部分水稻已經由翠綠轉為金黃。而稻田旁,高高豎起的展板則顯示,2016年春,這裡還是一片白花花的鹽鹼地,地表只有零星的雜草。

“我們從2016年開始改良,歷經整地、施改良劑和有機肥等一系列程式,現在已經可以正常耕種,而且產量還不錯!”公司負責人孟憲東介紹。

觀長白丨稻浪翻金!這塊黑土地上的“白土地”換了新裝

種植基地內的水稻田與田埂

田裡是逐漸成熟的水稻,而記者所站立的田埂上,仍是白色的鹽鹼地,上面幾乎寸草不生。“這裡土壤PH值高達9。5~11,含鹽量在0。4%~0。6%,鹼化度在32%~40%之間,不改良,農作物無法生長。”孟憲東感慨。

截至目前,孟憲東及其團隊已改良了11。89萬畝鹽鹼地,每畝地產糧800斤到1000斤,高產地塊能夠達到1100斤。“現在我們還在探索智慧農業建設,並嘗試延長農業產業鏈,從單純賣產品向賣服務等方向發展。”孟憲東表示。

觀長白丨稻浪翻金!這塊黑土地上的“白土地”換了新裝

改造前的鹽鹼地

近年來,吉林省大力開展“黑土糧倉”科技會戰,推進鹽鹼地等耕地後備資源綜合利用,加快提升糧食生產能力,將越來越多的昔日“不毛地”,變成了“米糧川”。

僅在大安市,從2016年至今,在一系列生態修復治理舉措下,實現新增耕地13萬畝。這片黑土地上的“白土地”,正在染綠變金,激起層層稻浪,飄起陣陣稻香。